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电视剧大秦帝国蔺相如(大秦帝国系列之二)

电视剧大秦帝国蔺相如(大秦帝国系列之二)若论强弱,秦国是强于赵,但赵国也并非完全是个弱国。《史记·廉蔺列传》开头就写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本来两国之间以城池交换玉璧,愿意就换,不愿意就不换,没有什么曲直可言。赵惠文王就是害怕秦国强大,给不给玉璧都会吃亏。就是弱国无外交,怎么做都不在理,哪里还论什么曲直。对《史记·廉蔺列传》这一段历史故事有人持有疑问。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大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蔺相如猜想着,秦王还

导语:正在热播的《大秦帝国之崛起》是《大秦帝国》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该剧以宣太后、嬴稷、魏冉、苏秦、白起、范雎等历史人物之间的谋略作为重点,色彩古朴大气 光线生动自然。严谨的历史创作态度,昂扬向上的“大秦精神”,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同时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有关“大秦帝国”的热议。

为此,小编组织了《大秦帝国》系列文章,带领大家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大秦那些事儿”......欢迎关注!

电视剧大秦帝国蔺相如(大秦帝国系列之二)(1)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前后。当时赵惠文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也想要,就写书信给赵惠文王,许以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感到很为难,就和廉颇等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和氏璧给了秦国,怕秦国不守信用,得不到秦国的城池;如果不把和氏璧给秦国,又怕秦国派兵打过来,一时拿不定主意。派谁去秦国作答复,也没有合适的人。此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可以不可以给秦国,蔺相如认为大形势是秦强赵弱,不可不给。赵王问:玉璧给了秦国,要是换不来城池怎么办?蔺相如说:秦以城求璧,如果赵国不许,是赵国理屈;赵国给了璧,秦国不交出城池,是秦国理屈。两者相较,宁可许给秦国和氏璧,赵国在理,而秦国理屈。而且自愿捧璧出使秦国,并且表示如果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出城池,我就让和氏璧完好无缺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秦国见到秦昭王,奉上和氏璧,秦王大喜,只顾让各位美人和左右大臣传看,没有以城交换的意思,蔺相如便对秦王说,和氏璧上面还有痕迹,我可以指给您看。等到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依着殿上大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你想得到和氏璧,发书信给赵王,赵王和群臣本来都认为秦国贪心太重,仗着国家强大,以城换璧恐怕是句空话,是我认为布衣百姓还知道讲信用不能相欺,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不该因为一块玉璧引起大国之间不欢。于是,赵王斋戒五日,才让我捧璧来见秦王的。怎么,见到大王你的礼节不周到,得到和氏璧,只顾让美人和群臣传阅,大王是无意用城池交换,所以我才要回和氏璧。大王若怪我,我的头颅和玉璧可以碰柱一起粉碎!说着,就要用璧去碰大殿柱子。秦王怕碰坏玉璧,赶快道歉,立即让官员取地图,指认十五座城池都归赵国。

蔺相如猜想着,秦王还是假意给赵国城池,实际不可能得到。于是让秦王也斋戒五日,设九宾(所有重要大臣出席)礼于廷,那时才敢将玉璧奉上。暗地里,他却让手下人换了衣服,带着玉璧走小道回赵国去了。

等到秦王按照蔺相如所提要求照办了,蔺相如却指斥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20多位国君,从来都不讲信用,我怕秦国说话不算话,已经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去了。你秦国就派“一介之夫”去赵国,赵国赶紧派使臣捧璧来见秦王。你秦国是强国,要是先把十五座城池交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玉璧不给而得罪大王!我知道现在是我欺骗了大王,该当死罪,就请大王和群臣商议决定让我“就汤镬”吧!秦王无可奈何,认为即便杀了蔺相如,和氏璧也没得到,还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好好招待他,就让他回赵国去吧。还说相信赵王不会因为一块玉璧而欺骗秦国吧!结果秦国没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给秦国玉璧。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认为他立了大功,拜蔺相如为上大夫。

对《史记·廉蔺列传》这一段历史故事有人持有疑问。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大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若论强弱,秦国是强于赵,但赵国也并非完全是个弱国。《史记·廉蔺列传》开头就写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本来两国之间以城池交换玉璧,愿意就换,不愿意就不换,没有什么曲直可言。赵惠文王就是害怕秦国强大,给不给玉璧都会吃亏。就是弱国无外交,怎么做都不在理,哪里还论什么曲直。

若论曲直,秦国以城换玉璧,就一定得答应吗?不答应就一定不在理吗?就因为慑于秦国的威胁,所以才不得不捧璧去见秦王。见到秦王后,秦王只顾传阅玉璧,久久不提交换城池的事,蔺相如假说玉璧有瑕疵,要回玉璧,威胁与玉璧同存亡,这当然在理,勇气也是可嘉的。但当秦王辞让,让官员按地图指认交换的城池,并且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等着蔺相如献上玉璧时,蔺相如却不交出玉璧,暗地里送玉璧回赵国,蔺相如也知道这不在理,是自己违约,是欺骗秦王的行为,自知有罪当诛。试问,这时蔺相如怎么又不论曲直,不讲这样做赵国在不在理了?幸好秦王对蔺相如的欺骗行为没有计较,反而大度地厚待之,送归赵国。假如不是这样,秦王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按蔺相如提的要求斋戒五日,大设九宾礼于廷做到了,是你蔺相如违约,不交出玉璧,简直就是随意戏弄秦王。如果秦王恼羞成怒,以赵国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就完全有理由立即杀掉蔺相如,并且兴兵问罪,攻打赵国,强行夺取和氏璧。那样一来,蔺相如不但算不得立功,还会有过,给赵国招来一场大祸,反而成了罪臣!

所以说,蔺相如有勇气直面强大的秦国,敢于直面指斥秦王不讲信用,有智谋戏弄秦王,这应该肯定。但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未尝不是行险侥幸得来。

事实上,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结果,璧是归还了,秦赵关系却紧张了。《史记》在这段记载之后,紧接着不就有“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如此看来,蔺相如他个人因“完璧归赵”而获美誉,得升职,可若论他对赵国的功究竟有多大,是功还是过,还真不好说!大将军廉颇不服蔺相如,也许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钱钟书在《管锥篇·史记会註考证·三十·廉颇蔺相如传》中也说:“《国策》记廉事颇略,而无一语及蔺,此传多载他书所不载。按此亦《史记》中迥出之篇,有声有色,或多本于(司)马迁之増饰渲染,未必信实有征。”意思是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可能只是司马迁编出来的,说的再天花乱坠,也不必太相信。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