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朝取名的讲究和意义(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

清朝取名的讲究和意义(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最后总结一下,相比于明朝,清朝皇室的命名比较散乱。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低,取名比较随意。随着入主中原,皇帝们开始接受汉族中原文化,名字的选取有了一定的规律,但在具体命名,特别是名字中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没有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的规定。1831年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帝,从他开始皇帝们不再改名。咸丰帝有两个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存活,也就是慈禧所生的载淳。皇帝虽然子嗣不兴,但皇室却生息繁衍,咸丰又增续"焘、闿、增、祺"四字。1874年同治帝病死,慈溪一言定天下,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立为皇帝。“载”字辈第二个字的偏旁为“三点水”。如载沣、载涛、载漪等等。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急性中毒身亡,慈禧在死前做出了安排,立光绪帝的侄子、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而“溥”字辈的第二个采用单人旁,如溥仪、溥杰(繁体字为傑)等。

前些天小编写了一篇名为《大明皇室秘档!朱元璋后世子孙取名“潜”规则》的文章,文中详细介绍了朱元璋对20几个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命名原则。之后有读者向我反映,要求介绍一些清朝皇室的命名原则,所以小编今天特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清朝的统治者出自东北的建州女真,早期的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汉化程度较低,虽然他们本人都会说汉话,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但对中原文化的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他们对子孙的命名,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规则,这可以从他们对儿子的命名中看出。如皇太极的名字应为“黄台吉”,台吉是蒙古语对部族首领的称呼。

1644年顺治帝定鼎北京,开始确立对全国的统治。顺治帝接受儒家教育,开始了清朝皇帝汉化的进程,后代名字的选取开始发生变化。顺治他一共有八子,分别为牛钮、福全、玄烨、皇四子(董鄂妃所生,未取名即夭折)、常宁、奇绶、隆禧、永干。从名字的意义上来看,大多数已经接近汉化。

清朝取名的讲究和意义(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1)

1820年绵宁即位,是为道光帝。即位后的道光帝采取了和父亲一样的做法,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旻宁”。此时宗室子孙生息繁衍,乾隆帝所确定的“永、绵、奕、载”四个字已不够用,为此道光帝又增补了“溥、毓、恒、启”四字。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第一字采取规定的“奕”字,第二个字原本采用“绞丝旁”,但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先后夭亡,于是道光帝从第四子开始改用“言字旁”,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1831年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帝,从他开始皇帝们不再改名。咸丰帝有两个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存活,也就是慈禧所生的载淳。皇帝虽然子嗣不兴,但皇室却生息繁衍,咸丰又增续"焘、闿、增、祺"四字。1874年同治帝病死,慈溪一言定天下,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立为皇帝。“载”字辈第二个字的偏旁为“三点水”。如载沣、载涛、载漪等等。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急性中毒身亡,慈禧在死前做出了安排,立光绪帝的侄子、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而“溥”字辈的第二个采用单人旁,如溥仪、溥杰(繁体字为傑)等。1912年清政府发布诏书,宣布退位,从此皇室成为平民。民国时期,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在遗老遗少心中还是具有极高的地位,至少算是个“族长”吧。于是溥仪又增补了十二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补充一下清朝的字辈: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通常来讲,胤字辈以礻为偏旁;弘字辈以日为偏旁;永字辈以斜玉旁为偏旁;绵字辈以竖心旁为偏旁;奕字辈以言为偏旁;载字辈以氵为偏旁;溥字辈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但随着血缘的疏远,字辈的偏旁并非完全如此,如最近比较“火”的庆亲王奕劻,他本人以及子孙后代就没有采用上述原则。

最后总结一下,相比于明朝,清朝皇室的命名比较散乱。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低,取名比较随意。随着入主中原,皇帝们开始接受汉族中原文化,名字的选取有了一定的规律,但在具体命名,特别是名字中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没有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的规定。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关注【纵横五千年】,作者是我,“甜心即可”,微信公共号:纵横五千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