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超简易地图:用地图来分析三国
三国超简易地图:用地图来分析三国威胁:由于其大部分的黄土高原(今陕北与陕中地区)已被其他政权所占领,使魏国失去了保卫都城--洛阳的地理屏障。一旦同时发生吴蜀联军北伐以及该政权南下的情况,将极易令魏国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机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兵源成为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要素。再加上当年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城镇是建立在平原上的,其中尤以华北平原最多(注: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之前,大多数城镇是分布在华北平原的),而城镇数量越多也基本说明了人数越多,这为魏国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兵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战争的获胜率。魏国:优势:(一)国土面积非常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华北平原,平原的地形,有利于将士们避免了因攀山越岭而出现身心疲惫等不利精神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二)华北平原的土壤肥力较好,虽比不过四川盆地的紫土,但也比较适宜耕作,故解决粮食的供给矛盾是没什么问题的,基本上是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劣势:虽说魏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更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起点。其里面精彩的真实故事,一直是当代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就让我们拿几张地图,来一起分析三国吧。
先请各位朋友看一下中国地形图,以便了解一下中国地形的基本概况↓↓↓
中国地形图
在这里我们先借用一下用来分析企业“前途”的【SWOT】分析法,所谓的【SWOT】分析法,就是指一个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以及威胁(threat)。当弄清了这四样东西,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便基本清楚了。毕竟国家不过是个超复杂且超巨型的“企业”罢了。以下是我对于三国进行【SWOT】分析的内容:
魏国:
优势:(一)国土面积非常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华北平原,平原的地形,有利于将士们避免了因攀山越岭而出现身心疲惫等不利精神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二)华北平原的土壤肥力较好,虽比不过四川盆地的紫土,但也比较适宜耕作,故解决粮食的供给矛盾是没什么问题的,基本上是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劣势:虽说魏国已占据了秦岭的大部以及淮河的全部,但汉中这一关键的战略地方已被蜀国所占据,且该地又离长安非常近,再加上长安位于今渭河的中下游,更是位于魏国都城--洛阳的黄河水系上游,一旦蜀国攻占了长安,便会顺流而下,这或多或少威胁到了都城的安全。
机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兵源成为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要素。再加上当年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城镇是建立在平原上的,其中尤以华北平原最多(注: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之前,大多数城镇是分布在华北平原的),而城镇数量越多也基本说明了人数越多,这为魏国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兵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战争的获胜率。
威胁:由于其大部分的黄土高原(今陕北与陕中地区)已被其他政权所占领,使魏国失去了保卫都城--洛阳的地理屏障。一旦同时发生吴蜀联军北伐以及该政权南下的情况,将极易令魏国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三国鼎立形势图
蜀国:
优势:(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一诗句,便已充分形容蜀国的地理优势。其首都--益州(今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之中,四周群山环绕,且地势险要,一般外敌难以攻入。(二)位于长江上游,“攻”则可以通过长江顺流而下,直接威胁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当然这会令吴蜀同盟的关系彻底破裂,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做的);“守”则可以派大军扼守三峡,防敌军入侵,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之地。(三)土地(尤以四川盆地)多为紫土,极为肥沃,适宜耕作,完全可以关起门来过日子。
劣势:(一)除了益州等少数城镇有大量的人口,其余之地大都是人迹罕至,这导致了蜀国可调动的兵源极其有限,一旦遇到大规模且持续性长的战争,极易会因兵源不足而导致亡国。(二)地形多以山地为主,一旦蜀国要对他国发起军事行动时,就需要跨越群山峻岭,这大大加深了将士们的身心负担,令其战斗力下降;更糟糕的是,每发动一场战争时就需要花费很多的财力与物力,才能维持正常的军事物资补给,这严重消耗了蜀国的国力,极易吞下战败的苦果。
机会:由于蜀国大部分的城镇集中于四川盆地之中,而群山环绕、地势险要的有利地形,可以让其安心地发展经济,从而壮大国力。
威胁:(一)与魏国的劣势一样,只不过比魏国的更严重罢了。一旦魏国攻占了汉中,就意味着通往蜀国都城的大门基本打开了,这严重威胁到了都城的安全。(二)由于当时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哪怕迁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蜀国的都城一旦被攻占,那基本可以宣告灭亡了。
汉中的战略价值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吴国:
优势:(一)利用发达的造船业,通过多条河流来对较偏远的地区予以有效的统治,故航运能力在三国中最强。(二)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汉江盆地的大部分,地势平坦,作战时不需要将士们攀山越岭,与魏国一样,都避免了将士们出现身心疲惫的不良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劣势:土壤多为水稻土,肥力低下,不易耕作,造成了粮食的产量不算很高。虽说吴国的城镇数量较多,但也因为粮食产量不能满足过多的人口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数量,为吴国的有效兵源补给埋下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间接地造成吴国无力打大规模且持续性长的战争。
机会:与蜀国是为同一阵营,可有效地缓解来自魏国对于都城的军事压力。从而跟蜀国一样,都可以较为安心地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威胁:(一)都城--建业位于长江边上,与魏国边界的距离非常之近,再加上其附近没有地理屏障,所以一旦魏国举全国之力来入侵,国都的陷落将只是时间的问题。(二)一旦蜀国被魏国所灭,整个长江上游将基本为其所掌控;再加上魏国实力强劲,如果从西边与北边同时进攻吴国的话,那么吴国离灭亡真的不远了。
中国的水系分布图
故综上所述,本人得出的分析结论是:三国期间,魏国的地理位置最好,蜀国的地缘战略位置最好,而吴国则在于两者之间。
(以上是我个人的分析观点,欢迎各位朋友阅读本文章,喜欢的话麻烦请点个赞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