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千古名诗(桃花典故撷拾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的千古名诗(桃花典故撷拾人面不知何处去)该诗浑然天成,用词简练朴素,流露出诗人黯然神伤的失落感和春思之情,让人回味。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就此诗背景描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大意为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之类的故事,《本事诗》为传奇笔记类小说,虽然年代久远,考据无凭,但是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典故撷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文:枯木
桃花,是最能代表春天的花卉,是爱情友情的象征,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遍观书籍,关于桃花的诗词俯拾皆是,和桃花有关的典故也不胜枚举,这里挑选最为知名的几则诗词和典故以飨读者。
流传最广,脍炙人口的当属唐代诗人崔护的《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该诗浑然天成,用词简练朴素,流露出诗人黯然神伤的失落感和春思之情,让人回味。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就此诗背景描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大意为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之类的故事,《本事诗》为传奇笔记类小说,虽然年代久远,考据无凭,但是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则讴歌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用桃花潭之水来衬托,也妇幼皆知。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林寺桃花
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则用山寺桃花来描述春天的脚步,各处不一,平淡自然,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另外描述桃花的还有人们熟知的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朝豪放派大词人苏轼在好朋友北宋名僧人惠崇的画作《春江晓景》上题诗一首,其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早春景色,和画作相映成趣,可惜原作已经失传。
关于桃花的古文则以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为驰名,该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后世影响巨大。现在不少地方争着建设桃花源,力图证明陶渊明描述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实,稍有常识就知道,这是诗人心目中的净地,并不存在,而现在争抢则完全是为了旅游噱头而已。
以上关于桃花的诗词歌赋,作为小学或者初中课本上的经典古文摘选,是必背篇目,自然人人皆知,个个会背。而还有几则人们不太熟知的典故,也是关于桃花的,更值得读者了解。
其一是唐代中期杰出诗人刘禹锡因为写桃花诗被贬的典故,颇有意思。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传世。作为和柳宗元同科进士,和韩愈、柳宗元过从甚密,并与当时的改革家王叔文相善,唐顺宗时期几个人共同谋划政治革新运动“永贞革新”,结果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这就是唐代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自被贬十年后,刘禹锡奉诏回京,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该诗貌似写桃花,其实是讽刺那些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权贵,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因为该诗,刘禹锡被外放连州刺史。但是刘禹锡没有屈服,十四年后,刘禹锡再次付出,先后任东都尚书和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感慨万千,又写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该诗充满调侃和不屑,表现了刘不屈不挠的坚强斗志。
另一则和桃花有关的典故则是明代著名大画家诗人唐寅。唐寅字伯虎,后改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一生痴爱桃花。周星驰的《唐伯虎戏秋香》让现在不喜欢古文的小青年们知道了风流倜傥的大才子唐伯虎,了解了著名的《桃花庵歌》里边的最后四句诗词,现全文如下: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然而现实中并非如此。他一生命运坎坷,贫困潦倒,青年家道中落,父母妻儿相继离世,屡遭科场打击,29岁乡试第一,紧接着因牵连“徐经科场案”下狱,后被罢黜为吏,从此失意科考,晚年卖画为生,而那时并非现在某些所谓的画家一幅画上千万,只能艰难度日,死后连葬所也浸没无闻,可谓凄怆。
纵有千千言,难描诗中意。然则不能不承认古人对桃花的讴歌和怜爱,桃花作为载体,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感经历,如今物是人非,仍然只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我们珍惜春天的美景,珍惜生命的不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尽情欣赏桃花的美丽吧。
2017-4-13榆木斋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
易花得木(yihuademu)(服务号)
宜花得木(yihua-demu)(阅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