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第一节、老子出生地,有讹误和混淆的记载 老子出生地的精确记载,确实在历史上有不少,从皇帝,到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官员和宗教人士都有。下面我就简单地列举几条,请各位老师指正。 刚开始从事老子出生地研究时,由于不得要领,走了许多弯路。后来我调整了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时,终于打开了老子出生地的这一神秘大门。虽然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对走近老子,推开这一无形的大门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做历史研究,思维不能太狭隘,眼光要放远一些,心胸要宽广一些,才能有公正的思想和立场,决不能在研究之前就排队站位。尤其是研究老子出生地这一问题,更是如此,要知道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的。提前站位,必定会产生偏颇的思想。我从一开始研究老子出生地时,就跳开了狭隘的区域局限,不让这一短见的思想干扰我,跳出圈外来看问题。首先他是中国,是中国的骄傲。尤其是不考虑他是不是某地的人,只有抛开思想的束缚和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1)

历史上老子出生地的争论与定位

文/赵凯 编辑/磐石

我们研究历史,不能凭想当然,不能靠想象和推测,来解决历史悬案。更不能象写演义、写小说、写神话那样,可以编故事、造情节,随意杜撰。研究历史,必须以客观、公正、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扎实苦干的作风;积极进取,探索迷案,揭开谜底的精神。首先要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古人的劳动成果,要以敬畏之心来阅读他们的作品。但是不可把它奉为神灵,一定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其次,要把握历史的脉络。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斗争和社会活动等分不开的。不能独立地看待问题,要综合考量,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其三,要具备独立研究的思维和辨析的眼光。要客观、公正,而又科学地看待前人的记载。对古人的某些说法存疑,要用其它的资料来证明其说法的正确性,才能使用,对其不足的,或者有误的记载要找出其根源,进行认真的辨析,这才是历史研究。有的同志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不注重辨析,尤其是对那些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的话,更是认为是真理,拿来就用。这样很容易僵化,而走向死胡同的。

关于老子出生地的问题,近年来鹿邑、涡阳,还有亳州市谯城区,都在讨论,甚至发生了争论。讨论是一件好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其实这个问题并非解决不了的,而是被私心和利益蒙蔽了眼睛,视而不见罢了。难道两千多年来,就没有人能搞清楚吗?如果古人都没有弄清楚,我们现代的人要想把这一问题弄清楚,困难更是可想而知的。

刚开始从事老子出生地研究时,由于不得要领,走了许多弯路。后来我调整了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时,终于打开了老子出生地的这一神秘大门。虽然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对走近老子,推开这一无形的大门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做历史研究,思维不能太狭隘,眼光要放远一些,心胸要宽广一些,才能有公正的思想和立场,决不能在研究之前就排队站位。尤其是研究老子出生地这一问题,更是如此,要知道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的。提前站位,必定会产生偏颇的思想。我从一开始研究老子出生地时,就跳开了狭隘的区域局限,不让这一短见的思想干扰我,跳出圈外来看问题。首先他是中国,是中国的骄傲。尤其是不考虑他是不是某地的人,只有抛开思想的束缚和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其次是研究的目的。必须从大局着想,不能存思念。我研究老子的出生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老子;二是寻找到的源头,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道的成因,及其思想内核。

在历史上,关于老子出生地的问题,虽然存在许多乱象,有些提议甚至让人好笑,但是古人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弄清问题。漫长而又艰辛的探索之路,自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是会有收获的。在这浩瀚的史册中,还是有许多客观而又真实的记载,揭示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老子出生地的客观而又真实的面貌。

老子出生地的精确记载,确实在历史上有不少,从皇帝,到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官员和宗教人士都有。下面我就简单地列举几条,请各位老师指正。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2)

第一节、老子出生地,有讹误和混淆的记载

在老子出生地的记载方面,混淆的、错误的、串并的内容更多。造成这一方面讹误的根本原因,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较强。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就妄下定语,焉能不错;二是缺乏田野考察精神。有些事情不是坐在房间里就能推测出来的,现实中的实际状况,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想象的东西,与实际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由于手头的资料有限,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武断的结论。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西汉)司马迁:“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

由于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之一,所以后世之人总拿他的话当真理,造成了许多可笑的注解。比如郑樵在注释老子之老时,就是认为老不是姓氏,而是“寿考”。司马迁把老子的姓氏、国籍、县籍等都搞错了,我们还怎么考证呢?用错误的证据,来证明正确的论点,最后的结论依然是错误的。自《史记》诞生以来,就一直遭到史学家、文学家的质疑和批判。清朝的梁玉绳专门写了一部《史记质疑》,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唐兰、钱穆、孙次舟等人,都对《史记》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批判。这个问题我在《司马迁的失误》一文中做了详细的剖析,这里就不赘言了。

2、《广弘明集》(唐•京兆)释道宣:“周定王即位三年已卯岁,于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仁里,九月十五日夜子时生。”

这是一部佛教的经典,这个结论有司马迁的内容,也有《后汉书》等文献的内容,可见受司马迁的影响更重。

3、《史记正义》(唐)张守节:“老子,楚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

这个记载,前半部分是司马迁的东西,后面的字伯阳,是边韶的,在后面是陆德明等人东西了,属于串并的结论。

4、《史记索隐》(唐)司马贞:“《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本属陈,而苦又属楚,故楚苦县。”

这个注释,属于分析,就是为了证明苦属于楚,不属于陈。但是依据不明,汉代的地理志能解释春秋的地理吗?

5、《史记集解》(南朝•宋)裴骃:“苦县属陈国。”

这个记载,同样出现了问题。它使用了《后汉书》的说法,如何证明苦属陈的呢?

6、《列仙传》(西汉)刘向:“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大感流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列仙传》本身就是一部神话故事,是写神仙的。主题内容还是司马迁的东西,但是秩序颠倒了,又加入了其他人的的说法进行串并。

7、《神仙传》(晋)葛洪:“老子,陈国人。”

这个说法,可能还是受《后汉书》等文献的影响,把汉陈国与春秋之陈国等同起来了。

8、《读子卮言》(民国)江泉:“老子者,世为楚人。姓李名耳,字曰聃,字号老子,因曰老聃,又曰老耽,曰老儋。”

江泉的这个记载,也出现了问题。前半部分有些武断,给人的感觉他研究的很透彻,但是后半部分又学起了司马迁。

9、《礼记•曾子问疏》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西汉)戴盛:“按《史记》云,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

这个记载,是不相信司马迁的楚国说,引发的争论,但是它和刘向的观点一样。很可能是引用了《后汉书》的内容,还是把汉陈国与春秋之陈国等同起来了。

10、《老子音义》(唐)陆德明:“老子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也)《史记》云:字聃,有云仁里人,有云陈国相人也。”

陆德明的这个说法,是把各种说法合在一起了,其实也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既是陈国苦县人,又是陈国相县人。没有独立的观点,说明他没有对老子做深入的研究。

11、《酉阳杂俎》(唐)段成式:“又曰李母本元君也,日精入口,吞而有孕,三色气绕其身,五行兽卫其形,如此七十二年,而生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

这是一部小说,神话的东西较多。在出生地的问题上,还是延续了错误的观点,只有一点可取的,就是“涡水之阳”。

12、《四书释地》(清)阎若据:“苦县属陈,老子生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

这个记载,还是坚持老子出生在陈国,不是出生在楚国。否认楚国,不一定陈国就是正确的。这个结论还是推测出来的。

13、《经典释文》(唐)陆德明:“老子,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史记》云:字聃。又云:仁里人。又云陈国相人。”

这个观点,也是坚持老子出生在陈国,不是出生在楚国。

从以上这些记载来看,大多都是在讨论老子的国籍。一会是楚国,一会是陈国,翻来覆去,还是没找到症结。一会是陈相,一会是楚相。相是宋国的国都,怎能随便跑到楚国和陈国呢?这说明他们没有弄找到要害,相的特出地位和特殊功能。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3)

第二节、鹿邑和涡阳经常使用的记载

我在对鹿邑和涡阳两地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时,发现他们所引用的资料也就是三十多种。这里只摘录了一部分两地共同采用的文献。

1、《广弘明集》(唐京兆)释道宣:“周定王即位三年已卯岁,于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仁里,九月十五日夜子时生。”

2、《犹龙传》(宋)谢景灏:“分身下降於楚亳之苦县赖乡曲仁里,寄胎於玄妙玉女,凡八十一年。”

3、《史记正义》(唐)张守节:“老子,楚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

4、《史记索隐》(唐)司马贞:“《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本属陈,而苦又属楚,故楚苦县。”

5、《史记集解》(南朝宋)裴骃:“苦县属陈国。”

6、《列仙传》(西汉)刘向:“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大感流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7、《神仙传》(晋)葛洪:“老子,陈国人。”

8、《读子卮言》(民国)江泉:“老子者,世为楚人。姓李名耳,字曰聃,字号老子,因曰老聃,又曰老耽,曰老儋。”

9、《老子章义序》(清)姚鼐:“老子所生,太史公曰:楚苦县,或曰陈国相人。《庄子》载孔子、阳子居皆南之沛见老聃。夫宋国有老氏,而沛者宋地。言老子所生,三者说异,而《庄子》尤古,宜得其真。然则老子其宋人。子姓耶,子之为李,语转而然。犹姒姓之或为弋也。”

10、《礼记•曾子问疏》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西汉)戴盛:“按《史记》云,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

11、《老子音义》(唐)陆德明:“老子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也)《史记》云:字聃,有云仁里人,有云陈国相人也。”

12、《酉阳杂俎》(唐)段成式:“又曰李母本元君也,日精入口,吞而有孕,三色气绕其身,五行兽卫其形,如此七十二年,而生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

13、《四书释地》(清)阎若据:“苦县属陈,老子生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

14、《经典释文》(唐)陆德明:“老子,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史记》云:字聃。又云:仁里人。又云陈国相人。”

鹿邑和涡阳,在论述老子出生地方面确实下了不少的功夫,尤其是鹿邑组织了专门机构,既有民间的,也有官方的,也有民办官助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鹿邑的老研活动和推广方面,做的很成功,可谓是很红火。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感觉研究的方向有瑕疵,不是纯粹的史学研究。有的研究很泛、很浅,缺乏探源的精神和境界,是一种偏离史鉴精神的研究,所以闹出了一些拉郎配的笑话。比如八个皇帝到鹿邑拜祭老子,哪部文献记载的?相县、苦县、真源、仙源、卫真几个古县都在鹿邑吗?没有依据的东西,就能随便乱说吗?史学研究不是写小说、写演义、写神话,而是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丧失尊严和责任。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4)

第三节、老子出生地较为明确的记载

关于老子出生地的记载,确实有很多,除了正史、野史、小说、杂记之外,还有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内容。有的记载属于推测,有的记载属于串并,有的记载属于杜撰,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虽然许多记载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错误和不足,但是,还是有许多记载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可见古人的思想境界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说明我们的先辈不但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而且还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老子出生地的方位记载

在我翻阅的所有的资料中,只要谈到老子出生地这一问题时,必定要谈老子出生地的方位、地理环境、地貌、水文特征、地标建筑等。这些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最基础的理论依据,也是理论与实际相比较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基础的依据,要证明老子的出生地是很困难的,好在古人早就帮我们做好了。

1、《老子铭》(东汉)边韶:“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古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该文在《隶辨》、《隶释隶续》、《道家金石略》、《中都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词语,就是对老子出生地的定位。即“相县”,相县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都,老子只能是宋人。从当时的涡阳和鹿邑的诸侯隶属关系来看,今涡阳隶属宋,鹿邑隶属陈,不是一个诸侯国。“今属苦”就是现在属苦,或者现在叫苦县(即秦苦县,或者汉苦县)。“涡水处其阳。”是老子出生地的方位。意思是说,老子的出生地在涡水(即涡河)的北岸,而不是南岸,或者东岸、西岸。“在赖乡之东”就是说老子的出生地西边有个乡,就是赖乡。两千多年前,边韶就给老子的出生地做了定位。这说明边韶不但研究了老子,而且是实地查看。

2、《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三国•魏)曹丕:“苦县涡水北有老子庙。”

这句话说的是老子庙在苦县的辖区范围内,也可称之为秦苦,或者汉苦。“涡水北”,就是说老子庙和老子的出生地,在涡水北岸,定位十分明确。是涡水北岸,而不是南岸。

3、《水经注》(南北朝•北魏)郦道元:引用边韶的话:“涡水处其阳。”

这句话虽然是引用了边韶的话,但是郦道元对涡河进行过实地考察(郦道元曾率领北魏的军队与梁军在涡阳这一带作战),结论与边韶的说法一致,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说明此依据是可信的。

4、《庄子•天问》(战国•宋)庄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庄子的“乃南之沛见老聃”这句话,说的是孔子到南边的沛地来见老子,向老子求学。从山东曲阜向涡阳看,是南面,虽然有点偏西南,但是它属于沛地(是宋国的辖地)。而从曲阜向鹿邑看,也是偏西南,可是鹿邑不是沛地。

5、《老子校诂》(现代)马叙伦:“沛与相近,盖老子常居之。”

这句话很明白,马叙伦说沛与相近。从狭义方面讲就是相的地理位置在沛的附近,从广义上讲,也可理解为沛的辖区范围内。还有一点,是他指出了老子出生在宋国,既不是陈国,也不是楚国。虽然他和姚鼐的观点都一样,由于是孤证,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后来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证明了他们俩的观点是正确的。

6、《酉阳杂俎》(唐)段成式:“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

这是一句没有经过考察的结论,是将别人的说法进行组合的结果。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是他坚持老子出生在“涡水之阳”这个地方,不是涡河之阴,还是有他的独立思维和见解的。

从以上这些记载来看,虽然点名了老子出生地的方位,在涡河北岸。但是涡河北岸这个范围太大了,没有具体的定位,是无法确定老子的出生地的。只有精准定位,才能最终确定老子出生地的确切位置。如何才能做到精准定位呢?文献有没有更确切的记载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做更艰苦的研究,找出更精准的依据来进一步地求证。

二、逐渐明确的记载

老子出生地的证明,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最初的迷茫到清晰,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是一个缓慢证明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加明晰的资料就会呈现在眼前。

1、 《老氏碑》(隋初)褚遂良:“魏武兖州(古涡阳在今蒙城西,当时被称为兖州)之地,对苦相之两城,绕涡谷之三水,芝田柳路,北走梁园。”

“涡谷之三水”,这个提法还是很特别的。因为我们在其他文献上看到的都是涡谷二水的交汇处,而这里是三水,这三水是哪里呢?到底是在涡阳?还是在鹿邑?还是在亳州市谯城区?在不好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先找到涡谷二水再说。鹿邑没有谷水,《光绪鹿邑县志》已经做了否定,没有谷水,便没有涡谷二水交汇的条件。亳州市谯城区说惠济河就是谷水,不但缺乏依据,而且是谬误。惠济河发源于河南开封的护城河,谷水发源于河南尉氏县浪荡渠,源头不对,怎能是一条河呢?所以又回到涡阳的天静宫,这里是涡谷二水的交汇处,那么另一条河呢?经实地考察,天静宫东有一条河,叫五道沟,发源于河南永城。在涡谷二水交汇处的涡河南岸,还有一条河,叫涡楚河。到底是那条河流呢?经过对河流名称的对比,以及地方文化的“龙虎斗”传说来分析,涡楚河的可能性更大些。涡楚河在南,谷水在北。这样看来,三条河就是涡河、谷水和涡楚河,恰好都在天静宫这个地方交汇。“苦相之两城”,即苦县和相县两座城市,都在三水的交汇地带。古相县的位置,在尹喜墓的附近,苦县在天静宫附近,两城相距二公里左右。“北走梁园”,梁园应该是一个古地名,至少在隋朝时,梁园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在天静宫的附近,有没有这样一个叫梁园的地方呢?经过对地方志等文献的查询,在今天静宫的西北这个地方,有一个地名,也叫梁园,是不是古梁园呢?经实地调查和走访,此地名从古至今依然称作梁园,没有更改过。从褚遂良的这个碑刻描述的情况来看,老子出生地可以确定了。

2、 《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宋真宗)赵恒:“太清宫者,介谯都之列壤,滨涡水之鸿州”“景亳之郊,峙灵区於九井”“谐殊庭於谯左。”“往陟清都。”

从这句“太清宫者,介谯都之列壤,滨涡水之鸿州”来看,涡阳和鹿邑、亳州市谯城区三地,都存在老子出生地的可能,但是不能确定。而“景亳之郊,峙灵区於九井。”这句话就确定了老子的出生地的具体位置了,就是说老子出生地,必须有九龙井,今天的鹿邑没有九龙井,亳州市谯城区也没有,而涡阳有,说明老子出生地不在鹿邑,也不在亳州市谯城区。“谐殊庭於谯左。”这句话点名了老子出生地的方位,即老子庙和老子出生地位置,也是宋真宗要拜谒的老子庙的位置,在哪?在“谯左”。“谯(即今亳州市谯城区)左”就是谯东,也就是亳州市谯城区的东边,才是老子的出生地,是宋真宗要去朝谒的地方,而不是西边的亳州市谯城区和鹿邑。“往陟清都”就是来到了老子出生地。

宋真宗的这篇文章,把老子的出生地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从宋真宗的文章来分析,可以得出:老子的出生地,在谯左的涡水岸边的九龙井所在地。

3、 《先天太后赞》(宋真宗)赵恒:“由于曲涡神区”“惟景亳之”“降迹于清都”

《先天太后赞》是宋真宗写的两篇文章中的第二篇,文中提到了“曲涡”二字,这两个字与东汉的王阜,三国的魏文帝曹丕的提法是一致的,都是说老子的出生地。尤其是“降迹于清都”,与上面《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的文字是一致的,都有“清都”二字,说明老子的出生地和老子的母亲墓和碑,都应该在一个地方的,不是两个地方。从这两篇文章来分析,宋真宗点名的“清都”,只能是一个地方。

4、《老子章义序》(清)姚鼐:“老子所生,太史公曰‘楚苦县’,或曰陈国相人。《庄子》载孔子、阳子朱皆南之沛见老子。夫宋国有老氏,而沛者宋地。言老子所生,三者说异,而庄子尤古,宜得其真。”

这段话虽然是推断,不是实地考察,但是合理的成分是存在的。沛是宋地,老子居沛,自然是宋人。宋国有老姓,老子姓老自当合情,庄子比司马迁、刘向等人都早,庄子的说法可能更接近实际。这句话回答了我们三个问题,即老子的国籍,老子的姓氏,老子出生地的大至范围,虽然很笼统,已经是难得可贵了。

5、《肇域志•南直隶凤阳府》(清)顾炎武:“亳州,废苦县,在州东十里。废武平在州西。”

这句话把苦县和武平的位置给确定了。苦县的位置上在今亳州市谯城区的东面,不是西面,从而否定了鹿邑有苦县的说法。武平改成鹿邑是隋文帝十一年的事。也就是说苦县不在鹿邑。但是他说苦在“州东十里”是怎么确定的呢?却不得而知。

6、《括地志》(唐)李泰:“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今在亳州真源县也。”

这句话把老子出生地讲得非常清楚。这里提到两个地名,即谷阳和真源。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四中讲得非常清楚,谷水之名是因为睢水,经过今天的河南省永城县南的谷熟村(春秋时称谷熟县)后而更的名。鹿邑没有谷水,一方面是《光绪鹿邑县志》已经作了自我否定了,二是从谷水的发源及流经地域来看,谷水也没有经过鹿邑。文献记载和实际考察,均证明鹿邑无谷水。没有谷水,便没有产生谷阳县这个地名的条件。谷阳县在今涡阳县闸北镇,涡谷二水交汇处的附近。真源县这一地名,据《旧唐书》记载,是在汉苦县基础上的更名,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所以才有唐高宗将汉苦县,更名为真源县的结果。卫国战争时期,今涡阳县义门镇被日伪政府设县,县名就是借用的古真源县名。

7、《全唐文》 :“老君诞生于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

这个记载,也是很清楚的。虽然没有点名老子出生地的具体方位,但是,“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也就是说,真源县有九龙井,有九龙井的地方才是老子的出生地。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老子出生地的状况已经是很清楚的了。可是有些学者不同意用九龙井来做证据,并声称是传说,是神话,是唯心主义的。我的观点与他们不同,神话也好,传说也罢,毕竟那是古人根据神话建造的井,不是现代人造的。只有具备九龙井的地方,才能是老子的出生地,没有九龙井就不是老子的出生地。

从文献记载的时代来看,我们会清楚滴发现,在明代以前,所有关于老子出生地的记载,几乎没有精准的数字表述,至少可以说明,在明代以前,没有出现老子出生地争论的事情。

三、精确的记载

上面的记载已经是很清楚的了,可是还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没有更加确切的地理位置,还不能证明是老子的出生地。好吧,那我们就进一步的找证据,找更加确切的证据。

1、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涛:真宗天禧元年“亳州言修天净宫毕。初,宿州临涣县有天净宫,言李母感星之所,上将朝野太清宫,丁谓绘图以闻,遣内侍诣宫设醮,遂诏重修,及是毕工。初割临涣隶亳州,或言输税不便,于是止取大李一乡以附亳,而宿人便之。”

这则记载是宋真宗到老子出生地拜祭老子之前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个天净宫之名,说明,在宋真宗之前就有了,虽然不是今天的天静宫之名,但是可以看出它不同与一般道观的分量了。文中说这个天净宫是由宿州临涣割过来的,与鹿邑没有任何关系,其位置还是在谯东。“遣内侍诣宫设醮,遂诏重修。”说明这个天净宫是皇帝诏令重修的,鹿邑太清宫被宋真宗诏令重修了吗?“上将朝野太清宫”,就是说宋真宗要到天净宫朝谒老子,不是到鹿邑的太清宫朝谒老子。从历史上看,鹿邑的太清宫,从来没有升级为天净宫,或者天静宫的事实。很显然,宋真宗要朝谒的不是别的太清宫,而是天净宫,这个天净宫,就是今涡阳的天静宫。

2、 《中都志》 :“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县(今亳州市谯城区)东一百二十里福宁镇东南,基址犹存,有元翰林张启岩所撰碑。”“流星园,在县东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

这个记载讲得更加明白,不但指出了老子出生地的具体方位和位置,而且把流星园的位置也说的十分清楚明白。亳州距天静宫的距离是一百二十里,具体位置就是福宁镇。福宁镇就是今天静宫的郑店村。

3、 《大明一统志》 :“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元至顺三年重建,张启岩撰碑。”“在亳县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尚存。”

这个记载讲得一样清楚明白,精确地点名了老子出生地的具体位置,在州东一百二十里。这个地方还是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

4、 《大清一统志》 :“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福宁镇。汉延熹七年建。相传老子生于此。宋天禧二年,盛度撰碑。”

这个记载,依然说老子出生在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

5、 《钦定四库全书》 :“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州东福宁镇,基址犹存。有元张启岩撰碑。”“流星园,在亳州东天静宫南,相传有星突流於园,老子因而诞生。”

这个记载,同样是指示明确,依然是州东,而不是州西。老子出生地的具体位置,就是福宁镇。

6、 《乾隆江南通志》 :“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州东(今亳州东)福宁镇,基址犹存。”

这个记载虽然简化了,但是指示的目的依然是明确的。州东和福宁镇,一个是方位,一个是地名。表述简练,但是精准。

7、 《天静宫兴造碑》(元)张启岩:“天静宫,老君所生之地也。……按宫在城父之福宁镇东南,去亳郡四舍,南距涡河二里,下临雉水。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誕。”

这个记载更为精确,连老子出生地之老子庙距涡河多远,都明确地表示出来了。

8、《乾隆亳州志》(清)郑交泰:“流星园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相传老子之母曾居于此,有星突流于园,遂孕老子。”“天静宫与流星园接壤,前为圣母殿,有大石枕,刻文曰’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有炼丹井在殿前。”“谓生于厉乡归于鹿邑,此独非诞弥发祥地乎?无始之始,妙探其源,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

这个记载,主要是点名流星园的具体位置,特殊地位,所在方位和传说。最主要的是,他否定了鹿邑的西太清宫作为老子出生地的理由——“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鹿邑人自称鹿邑太清宫是上清宫,然而文献记载的是西太清宫,不知该作何解释呢?

9、《民国涡阳县志》 :“天静宫在县北十二里雉水之北,俗名中太清宫。汉延熹中建,宋天禧二年敕修,盛度撰记,元至顺三年重修之,张启岩记。”

10、《中国名胜词典》 :“天静宫,俗称中太清宫、老子庙。在涡阳县郑店村。郑店,古福宁镇,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出生地。后人在此建宫,尊奉之。”

老子到底出生在哪里?从以上这些记载来看,许多都是有明确指示的,而且标注的非常清楚。尤其是这一节的精确记载,讲得更加清析明了,没有什么可争辩的。我们暂且撇开老子的国籍、县籍、乡籍、里籍不讲,单纯从谯东距老子出生地有多远,都记载的清清楚楚,就象是实际丈量的一样。从这些记载来看,已经是非常清楚,对于如何化解老子出生地争论的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5)

第四节、 《二十四史》中几个重要地名的记载

有几座古县城,鹿邑人说在鹿邑,亳州谯城区说在谯城区,到底这几座古县城在哪里呢?总不会有分身术吧。这几座古县城也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把这几座古县城搞清楚了,老子出生地这一问题也就快解决了。

一、苦县的记载:

前面我已经发表了一篇《苦县新考》,详细地介绍了苦县的演变历史。关于苦县的问题,这里不想多说了,大家一看就明白。最早的苦县产生在秦时期,不是春秋。怙县产生于汉时期,所以苦和怙都不是老子出生时的地名。苦县在今涡阳,怙县在今淮阳西,与鹿邑很近。

1、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西汉)司马迁:“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

2、 《史记•陈涉世家》(西汉)司马迁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今宿州市东南蕲县集)。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徇蕲以东,攻铚(今安徽省濉溪县南、浍河北岸)、酂(今河南永城县北酂城)、苦(今安徽涡阳县)、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亳州市)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今河南淮阳县)车六七百乘,卒数万。”

3、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西汉)司马迁:“(灌)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攻下邳,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谯、苦,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

4、 《汉书•地理志》 :“淮阳国,高帝十一年设置。王莽时叫新平,属于兖州。有十三万五千五百四十四户,九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三人。县九:陈。苦,莽曰赖陵。夏阳。宁平。扶沟,涡水首受浪荡渠,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固始。圉。新平。柘。”

5、 《后汉书•郡国志》 :“陈国,高帝时设置淮阳,章和二年改为封国。在洛阳东七百里。九座城,民户是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人口一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陈。阳夏,有固陵聚。宁平。苦,春秋时叫相,有赖乡。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原属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6、 《后汉书•桓帝本纪》(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

7、 《后汉•书祭祀》(东汉):“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

8、 《晋书•地理志》 :“梁国,汉置。统县十二,户一万三千。睢阳,春秋宋都。蒙。虞。下邑,有砀山,山有文石。宁陵,故葛伯国。谷熟。陈。项。阳夏。武平。苦,东有赖乡祠,老子生地。”

9、 《南北朝•宋志》 :“谷阳,属于陈郡太守,陈郡隶属于豫州领汝南太守、新蔡太守、梁郡太守、陈郡太守、南顿太守、颍川太守、汝阴太守、陈留太守。”“谷阳令,本苦县,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附录:

《史记索引》(唐)司马贞:“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

早期的秦苦县,随着刘邦取得楚汉争霸的最终胜利,建立汉朝后而终结。因苦县在谷水在此注入涡河的地方,遂改苦县为谷阳县了。不久又在今涡阳县的义门镇成立了新苦县,这就是汉苦县的来历。而淮阳国中的苦县,不读苦,而是怙,称怙县,但是写法上还是苦。怙县与老子出生地更是没有一点关系了。

二、相县的记载

相县是宋国的首都,然而许多人都没有理解它的特殊含义和特殊功能,所以在注释老子出生地时,出现了楚相县和陈相县的说法。宋国在没灭国之前,首都不会随便搬迁到国外的,这是基本的常识。关于相县的问题,前面我已经发表了《相县新考》,这里就不赘言了。

1、 《汉书•地理志》 :“沛郡辖三十七县,相县、龙亢县、竹县、谷阳县、萧县、向县、铚县、广成县、下蔡县、丰县、郸县、谯县、蕲县、虹县、辄与县、山桑县、公丘县、符离县、敬丘县、夏丘县、洨县、芒县、建成县、城父县、建平县、酂县、栗县、扶阳县、高县、高柴县、溧阳县、平阿县、东乡县、临都县、义城县、祁乡县。”

2、 《后汉书•地理志》 :“沛国,秦泗水郡,高帝改。洛阳东千二百里。二十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相,萧本国,沛有泗水亭,丰西有大泽,高帝斩白蛇于此。有粉榆亭。酂,有冥聚。谷阳,谯刺史治。洨,有垓下聚。蕲,有大泽乡,陈胜起此。铚。郸。建平。临睢,故芒,光武更名。竹邑,侯国,故竹。龙亢。向,本国。符离。虹。太丘。杼秋,故属梁国,澶渊聚。”

3、 《晋书•地理志》 :“沛国汉置。统县九,……相、丰、竹邑、符离、杼秋、洨、虹、萧。”

4、 《南齐书•州郡志》 :“南沛郡,沛、萧、相。”

5、 《宋书•州郡志》 :“沛郡太守,秦泗水郡,汉高祖更名旧属豫州,江左改配。领县三。萧令,汉旧县。相令,汉旧县。沛令,汉旧县。”

6、 《北齐书•州郡志》 :“天宝七年废相县,为相城乡。”

附录:

1、 《老子铭》(东汉)边韶:“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古城犹在,在赖乡之东。”

2、 《老子音义》(唐)陆德明 :“老子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也)《史记》云:字聃,有云仁里人,有云陈国相人也。”

3、 《老氏碑》(隋初)褚遂良:“魏武兖州(古涡阳在今蒙城西,当时被称为兖州)之地,对苦相之两城,绕涡谷之三水,芝田柳路,北走梁园。”

4、 《水经注》(南北朝北魏)郦道元:“睢水东经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都也。”

5、 《战国策•秦四》(战国)左丘明(刘向整理):“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相、砀、萧、故宋必尽。”

6、 《诸子考索》(现代)罗根泽:“苦相原为一地,春秋时名曰相,春秋以后曰苦。”

7、 《老子校诂》(现代)马叙伦:“沛与相近,老子盖尝居之,而生则相人也。”

鹿邑人把相县定位在鹿邑,是根据错误的记载得出的结论,同样没有考虑相县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功能。在春秋时期,鹿邑属于陈国,而且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宋国是一个大国,除了楚国、晋国,就数宋国了,宋国的国土面积排位第三。把宋国的国都搬到陈国去,陈国不惧怕吗?那到底是陈国管理宋国,还是宋国管理陈国呢?“春秋三传”中有此表述吗?

三、谷阳县的记载

谷阳县是破解老子出生地密码的重要钥匙。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讲得非常清楚,谷阳是因谷水而得名的。没有谷水,就不可能产生谷阳这个县名。鹿邑和亳州市谯城区都与谷水无缘,没有产生谷阳县的机会和条件。再则谷阳是在苦县基础上更的名,其县址就在秦苦县的地方。后来,苦县迁址到义门建新苦县,秦苦县变成谷阳县了。

1、 《汉书•地理志》 :“沛郡辖三十七县,相县、龙亢县、竹县、谷阳县、萧县、向县、铚县、广成县、下蔡县、丰县、郸县、谯县、蕲县、虹县、辄与县、山桑县、公丘县、符离县、敬丘县、夏丘县、洨县、芒县、建成县、城父县、建平县、酂县。”

2、 《后汉书•地理志》 :“沛国,秦泗水郡,高帝改。洛阳东千二百里。二十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相,萧本国,沛有泗水亭,丰西有大泽,高帝斩白蛇于此。有粉榆亭。酂,有冥聚。谷阳,谯刺史治。洨,有垓下聚。蕲,有大泽乡,陈胜起此。铚。郸。建平。”

3、 《南北朝•宋》 :“陈郡太守,汉高帝时立为淮阳国,章帝元和三年改名陈郡,晋初合并,梁王司马彤逝世后,仍旧立为陈郡。《永昌郡国志》有扶沟县,前汉属淮阳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陈留郡。阳夏县,另见。而无谷阳和长平县。谷阳令,原本是苦县,前汉时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郡,成帝咸康三年改名谷阳。”

4、 《隋书•地理志》 :“谯郡,后魏置南兖州。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亳州。开皇元年府废。统县六,户七万四千八百一十七。谯,旧曰小黄,置陈留郡。开皇废,十六年分置梅城县。大业三年,改小黄为谯县,并入梅城焉。酂旧废,开皇十年复。旧有马头郡,后魏置下邑县,后齐并废。城父,宋置,曰浚仪。开皇十八年改焉。谷阳后齐省,开皇六年复。”

从上述记载来看,没有看到鹿邑和武平的字样,说明鹿邑和谷阳县不是同一个隶属关系,也就是说,不是一个郡。连编制都不在一起,怎么能说谷阳在鹿邑呢?显然与历史记载差距很大。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研究历史的?研究历史,不以文献记载为基础,编造出来的东西还叫历史吗?历史就是历史,在历史上,篡改历史的人,最终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的。

四、真源县的记载

真源也是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鹿邑人坚持说在鹿邑,可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真源就是在鹿邑。真源到底在哪里呢?我想大家心里明白,一看文献记载就清楚了。《旧唐书》讲的很明白,真源是在汉苦县的基础上更得名。真源在哪里呢?《张巡传》也做了充分的回答。

1、 《旧唐书•地理志》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2、 《新唐书•地理志》 :“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载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灵霄宫,先天太后祠也。”

3、 《新唐书•张巡传》 :“安禄山反,天宝十五载正月,贼首张通晤宋、曹等州,谯郡太守杨万石降贼,逼巡为长史,使西迎贼军,巡率卒吏哭玄元皇帝祠,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

附录:

1、 《史记正义》(唐)张守节 :“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乃堤在垓之侧,因故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

2、 《括地志》(唐)李泰 :“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3、 《重修玄帝庙记》(明)李先芳 :“据旧志,义门即唐之真源县,以近老子天静宫也。”

4、 《乾隆颍州府志》 :“义门即唐时真源县。”

5、 《民国涡阳县志》 :“玄元皇帝庙在县西四十里义门集北,今废。有明亳州知州李先芳撰记。”

鹿邑人说真源在鹿邑,无论是《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还是其它的典籍,记载了真源在鹿邑吗?根本找不到。

五、卫真县的记载

卫真县,也被鹿邑人说成在鹿邑,可是文献依据在哪里呢?拿不出依据的说法,就是空谈。卫真是在真源的基础上的更名,不是凭空生出来的。

1、 《宋史•地理志》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崇宁户一十三万一百一十九,口一十八万三千五百八十一。县七。谯,望。城父,望。酂,望。永城,望。卫真,望。唐真源县,大中祥符七年改。鹿邑,紧。蒙城,望。”

2、 《金史•地理志》 :“亳州,上。防御使。宋谯郡集庆军,隶扬州。贞佑三年升为节镇,军名集庆。户六万五百三十五,县六,镇五:旧有福宁镇、码头二镇。谯,倚。有涡水、泡水。镇一双沟。鹿邑,有涡水、明水。镇一郸城。卫真,有洵水、沙水。镇一谷阳。城父,有涡水、淝水、父水。酂,有睢水、汴水、白龙潭。镇一酂阳。”

3、 《元史•地理志》 :“亳州下。唐初为亳州,后改为谯郡,后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鹿邑。城父。卫真。谷熟。”

从记载来看,卫真在宋时,是一个大县,人口众多。因卫真的词条后有望,而鹿邑的词条后面是紧。从户口来看,自宋到金,户口减少了一半。鹿邑和卫真的地理位置,在金史中,以水系和镇作了表述,不在一个地方。尤其是谷阳县,在金时已经降为镇。谷阳不在鹿邑,卫真自然也不在鹿邑了。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6)

第五节、涡阳的记载

1、 《魏书•地形志》 :“谯州,宣武景明年间置涡阳郡,孝昌年间失陷,武定年间收复后置州,治所在今涡阳城,领辖七郡十七县,户二千六百一十七,人口七千八百二十一。南谯郡司马昌明所置,魏沿用。领四县,户四百七十六,人口一千七百三十四。涡阳,武定六年所置。境内有北平城、曹操祠。茅岗,武定六年所置。有石山祠、柏桥,武定六年所置。蜀坡,武定六年所置。”

2、 《隋书•地理志》 :“谯郡,后魏置州。后周之总管府,后改曰亳州。开皇元年废。统县六,户七万四千八百一十七”“谯旧曰小黄,置陈留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梅城县。大业三年,改小黄为谯县,并老城入焉。酂旧废,开皇十年复。旧有马头郡,后魏置下邑县,后齐并废。城父,宋置,曰浚仪。开皇十八年改焉。谷阳后齐省,开皇六年复。山桑,后魏置涡州、涡阳县,有置谯郡。梁改涡州曰西徐州。东魏改曰谯州。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涡阳为淝水。大业初州废,改曰山桑。又置北新安郡,又别置丹城县。东魏析置白 县,后齐郡废。开皇元年丹城省,大业初白掸又省,并入焉。有嵇山、龙岗。”

第六节、鹿邑的记载

鹿邑人坚称老子出生在鹿邑,为了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所以把相县、苦县、谷阳、真源、仙源、卫真,都搬到鹿邑去了。这几个县真的都在鹿邑吗?

1、 《后汉书•郡国志》 :“陈国,高帝设为淮阳,章和二年改为封国。在洛阳东七百里。九座城。陈,阳夏有固陵聚。宁平。苦,春秋时叫相,有赖乡。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原属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2、 《晋书•地理志》 :“梁国,汉置。睢阳,春秋宋都。蒙。虞。下邑。宁陵。谷熟。陈。项。阳夏。武平。苦,东有赖乡祠,老子生地。”

3、 《魏书•地形志》 :“陈留郡,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三十,口一万六千七百四十九。小黄,刘裕置,魏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浚仪,有城父城。谷阳,有苦城、阳都坡、老子庙、乐城。东燕,有蔡水、冯家冢。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置镇,武定七年罢。”

4、 《隋书•地理志》 :“淮阳郡,开皇十六年置陈州。统县十,户十二万七千一百四。宛丘,后魏曰项,置陈州。开皇初改名宛丘,寻废郡,后析置临蔡县。大业初置淮阳郡,并临蔡县入焉。又后魏置南阳郡,东魏废。西华。溵水。太康。扶乐。鹿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项城。南顿。单邑。鲖阳。”

5、 《旧唐书•地理志》 :“亳州,望。隋谯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亳州,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

6、 《新唐书•地理志》 :“谯,紧。酂。城父。鹿邑,上。大业三年,县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载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永城。蒙城。”

7、 《宋史•地理志》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县七:谯,望。城父,望。酂,望。永城,望。卫真,望。唐真源县。大中祥符七年改。鹿邑,紧。蒙城,望。”

8、 《金史•地理志》 :“亳州,上,防御使。宋谯郡集庆军,隶扬州。……县六。旧有福宁、马头二镇。……鹿邑,有涡水、明水。镇一郸城。卫真,有洵水、沙水。镇一谷阳。……”

9、 《元史•地理志》 :“亳州,下。唐初为亳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领三县:谯县,下。鹿邑,下。此邑数有水患,历代民不宁居。城父,下。”

10、 《明史•地理志》 :“商丘。宁陵。鹿邑,府南。元属亳州。洪武中改属。南有颍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谓之蔡河口,即沈丘县沙河也。又北有涡河,东流如南直亳州境。夏邑。永城。虞城。睢州。考城。柘城。”

鹿邑人说老子出生在鹿邑,我们看看鹿邑的词条后面,都是怎么注释的。是有老子出生地,还是有老子庙的记载?鹿邑之地名出现在隋朝初年,是由武平县更名的。大家一看就明白了,无论是《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中,鹿邑和武平这两个词条后面,根本没有老子庙和老子生地的字样,而苦、真源、卫真县的词条后面,有九井、老子庙、老子宅、老子生地等字样。鹿邑和苦县是两个平级行政编制,没有隶属关系。

由于参阅的文献较多,加之篇幅有限,还有许多文献,如《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通志》、《读史方舆纪要》、《艺文类聚》、《国榷》、《玉海》、《通典》、《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唐通典》、《唐六典》、《春秋战国地名考》、《先秦古国志》、《元丰九域志》、《资治通鉴》等等,都有比较详实的记载,这里就不一一摘录了。

从以上记载来看,老子出生地的具体位置,早在两千前就是很清楚的,只是后人为了神话老子,记载变得离奇了,加之许多文人没有经过实地考察,来注释前人的文字,使老子出生地又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是隋唐时期的记载还是比较客观的,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大型文献的记载更是清楚明了。不但记录了老子出生地的具体方位,而且距亳州多远都标注的很清楚。很显然,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就不可能得出如此精确的结论。

有人说,老子出生地的争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就发生了,很显然,这个说法是在混淆视听,是在搅混水。从文献的记载方式,表述方法和技巧来看,明代以前没有发生过争论。从明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方法来看,没有出现郑交泰所说的“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状态。

因仓促完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予以斧正!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7)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赵凯,老子家乡安徽涡阳人。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策划协会副秘书长、涡阳县老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笔名无能子、凯旋、一帆、平凡。在多家媒体担任过主编、副总编、总编,发表各类文字两千多万字,出版专集二十余部。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赛,屡获金、银、一、二、三等奖。对老子出生地和老子思想的研究有二十多年,出版了《老子出生地大揭秘》,即将出版的有《破解老子出生地的密码》、《老子出生地地名考》、《老子出生地全息考》、《老子出生地碑刻诏书》、《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军事思想》、《文献辨析》等。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上册孔子(赵凯论文力作推送)(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