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复以邺都仍为魏州,不久,又改为邺都。此后至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兴唐府治广晋县,领广晋、兴唐、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临河、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14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三月,改东京为邺都,兴唐府为次府。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八月,割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永济(治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广宗(是年由宗城县更名,治今河北威县东南古城)、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临河(治今河南浚县东北)、内黄(治今河南内黄县城西)、洹水(治今魏县西南旧魏县)、斥丘(治今成安县成安镇)6县隶魏州。是年,朝城县更名为武阳县。时,唐末魏州治贵乡县,领贵乡、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武阳、昌乐、临河、洹水、斥丘、内黄、广宗、永济14县。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末帝贞明元年(915年),魏州治贵乡县,仍领贵乡、元城、魏县、馆陶、冠氏

2018年10月26日,大名县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冀鲁豫交界区域魏州(大名府)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三省十县和邯郸市、濮阳市的史志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认真研究探讨。本平台近期将陆续刊发专家发言和论文。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1)

作者简介:柴元魁,汉族,1961年4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经济师,历任大名县商业局办公室主任、河北省市场情报中心通讯员、河北日报骨干通讯员、大名县商业局副局长、大名县酒类监督管理局局长、河北省酒糖副食流通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大名县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大名县魏州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曾在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商报、河北工人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著有《老柴诗词集》《大名名胜古迹》《大名风味小吃》《十二生肖春联集锦》等书。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2)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府的出名不仅是因名著《水浒》而出名,更多的是因为其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博大文化和在历史上的辉煌地位,被世人广为追忆和称颂。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3)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一日,魏博节度使田悦在魏州(治今大名县大街镇一带)拒唐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置百官,此为大名府名之始。田悦之所以改魏州为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即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晋献公兴兵东伐,先后灭掉晋国西南部的霍、耿、魏三个姬姓侯国(均在今山西省南部),然后分封给功臣。右将军毕万得到其中的魏国。毕万在前往封地之时,请掌卜大夫郭偃占卜,郭偃根据卦相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其意是毕万得此封地,以后必兴旺发达。田悦以为昔日毕万于魏可兴,今日自封魏王,必亦能兴大名也,故以“大名”为名。时,大名府治贵乡县,辖贵乡(治今大名县大街镇一带)、元城(治今大名县大街镇一带)、魏县(治今大名县杨桥镇西马头村东)、馆陶(治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冠氏(治今山东冠县冠城镇)、莘县(治今山东莘县莘城镇)、昌乐(治今河南南乐县城城关镇)、朝城(治今山东莘县朝城镇孟庄)8县。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正月,魏博节度使田悦去王号,上表谢罪。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二月,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征调辖区六州百姓,历时月余,沿魏州城西的河门旧堤扩筑外城,至此,魏州城方圆80里。城由内向外分为王城、罗城、大城三层,内外构筑十七道城门,号“河北雄镇”。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八月,割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永济(治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广宗(是年由宗城县更名,治今河北威县东南古城)、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临河(治今河南浚县东北)、内黄(治今河南内黄县城西)、洹水(治今魏县西南旧魏县)、斥丘(治今成安县成安镇)6县隶魏州。是年,朝城县更名为武阳县。时,唐末魏州治贵乡县,领贵乡、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武阳、昌乐、临河、洹水、斥丘、内黄、广宗、永济14县。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末帝贞明元年(915年),魏州治贵乡县,仍领贵乡、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武阳、昌乐、临河、洹水、斥丘、内黄、广宗、永济14县。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在魏州建都,登皇帝位,国号大唐,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去天雄军号;改元城县为兴唐县,贵乡县为广晋县,时辖天雄等13节镇、魏州等50州,十二月迁都洛阳,兴唐府降为副都。是年,斥丘县复名成安县、武阳县复名朝城县、广宗县复名宗城县、昌乐县更名南乐县。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三月,改东京为邺都,兴唐府为次府。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复以邺都仍为魏州,不久,又改为邺都。此后至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兴唐府治广晋县,领广晋、兴唐、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临河、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14县。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兴唐府治广晋县,仍领广晋、兴唐、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临河、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14县。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复为元城县。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十一月,复升广晋府为邺都,废天雄军号。同年,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旧城)经城县(治今河北威县北经镇)改隶广晋府。

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4年),广晋府临河县改隶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四月,复以邺都为天雄军。

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时,广晋府治广晋县,领广晋、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经城14县。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贝州夏津(治今山东夏津县夏津镇)、临清(治今河北临西县)2县改隶广晋府。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为大名府名的正式发端,也是大名县名的初始。此后至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大名府治大名、元城县,领大名、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经城、永济、夏津、临清16县。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复改大名府天雄军为邺都。此后至显德六年(959年)十二月,大名府治大名县,领大名、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经城、永济、夏津、临清16县未变。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废邺都为大名府天雄军。

宋初沿用唐制设河北道,后增设河北路。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博州(治今山东聊城市)清平县(治今山东高唐县清平镇西)改隶大名府。时,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大名府治元城、大名县,领元城、大名、莘县、内黄(北宋徙治今河南内黄县县城)、成安、魏县、馆陶、临清、夏津、清平、冠氏、宗城、朝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徙治今莘县西南朝城镇)、南乐、洹水、永济、经城17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分河北道为河北路与河北南路,河北南路治大名府。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三月,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并为河北一路,河北路治大名府。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分全国为十五路,河北路治大名府,时辖大名、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县)2府;澶、沧(治今河北沧县东南)、冀(治今河北冀州市)、瀛(治今河北河间市)、博、棣(治今山东惠民县)、鄚(治今河北任丘市)、雄(治今河北雄县)、霸(治今河北霸州市霸州镇)、德(治今山东陵县)、滨(治今山东滨州市)、贝、相(治今河南安阳市)、定(治今河北定州市)、邢(治今河北邢台市)、怀(治今河南沁阳市)、卫(治今河南卫辉市)、洺(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深(治今河北深县南)、磁(治今河北磁县)、祁(治今河北晋县)、赵(治今河北赵县)、保(治今河北保定市)23州;定远(治今河北东光县)、乾宁(治今河北青县)、破虏(治今河北霸州市东北信安镇)、平戎(治今河北文安县西北)、德清(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北)、保顺(治今山东无棣县)、通利(治今河南浚县东)、静戎(治今河北徐水县)、宁边(治今河北蠡县)、威虏(治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顺安(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平塞(治今河北易县南)、天威(治今河北井陉县北威州)13军;元城、大名等142县。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十六日,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宗皇帝采纳宰相吕夷简之建议,升大名府为陪都——北京,以示抗辽之决心。八月,朝廷并拨库银十万两,改修外城,增建宫城,耗时5年,使大名府外城由周长八十里变为了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其势略如都城”开封。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置大名府等河北四路安抚使,大名府路安抚使治大名府,辖北京大名府和澶、怀、德、卫、博、滨、棣7州及通利、保顺2军。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省大名府永济县为镇入馆陶县,不久改隶临清;省临清县为镇入宗城县,当年复旧。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省大名府大名县为镇入元城县、洹水县为镇入成安县、经城县为镇入宗城县。是年七月,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沧、冀、博、棣、鄚、雄、霸、德、滨、清(治今河北青县)、恩(治今河北清河县西)11州;大名、开德、河间(治今河北河间市)3府;德清、保顺、永静(治今河北东光县)、信安(治今河北霸州市东北信安镇)、保定(治今河北文安县西北)5军;元城、大名等57县。大名府治元城县,辖元城、大名、莘县、内黄、成安、魏县、馆陶、永济、临清、夏津、清平、冠氏、宗城13县。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河北东、西两路复并为河北路,河北路治大名府。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河北路再次分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时辖大名1府;澶、沧、冀、瀛、博、棣、鄚、雄、霸、德、滨、恩12州;永静、乾宁、信安、保定4军;元城、莘县等53县。大名府治元城县,领元城、莘县、内黄、成安、魏县(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徙治洹水镇,今旧魏县村)、馆陶、临清、夏津、清平(熙宁二年[1069年]徙治今山东高唐县西南清平镇)、冠氏、宗城、朝城(北宋明道二年[1033]徙治今莘县西南朝城镇)、南乐13县。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河北东、西两路又合为河北路,至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河北路治所一直在大名府。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复置大名县。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大名府朝城县、南乐县改隶澶州。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河北路复设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大名、开德(原名澶州,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升为府)、河间(原名瀛州,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升为府)3府;沧、冀、博、棣、鄚、雄、霸、德、滨、恩、清11州;永静、信安、保定3军;大名府治元城县,领元城、大名、成安、魏县、馆陶、宗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徙治今河北威县东邵固)、夏津、清平、临清、冠氏、莘县、内黄12县;开德府(治今河南濮阳市),领濮阳、观城、临河、清丰、卫南、朝城、南乐7县、德清1军;沧州,领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5县、保顺1军;冀州,领信都、蓚县、南宫、枣强、武邑、衡水6县;河间府,领河间、乐寿、束城3县;博州,领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县;棣州,领厌次、商河、阳信3县;莫州,领任丘1县;雄州,领归信、容城2县;霸州,领文安、大城2县;德州,领安德、平原、德平3县;滨州,领渤海、招安2县;恩州,领清河、武城、历亭3县;清州,领乾宁1县;永静军,领东光、阜城、将陵3县,计57县。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大名县从大名府城(今大街镇一带)徙治南乐镇(今大名县旧治乡旧治村)。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大名府宗城县改隶河北西路洺州。

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十二月,金军攻占北京大名府,去北京号,仍为大名府。是年,大名县治从南乐镇移入府城。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九月九日登基,建都于大名府。十一月二十二日改元阜昌。是年,大名府临清县改隶恩州(是年徙治山东武城县东北旧城),徙治今山东临清市西南旧县乡。

金朝初、齐阜昌年间(1130-1137年),澶州朝城县改隶大名府,大名府成安县改隶河北西路洺州。

金太宗天会十年、齐阜昌三年(1132年)四月二十九日刘豫迁都汴京,降大名府为副都,名曰北都。

金熙宗天会十五年、齐阜昌八年(1137年),金废北京大名府,置大名府路和大名府路大名府及统军司,为一路首府。大名府路治大名府,统大名府(时辖10县)及恩(时辖历亭、武城、清河、临清4县)、濮(时辖鄄城、范县、临濮、雷泽4县)、澶(金太宗天会八年,开德府降为澶州,时辖濮阳、观城、南乐、清丰4县)、沧(时辖清池、无棣、盐山、南皮、乐陵5县)、景(时辖东光、阜城、将陵、吴桥、蓚县、宁津6县)、滨(时辖渤海、招安、浦台3县)、棣(时辖厌次、商河、阳信3县)、博(时辖聊城、堂邑、博平、高唐、茌平5县)、德(时辖安德、平原、德平3县)9州,47县。大名府治元城县,辖元城、大名、魏县、冠氏、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内黄10县。

金熙宗皇统四年(1144年),南乐县由开德府改隶大名府;澶州改为开州,隶属大名府路。

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罢大名府路,大名府路所属大名府及恩、濮、开、博、德4州,并入山东西路;沧、景、滨、棣4州,并入山东东路;大名府时称山东大名府。

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复置大名府路,置总管府,附近十二猛安隶属,兼漕河事;大名府路仍治大名府,统大名府及恩、濮、开3州。

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自南京路(治今开封市)改隶大名府路,时辖:白马(治今河南滑县旧县城)、胙城(治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内黄3县;大名府内黄县改隶滑州。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大名府滑州改隶河北西路。

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大名府路统大名府1府(时辖10县)、恩(时辖:历亭、武城、清河、临清4县)、濮(时辖鄄城、范县2县)、开(时辖濮阳、观城、清丰、长垣4县)3州,20县。大名府治元城县,辖元城、大名、魏县、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10县。是年,开封府长垣县(治今河南长垣县东北柳冢)改隶大名府路开州。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十月,改大名府总管府为安武军;于大名府置大名行尚书省(简称大名行省),辖大名府路、河北东路、南京路,贞祐三年(1215年)废。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置大名府行总管府于柘城县(治今河南柘城县县城),以管理南徙河南的猛安谋克。兴定五年(1221年)罢大名府行总管府。

金宣宗兴定四年、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年) 山东西路东平(治今山东东平县)行台、汉世候严实占据大名府路所属的大名府和恩州、濮州部分地盘,所隶的恩州、濮州、馆陶(后于至元二年(1265年)改隶濮州)、夏津(后于至元七年(1270年)改隶高唐州)、朝城(后于至元二年(1265年)改隶濮州)、清平(后于至元二年(1265年)改隶德州)、莘县(后于至元四年(1267年)改隶东昌路)等州县被改隶东平路。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七月,蒙古军攻占大名府。

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大名府冠氏县改隶东平路,至元六年(1269年)升为冠州。是年,大名县由大名府城徙治南乐镇。

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恩州清河县改隶大名府、曹州东明县(治今山东东明县东明集镇)改隶大名府路开州。

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大名府被分拨给蒙古皇子贵由为食邑(封地),食邑民68593户。

蒙古定宗一年(1246年),蒙古改大名府路为大名路,治元城县。

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大名县治自南乐镇移入大名府城。

蒙古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置总管府于大名路。

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滑州、浚州(治今河南浚县浮丘山西)自真定路改隶大名路。时,大名路隶中书省,辖录事司1司,开(时辖濮阳、东明、长垣、清丰4县)、滑(时辖白马、内黄2县)、浚3州,元城、大名、南乐、魏县、清河5县,终元一代,一直没有变化。是年闰五月,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改大名路为大名府,治元城县。十月,隶中书分省(又称河南分省)。时,大名府辖开(时辖濮阳、东明、长垣、清丰4县)、滑(时辖白马、内黄2县)、浚3州,元城、大名、南乐、魏县、清河5县。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置北平行省,大名府即改隶北平行省;四月,省白马县入滑州,降浚州为浚县(是年徙治今河南浚县浮丘山东北)直隶于大名府;省濮阳县入开州。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大名府清河县改隶广平府。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滑州内黄县、开州清丰县直隶于大名府;降滑州为滑县,直隶于大名府。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改北平行省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洪武三年(1370年)徙治今魏县魏城镇)、开州东明县(洪武元年徙治今山东东明县西东明集)废,北部划入开州,南部划入长垣县。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4)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析魏县复置大名县。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名县治从南乐镇移回府城。

明惠宗建文二年(1401年)四月,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大名府城圮于洪水。同年九月,都指挥使吴成于御河北岸艾家口镇北一里处徙筑大名府城(即现在的大名城),周9里,高3.5丈,广2 5丈,城设四门,东曰“体仁”、西曰“乐义”、南曰“崇礼”、北曰“端智”。同年,大名府府治移驻新城,元城、大名两县附郭。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建北京于顺天府,改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为北京“行在”,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迁都北平,改北京行在为京师(又称北直隶),大名府为京师大名府。因直属于北京的辖区为北直隶,又称直隶大名府。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复改京师(又称北直隶)为“行在”,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十一月,罢北京行在,仍称京师(又称北直隶),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以东明故地复置东明县(是年徙治于今山东东明县城),直隶于大名府。时至明神宗万历中年(1592-1602年),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1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滑县、东明9县。

明神宗万历中年(1592-1602年),大名府东明县复隶开州。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沿明制,置大名府,属直隶地方,后称直隶省,治今大名县大名镇,至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仍领开州(时辖长垣、东明2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徙治于今河南浚县县城)、滑县8县。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置大名兵备道,驻大名府。

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八月(一说顺治五年[1648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兼保定巡抚,兼管保定、真定、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市)、广平(治今永年县东南)、大名5府事宜,驻大名府。

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顺广道辖区并入大名兵备道,辖大名、顺德、广平3府,驻大名府。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一说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设保定巡抚,驻大名府,辖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5府。由此,大名是为河北省第一省会。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设直隶总督,驻大名府。十月,裁顺天巡抚,其领的顺天(治今北京城)、永平(治今河北卢龙县)、河间3府;延庆(治今北京延庆县)、保安(治今河北涿鹿县)2直隶州;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县)1镇归属保定巡抚,至此,直隶全省事务统归保定巡抚管辖。十二月,保定巡抚由大名府徙治真定府。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保定巡抚改称直隶巡抚。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裁直隶总督,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管三省事,驻大名府。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复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是年,大名兵备道不称兵备道,改称大名道。

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年),开州东明县复直隶大名府。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为方便卫河漕运,析大名府内黄县改隶河南彰德府,浚县、滑县改隶河南卫辉府。时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1县、高宗乾隆元年增辖东明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东明(高宗乾隆元年[1736]不再直隶于府)6县。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改大名道为清河道,移驻保定府。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月,置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兼管河务,亦简称大顺广道,仍辖大名、顺德、广平3府,驻大名府。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5)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月,废魏县,其所属306个村入大名,31个村入元城。是年,大名县城毁于水,徙治于府城(今大名县县城)。时至清末,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东明2县)1州,元城、大名、南乐、清丰、东明4县。

中华民国一年(1912年)十二月,裁大名兵备道(又称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

曾经的大名府叫啥(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6)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裁府并县,废大名府入大名县。三月,以大名、顺德、广平3府及冀、赵2直隶州区域置直隶省冀南道,冀南道观察使驻大名县(治今大名镇),辖大名、元城、南乐、清丰、东明、开县(1914年改称濮阳)、长垣、邢台、沙河、南河、平乡、广宗、钜鹿、唐山(后改称尧山)、内丘、任县、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邯郸、成安、威县、清河、磁县、冀县、衡水、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赵县、柏乡、隆平(后与尧山合并称隆尧)、临城、高邑、宁晋38县。

大名府自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一日,魏博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之始,直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废府改道,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八个朝代1132年,自始至终是各朝县、郡、州、道、府、路的所在地,冀鲁豫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唐、五代、宋、金时期各种势力互相争夺的战略要地,也是大名继魏州之后全面崛起走向鼎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名府做过藩镇,三为国都(田魏、后唐、大齐)六为陪都(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大齐),总管府、大都督府、节度使、安抚司等重要机构都先后驻扎于此,唐朝的田悦、田弘正、何进韬、何弘敬、乐彦祯、罗弘信,五代的杨师厚、李存勖、郭威、柴荣,北宋的王钦若、包拯、寇准、吕夷简、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庭坚、苏辙等历史名人都在此居过官从过政,为大名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回顾大名府的历史,面对大名府曾经的辉煌,我们在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充满自豪的同时,更应不忘1966年4月3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名时“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殷切嘱托和期望,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民动员,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大名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打文旅牌,吃文旅饭,大力发展大名文旅经济,助推大名社会经济发展,再续大名辉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