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女扮男装(绣罗衣裳照暮春)
唐代服饰女扮男装(绣罗衣裳照暮春)到了唐朝,随着唐朝坊市制度的建立,以及唐朝女子地位的提高。杂技表演不同的表演所使用的服饰往往是截然不同的。而透过服装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得知的是唐朝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杂技这一极具观赏性的表演项目在中国的历史十分久远。不过在唐朝之前,杂技项目多以男性演员为主。所演的项目也比较简单,多是街头武把式类的表演。
引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唐朝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女性文化以及女权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人们对于唐朝女性的印象总是开放而又大胆的。而这一份大单总是体现在了唐朝女性的服饰变化上。
其实由于唐朝的统治者有部分胡人血统,所以胡服对唐朝女性的服饰影响很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唐朝女伎的表演服饰上。
在唐朝,女性的表演服饰由于表演项目的不同,其特点也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的表演所使用的服饰往往是截然不同的。
而透过服装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得知的是唐朝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一、唐朝新生的女子杂技表演杂技这一极具观赏性的表演项目在中国的历史十分久远。不过在唐朝之前,杂技项目多以男性演员为主。所演的项目也比较简单,多是街头武把式类的表演。
杂技表演
到了唐朝,随着唐朝坊市制度的建立,以及唐朝女子地位的提高。
以技巧和身体柔韧性为主的女子杂技表演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些女性从业者用自己独特的身体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看客。使唐朝的女子杂技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唐朝人将这些女性表演者称为“女伎”,区别于青楼女子“女妓”。
她们之间所拥有的社会地位是有很大差别的。而随着女伎行业的发展,女伎在表演时的服饰也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差别。
二、女伎表演时的服饰特点- 1、女伎表演的服装特点
和唐朝女子以上衫下裙为主的日常穿衣风格相比,女伎的衣服则十分的独特。
从唐朝诗人梁涉的《长竿》“美人兮来从紫蕊 为都卢兮衣锦装 衣凝靓装似如玉 耸轻身兮若飞倏。"
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唐朝女伎的服饰是较为华丽的。“锦”指的丝织绸缎,是一种十分名贵的布料。
这种布料和传统的麻布衣服不同,十分的具有弹性,所以十分适合女伎们进行各种夸张的和动作幅度较大表演。
唐朝女人
除了柔软有弹性的布料之外,唐朝女伎服装的样式也十分有特色。
比如唐诗《勤政楼花竿赋》描述道:“河汉低首而下 指楼台整花钿 以容与转锣袖 以徘徊晴空乍临 若虚仙之跃出片云 时映俨神女之飞来…登之者纤腰曼舞 犹尽巧于繁节。”
这篇诗文描写的是诗人在勤政楼观看花灯时的场面和感受。“花竿”就是一种常见的女伎表演。
文中的“转锣袖”就是又叫越锣小袖,是唐朝较为流行的一种女性服饰。而越锣小袖是短款窄衣所独有的。
所以唐朝女伎们所穿的也是和现在差不多的“紧身衣”。我想也只有短窄的紧身衣才能表现出“纤腰曼舞”宛若“神女飞来”的姿态。
- 2、女伎表演中的发型特点
除了服装之外,女伎们表演时的发型也十分的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民间的女性发型本身就极为繁杂。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绝对是现在的女性们想象不到的,可谓是花样百出,又千奇百怪。
但是不管再怎么变化,大体也脱不开“盘发”这个基础样式。同时再在盘发的基础上辅以各种饰品以达到装饰效果。
唐朝女人
但是女伎在表演过程中少不了一些幅度较大的甩头、倒立、奔跑等动作。
所以女伎的发型一般不会太过讲究,但是又要有一定的装饰效果,还不能轻易散开影响表演。
所以女妓表演时往往会先用颜色较深的头绳将头发系紧,然后再用彩色头绳向后盘,这样既显得美观,又不会轻易的使头发散开。
关于这一发型诗人顾况的《险竿歌》中有过相关描写:“…反绾头髻盘旋风。”这句形容的就是女伎们盘在头顶的一种螺旋状发型。
当然在不同的表演中,女伎们的发型也是不同的。
比如《观绳伎诗》中就写到:“银画青绡扶云发 高处旑罗岁香更切"这里的云发就是唐朝女伎的一种常见发型,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见到。
“云发”就是将头发盘结于头顶,“青绡”就是盘发用的头绳,而“银画”则是形容青绡银光闪闪。可见女伎们的发饰还是比较高档的。
- 3、女伎表演中帽子的特色
帽子这一现代人并不常用的装饰用品,在古代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代人眼里的帽子或许只是防晒用品和装饰品,但是在古代帽子代表着地位的差别。
帷帽
比如朝廷所发的官服中除了衣服上的区别还有帽子上的区别。不同品级的官员戴有不同的帽子。民间百姓一般不戴帽子,多用头巾,起装饰作用。
唐朝初期女子并不带帽子,而是用面纱将面部遮住,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女子渐渐开始使用帷帽,但是很快又被禁止了。
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期,大家都不敢对女子有所指点,女子便又戴回了帷帽。
比如《寻橦歌》中就有描写女伎帷帽“红帽青巾各一边"的诗句,上文已经介绍过了女伎在表演时的发型,所以戴帽子肯定不是为了防止披头散发的。也就是说帽子只是起到了装饰作用。
我们再看帽子的颜色,“红帽青巾”一红一青,对比极为强烈。
而红色的帽子在古代是十分少见的,只有结婚、中举等大喜日子才被使用。所以红帽中的帽是否指的就是帷帽还有待考证。
不过《旧唐书》中对女性服饰有过这么一段描写:“开元年间,伴驾的宫女里骑马的都戴着胡帽,露出面孔,没有遮蔽……帷帽制度再也没有使用了。”
胡帽是游牧民族使用的一种帽子,为了方便骑马,胡帽讲究轻便结实,既不遮挡视线,又不容易脱落。
所以女伎在带上胡帽之后可以轻易的做一些高难度动作,而不用担心帽子脱落。
胡服
而红色的胡帽可以说是一种醒目的标志。便于观众区分,同时又增强了表演性。
三、胡服流行与思想解放共同筑就的靓丽风景- 1、胡服的流行
由于唐朝的统治者身具胡人血统,再加上与游牧民族交好的国家政策,所以胡人文化对于唐朝各个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其中“穿胡服”在初唐到盛唐期间都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
因为胡服穿着方便,又具有异族风情,所以一经传播便迅速流行起来。其中笆篱、回鹘装、胡帽等服饰最受女性的欢迎。
幕篱是初唐时期女性出行时所带的一种帽子,这种帽子可以将整个面部遮住,也由此可知初唐时期的风气并不是十分开放,女性的思想也是受到束缚的。
关于唐朝的胡化,向达在《唐朝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写道:“开元、天宝之际 天下太平 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 重以番将大盛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 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这种胡化是不分男女老少的,是深入社会各个方面的,当时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对唐朝社会胡化的担忧。
胡服的流行直接影响的就是女伎们在表演时的着装与妆容,比如胡帽的使用以及部分表演中胡服的使用。
胡乐
还有伴随表演而演奏的胡乐,都是当时社会胡化的表现。
- 2、思想风气的开放
中国自古就有“男女有别”的传统,女人和男人在各个方面是要严加区分的。而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所以女子穿男人的衣服会被认为是逾越礼制,不守妇道。在礼法森严的地方是会被判罪的。
但是在唐朝则完全没有这回事,在唐朝男女之间的区别下降到了封建历史的最底端。
女扮男装在唐朝反而是一种时尚。而且唐朝女子的普遍着装也都十分宽松,并不想之前将自己紧紧地包裹住。
宋朝女性敢于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身材。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女伎为什么敢穿露腰短衣的原因,在唐朝这是为世人接受的。
不像在其他朝代,铁定要治一个有伤风化之罪。
唐朝女人
由此可见,唐朝的社会风气和思想是十分开放的,对于女性的束缚大大减少。
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世人对女性的认可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的。这也是其他朝代也有太后干政,却没有出现过女皇的原因。
结语:唐朝由于社会胡化严重,再加上唐朝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女性的服饰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点在女子运动服饰上尤其明显。
唐朝女伎的服饰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显开放了许多,不止是“露腰短衣”还是“戴胡帽”都体现了唐朝女性别具一格的思想和魅力。
同时这也是对于封建传统礼教的一个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中国唐宋体育史》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
《唐代妇女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