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与戚继光的最后决战(戚继光就是凭借这些武器打败了倭寇)
倭寇与戚继光的最后决战(戚继光就是凭借这些武器打败了倭寇)备战期间,戚继光弄来了一件秘密武器——狼筅,还特意画了图谱,让将士每天训练,成为对抗日本倭刀的重要力量。2、冷兵器的翘楚——狼筅1、钢质坚韧,锋利无比——戚家军刀在长期的作战实践中,戚继光发现传统的中国军刀在质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使刀身加长、宽度缩小、弧度加大,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锻造出名噪一时的“戚氏军刀”。这件军刀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他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提出,锻造军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刀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这把军刀,造型大方,工艺精湛,钢质坚韧,锋利无比,体现了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
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尤其是嘉靖年间,倭寇日益猖獗,朝廷多次派兵进剿,但往往大败而回。最终时任浙江台州参将的戚继光,带领着自己招募的一支民兵武装队伍,彻底解决了倭寇对中国沿海的骚扰,这一传奇在中国乃至许多邻近国家流传。而那些让侵略者闻风丧胆、代表中国古代先进科技的神奇武器,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戚继光本人,对军事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对倭寇的理解,也比任何其他当时明朝将领,要深要透,所他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军事理论“伐其长技”。作战一般来说,都是讲扬长避短,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是常理,但戚继光根据倭寇的特点,说要攻其长技。倭寇的长技就是善用长刀,倭刀 ,挥舞起来又轻快,动作快而且还比较猛,他针对倭寇用这种刀的战法,设计了“鸳鸯阵”,长短兵器相互配合,攻守兼备,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宁海大捷”中大败倭寇,战绩辉煌。
上阵是十二个人,这十二个人不是用统一的一种兵器,这一制度在以往的军队里很少见,一般在过去冷兵器时代,往往军队是十十制,比如说十个人一队,百个人组成一个大队,比如说枪兵队,枪兵、刀兵、弓弩,都是按照兵器和功能来区分的,但是这种传统的分兵制度到了浙江那种地形非常破碎的战场上就不行,所以戚继光在十二个人的小队里面,设置了狼筅、藤牌、长枪 ,还有镋钯这四种兵器,这是主战兵器,还有一些比如说飞刀、火箭,还有一些腰刀,是配属给这些主战兵器护卫用的。
鸳鸯阵总共才十二个人,但包括了远、中、近多层的火力,以及攻防之间的配合,这种阵法及作战方式在当时可以相当先进的。
1、钢质坚韧,锋利无比——戚家军刀
在长期的作战实践中,戚继光发现传统的中国军刀在质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使刀身加长、宽度缩小、弧度加大,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锻造出名噪一时的“戚氏军刀”。
这件军刀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他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提出,锻造军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刀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这把军刀,造型大方,工艺精湛,钢质坚韧,锋利无比,体现了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
2、冷兵器的翘楚——狼筅
备战期间,戚继光弄来了一件秘密武器——狼筅,还特意画了图谱,让将士每天训练,成为对抗日本倭刀的重要力量。
狼筅其实说白了就像我们用的,常见的大笤帚一样,狼筅的主体部分以南方常见的毛竹为主,表面覆盖着一些锐利的箭头,仿佛狼的牙齿。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写道:“狼筅长一丈五尺,重七斤,有竹铁两种,附枝必九层、十层,十一层尤妙。”
那么,狼筅在战场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个队有两个狼筅是对付倭刀的,由于它的枝叶很密,枪刺不穿,刀砍不透,队前两个壮汉来举着,狼筅比倭刀长,优势十分明显,能够遮蔽、保护士兵,使敌人不能近身;这样克制了倭刀很远的距离,狼筅有繁茂的铁质枝叶,狼筅上锋利的尖刺、箭头杀伤面积极大,使倭寇难以躲闪;更妙的是,当倭刀劈向狼筅之时,竹子的韧性使倭刀卡在狼筅枝杈中间,敌人要么试图抽出长刀而被刺伤,要么只能放弃兵刃,束手待毙。
3、百兵之王——枪
枪的种类很多。以宋、明两代为最盛,创造了式样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用于步兵和骑兵。简单、易用、造价低、长度有优势。对于招募的民兵用于“鸳鸯阵”中简直不能更合适
阵中四个长枪手,这四个长枪手任务很简单,就是专管杀倭寇,其他的人是辅助,这四个长枪手作战的,给他们提供掩护,这样的话,实际上就限制了倭刀,倭寇既要躲狼筅,又要防备长枪,即使防住了长枪,前边还有藤牌手会在底下,用腰刀来对付他,倭寇突破了前面的阵,后面的两个镋钯手,会用镋钯来打砸。
4、奇门长兵——镋钯
镋钯是什么意思,镋钯基本上像我们看到的叉子一样,它是三个齿,三个齿前面的尖不是很长,就露出一点,旁边两个齿宽,适合招架。
5、抗倭英雄——苗刀
苗刀原名为“御林军刀”,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模仿日本刀的形制所创造的双手长刀,刀形与日本武士刀相仿,仅刀柄、刀锷与刀身厚度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刀柄较长,以两手握把,与其他较流行的单手握持的中国刀有很大差异。
苗刀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苗刀”这个称呼到了民国曹锟邀请沧州武术家刘玉春为武术教官,才正式定名,到了如今,御林军刀在一代代武术家的改革下,刀身变得逐步狭窄,成了今天的苗刀这种样式。很多人都以为苗刀是苗族人所用的刀,其实不然,而是刀身如同禾苗一般细长,因此为名。
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冷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矛刺击,又能当刀劈砍,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苗刀至今仍然备受许多人的关注和喜好。
6.火器鸟铳远距离杀敌
除了冷兵器大显神威,火器在抗倭战争中也有广泛的使用。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从元朝开始,中国便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突火枪,后火器逐渐传入日本、中亚等地,并得到改进。
戚继光抗倭之时,倭寇即手持火器——火绳枪,掳掠沿海百姓,扰乱海防。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最有效的兵器。随着抗倭的深入,明朝将领俘获了许多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工匠,一些将士主动学习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加以研究和改进,终于造出了“鸟嘴铳”,也称为“鸟铳枪”。
鸟铳枪管用熟铁打造,长为112厘米至150厘米,重5公斤至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在木托之上,另有火绳,点火时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每次发射时装上火药,射程可达300米左右。与同时期其他火枪相比,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使用等特点。
在远距离战斗时,鸟铳发挥了灵活、善瞄准的特性:由于枪管长且直,所以容易打准;一手托枪身、一手握枪柄,可稳定持枪;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不用考虑火绳是否熄灭,提高了点火时防风雨的能力。
鸟铳的出现引起了军队装备的重大变化,很快就成为明、清军队的轻型火器装备之一。据古籍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支,约占40%。
6.地雷成为防守“悍将”
地雷作为一种传统的防御武器,是抗倭中的防守“悍将”。地雷以火药的发明为基础,南宋时的“震天雷”就是地雷的雏形,明中后期使用渐广。明代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
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万历八年(1580),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曾制钢轮火石引爆装置“钢轮发火”:在机匣中安置一套传动结构,当敌人踏动机索时,匣中的坠石下落,带动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这种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明朝末年,地雷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据《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武备志》等书记载,明军所用的地雷有10多种。按引爆方式区分,有燃发、拉发、绊发、机发等;其布设方式除单发雷外,还有利用引信控制爆炸的群发雷、一个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等。根据作战需要,还可将地雷设置在车上、建筑物内或用动物运载地雷冲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