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旧唐书·姚崇传》中,记载了唐代开元四年的一次蝗害,"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百姓迷信,竟坐以待毙。当时朝廷对这次灾害,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方是宰相姚崇所代表的的"主战派",提出以科学方法治理蝗灾,恢复社会生产,挽回百姓损失;另一方是以内侍黄门监卢怀慎为代表的"主和派",认为天降灾祸,是人力无法抗拒的,"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最好听之任之,自然结束。面对这种消极言论,姚崇的态度是坚决的,他驳斥了黄门监的可笑说法,主动承担此次治灾任务,对卢怀慎说,"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明代学者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写道,"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把蝗灾列为三大重大灾害之一。中国自古至今蝗灾频发,历代百姓皆受其苦,治蝗问题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1)

蝗虫是害虫无疑,只要是绿色植物,能吃的都不会放过。蝗虫多了,就要成灾。凡是它们路过的地方,能吃的庄稼或者野草都会被吃光啃净。

据官方媒体消息,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发布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本次蝗灾始于非洲,经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对面就是中国。据分析,若今年6月蝗灾仍然得不到控制,蝗虫数量或再增500倍,这场蝗灾是非洲部分地区70年以来爆发的最严重灾情。

关于蝗灾之为祸,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曾经描述灾后惨状,"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陇已北,罕逢青草",蝗虫的生长,需要湖滩、河滩,因此在持续干旱或者水灾之后往往会伴生虫祸。蝗虫的繁殖能力极强,一旦爆发难以控制,又加剧了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相互叠加,会出现"人相食"的惨剧。在《旧唐书》中,记录的"人相食"有十一次,其中就有两次与蝗灾相关。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2)

明代学者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写道,"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把蝗灾列为三大重大灾害之一。中国自古至今蝗灾频发,历代百姓皆受其苦,治蝗问题成为古今学者的研究重点。为祸中国的主要是东亚飞蝗,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从古籍文献中发现,有许多农政学家,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对蝗虫习性、蝗灾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进行科学总结,成为我国蝗灾研究宝贵资料,为国人除蝗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发源于东非的大蝗灾,蔓延十数个国家,如今中国的人们对于这种俗名蚂蚱的昆虫,更多是作为玩宠出现,其实建国前,蝗灾依然时常在华北多地肆虐,直到建国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被根治。如今它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甚至需要人工养殖才能确保口腹供应。

今天就来说说关于"蝗"的那些事。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3)

唐代开元年间的山东河南大蝗灾

《旧唐书·姚崇传》中,记载了唐代开元四年的一次蝗害,"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百姓迷信,竟坐以待毙。当时朝廷对这次灾害,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方是宰相姚崇所代表的的"主战派",提出以科学方法治理蝗灾,恢复社会生产,挽回百姓损失;另一方是以内侍黄门监卢怀慎为代表的"主和派",认为天降灾祸,是人力无法抗拒的,"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最好听之任之,自然结束。面对这种消极言论,姚崇的态度是坚决的,他驳斥了黄门监的可笑说法,主动承担此次治灾任务,对卢怀慎说,"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

姚崇给出的"除蝗"策略来自古籍《诗经》中的"秉彼蟊贼,付畀炎火",认为,蝗虫是昆虫怕人,受灾的田地各自有主,组织各人保护自己的田地,夜间设置火堆,旁边挖沟,焚烧蝗虫后直接填埋,必然可以成功。所谓"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只要上下齐心,排除万难,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唐玄宗李隆基听从了姚崇的建议,任命朝廷御史分赴各地,专任"捕蝗使",组织开展抗灾救民的任务。当时有一位地方大吏,汴州刺史倪若水,抗拒御史不服从命令,上书朝廷"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面对这种"以德服虫"的荒谬理论,姚崇回复说,"古者良守,蝗避其境,……,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讽刺倪若水庸碌无能、尸位素餐的做法,就是渎职。倪若水害怕朝廷问罪,迅速组织地方落实措施,竟然"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在唐朝,一石的分量大约53公斤。这还是汴州一地的成绩。

如此巨量的捕杀蝗虫,当时朝廷非议复起,认为捕杀太过有干天和,李隆基心下动摇,再向姚崇问策。姚崇回答说,"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提醒"除恶务尽"的道理。李隆基欣然,姚崇力排众议,力谏皇帝坚决彻底开展抗灾工作,终于将蝗灾消灭,再次验证了人定胜天的正确性。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4)

清代名著《聊斋》中的"柳秀才"一则

蒲松龄老先生的笔触无所不至,他的著作中记载了一篇很有趣的小短文,关于"蝗神"的故事。在这里也分享一下。

故事应在明代,当时有蝗灾发生在青州和兖州一带,就是今天的潍坊、济宁两市,逐渐波及到沂县(今属临沂一带),当时的沂县令心中十分忧虑,一方面是担忧民众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自己的政绩前途,整天忧虑无措。

这一日,沂县令在县衙官署后堂休息,恍惚间睡去。突然有一位秀才打扮的人来拜访,戴着高冠,穿着绿衣,体态修长,气质颇佳。他对沂县令陈述,自己有对付蝗灾的策略。沂县令大喜,赶忙请教。绿衣书生回答说,明天西南官道上,有一个妇人骑着母驴往沂县这边过来,这个妇人就是蝗神,可去路上拦住,对她苦苦哀求,请尊神放过沂县小城,或可有效,能避过此灾难。

沂县令大喜坐起,原来是日间一梦。仔细思索,宁可信其有,即安排署中差役置办酒菜一席,清早在城南路旁恭候。等候良久,果然远远望见有一个妇人,斜跨着黑驴缓缓向北边而来,与绿衣秀才的描述完全一样。

县令赶紧上前迎接,就便请妇人歇息,告知沂县是区区小治,百姓艰难,肯请尊神高抬贵手,怜悯地方不要降灾。妇人听完,冷笑道,我道是哪个饶舌多嘴,原来是柳秀才泄露了我的行踪。只是我家儿郎众多,也不能无食果腹。县令既然开口,我就让柳秀才替人受过,不损害你这县城的庄稼就是了。说罢饮了县令三杯水酒,一晃眼,连人带驴都不见了。

不久蝗虫飞来,遮天蔽日,沂县县令使人四处打探,果然蝗虫不落庄稼,却也作怪,只集中在柳树上啃食树叶,把枝叶吃得光光。沂县县令恍然大悟,这报信的柳秀才,就是沂县柳树神。只是不知他为何以身饲虎,帮助百姓度过劫难。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5)

"蝗"是古代丁口繁盛的象征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民间就对虫属有所关注,以治水闻名的"大禹",古文中的"禹"就是"虫"的意思。清代嘉靖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记述,"蚃虫即虫蚃,蚃犹响也,言之声响也",这种能发出声响的虫子,在当时,就是所有鸣虫的代称,俗称蚱蜢、蝈蝈的蝗虫,也在其列。后世《荀子》中所记"禹跳",扬雄《法言》所称"巫步多禹",甚至道家设坛时"步罡踏斗",也称作"禹步",据说都是祭祀禹神时使用的类似蝈蝈的跳步。

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习俗,对这种昆虫却没有什么恨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的《七月》、《草虫》、《螽斯》等,是最早记载蝈蝈的文字。古人将蝈蝈称作"螽斯",《说文》中载,"蝗,螽也。从虫,皇声"。

诗歌《螽斯》中是这样写的,"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宜",是"多"的意思。"宜尔子孙",就是祝福多子多孙。"振振兮",描述繁盛振奋的样子;"绳绳兮",是多而谨慎的样子;"蛰蛰兮",则是和集安静的样子。如此描绘一只昆虫,在历代文集中也不多见。

《螽斯》采用明快的节奏,道出了古人颂扬螽斯虫的子孙繁盛,向往强盛的繁殖能力,表达了劳动力至上的农业社会对生命繁衍的渴望,由此产生了"螽斯衍庆"等等吉祥语言。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中提及,皇宫内有两道以蝈蝈命名的宫门,曰"百代",曰"千婴",而紫禁城内廷西六宫的街门,也是以"螽斯"命名,意在借用其能生、善鸣的特点,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6)

古人手中的文玩宠物

中国人有会吃、擅玩的传统,许多看似无聊的事物,在国人手中都能玩出名堂,搞出学问。国人历来视蝈蝈为玩宠,宋代时有人开始尝试畜养蝈蝈,到了明代,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非常普遍,进入清代,则全社会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甚至成为豪门贵族的风行时尚,并衍生出关于蝈蝈的许多附属产品,如泥罐、过笼等等蓄养器物,材质精美,价值昂贵,令人咂舌。

对于玩宠蝈蝈,即使高贵如帝王,也不能免俗。仅以清代来讲,从康熙、乾隆直到宣统,许多都对蝈蝈这种鸣虫喜爱不已,喜爱赋诗的乾隆,还有"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来赞颂这种鸣虫。慈禧太后最爱的翡翠玉白菜,上面雕刻的螽斯虫,哪里有半分害虫的影子?

这种中国独有的文化体验,从侧面展示出国家文化的包容性,即便是为祸百姓的害虫,从厌恶的灰褐色,也能驯养成迷人的青翠,宠爱于君怀中,这种文化至今仍在国学血脉中延续着。据说,优质的夏蝈蝈价格高企,并有诸多评判标准,如果是过冬的蝈蝈,价值更高,2000年前后,一只优质的过冬蝈蝈单价突破千元。

想象一下,在隆冬三九时节,银装素裹,人人裹衣缩袖,猛然在人群中发出几声"括括括"的虫鸣,彰显持有人的高超技艺,又带着将发未发的春意,是何等稀奇而又吉祥喜庆的事情。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李隆基的悲惨晚年是怎么度过的(既爱且恨的蝗虫)(7)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照片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