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施琅为什么归顺(康熙王朝里施琅撒钱占卜跟谁学的-真实小历史)
康熙王朝施琅为什么归顺(康熙王朝里施琅撒钱占卜跟谁学的-真实小历史)结果施琅一撒,50个铜钱全都是阳面朝上,表示此战大吉,看呆了众人。连聪明人李光地也一头雾水,觉得邪门。老狐狸姚启圣悄悄告诉李光地,撒多少次也都会是阳面朝上,因为那些钱为特制的,两面都是一样的,这招就是他发明的。当然电视剧里是表现施琅此举不是为占卜而占卜,而是战前动员,用这个小花招给清军鼓劲。电视剧里,在清朝水师准备发船向台湾进攻之际,水师提督施琅作为最高军事负责人,也占卜了一下。具体方法是:施琅当众告诉士兵,皇上御赐了50个铜钱用于占卜。他会随意撒到桌上,如果此战顺利,就会全都阳面朝上,如果不利,则全都阴面朝上,如果不胜不败,则阴阳各半。古时军事行动之前,进行占卜以测吉凶,在先秦以前的时期很常见,比如商朝很多甲骨文都是占卜用的,后代随着战事密集,这种情况逐渐减少。因为战争形势熟悉万变,战场上兵贵神速,你那还算命呢,人家都打上门来了,占卜有啥用。老狐狸总督姚启圣和水师主将施琅
再聊个电影电视的情节。
央视的历史剧一向以正剧示人,有几个制作水平颇高,比如以二月河小说改编的《康熙大帝》。康熙皇帝一辈子很忙,平三藩,收台湾,打葛尔丹,晚年应对9子夺嫡,反正事不少。我们择个收复台湾的一个情节段子。
《康熙大帝》里描写收复台湾时,清朝前线将领有三个主要人物,老狐狸总督姚启圣,康熙的内线巡抚李光地,还有离台降清的水师主将施琅。三人为击败台湾明军煞费苦心,做了不少准备工作。终于等到了合适的信风时节,到了要出战的时刻。
古时军事行动之前,进行占卜以测吉凶,在先秦以前的时期很常见,比如商朝很多甲骨文都是占卜用的,后代随着战事密集,这种情况逐渐减少。因为战争形势熟悉万变,战场上兵贵神速,你那还算命呢,人家都打上门来了,占卜有啥用。
老狐狸总督姚启圣和水师主将施琅
电视剧里,在清朝水师准备发船向台湾进攻之际,水师提督施琅作为最高军事负责人,也占卜了一下。具体方法是:施琅当众告诉士兵,皇上御赐了50个铜钱用于占卜。他会随意撒到桌上,如果此战顺利,就会全都阳面朝上,如果不利,则全都阴面朝上,如果不胜不败,则阴阳各半。
结果施琅一撒,50个铜钱全都是阳面朝上,表示此战大吉,看呆了众人。连聪明人李光地也一头雾水,觉得邪门。老狐狸姚启圣悄悄告诉李光地,撒多少次也都会是阳面朝上,因为那些钱为特制的,两面都是一样的,这招就是他发明的。当然电视剧里是表现施琅此举不是为占卜而占卜,而是战前动员,用这个小花招给清军鼓劲。
这个情节不是作家凭空想出来的,历史真有将领这么干的,当然不是跟姚启圣学的。
澎湖一役,决定了清朝收复台湾的大势
话说北宋到了仁宗朝,虽然开国时期的猛将都基本死光光了,但由于一直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军事压力,边境摩擦不断,实战中总有新兴将领冒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狄青。
狄青,山西人,出身贫门,自少入伍,善于骑射,有勇有谋,凭借战功,一直升至枢密使,为军方最高职务,位极人臣。由于五代开始,有给军人刺字的习惯,狄青人称“面涅将军”。
狄青一生经历二十五战,其中以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平定两广土著首领侬智高的叛乱的功绩最显赫,尤其夜袭昆仑关,是名垂青史的战例。
这场平定侬智高的战役,由于之前几个将领征讨不利,宋军全军士气很低落。狄青看到这个问题,便用了求神拜佛的招数。狄青拿出一百个铜钱,告诉大家,“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
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将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
跟电视剧里的施琅让人抬着有铜钱的桌子在军营里游行不一样,狄青命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铜钱在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
狄青集合军队人马,一昼夜翻过了昆仑关,从归仁铺出来布阵。宋军与侬智高主力大战,狄青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击叛军,宋军大胜,“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俘侬智高主将五十七人。
叛军首领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遁往大理,最后不知所终。战后打扫战场,曾发现一具身着龙袍的尸体,按以往很多将领的做法,肯定拿这个当做击毙对方的元首的证据,给朝廷报功了。但狄青为人耿直,认为不能确定这个就是侬智高,因此按下不提。
狄青平定了邕州,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部下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铜钱两面一样的,都是钱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当然宋军取胜,主要还是狄青指挥得法,将士三军用命。占卜只是狄青采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鼓舞了军队的士气。
平定两广叛乱,是狄青人生的巅峰。狄青回朝,被宋仁宗,就是“狸猫换太子“那位,封为枢密使。北宋的官制,文官在东府,职务最高到宰相管政务,武装力量为西府,最高长官到枢密使管军务。
这里说武装力量而不是武官,是因为两宋一直都是重文轻武,唯恐军队造反,做为军方最高长官的枢密使也得是文官出任。所以狄青当了这个官,一直深深感受着文官集团的羡慕嫉妒恨,几年以后终于在文官们的一再挤兑下,让出了西府首长的职务,出判陈州,后来病死。
狄青还是兰陵王
另外说一句,狄青在战场上亲自上阵冲锋时,一直披头散发,戴铜面具,这个兰陵王的模仿秀造型,应该说很有型很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