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儒家学术之争对三国争霸的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儒家学术之争对三国争霸的巨大影响我宠爱那种书卷气中透出来的草莽气当代诗人木心有诗言:要知道,刘备当时担任平原相所在的青州,几乎已被袁绍与田楷(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打成了一片地狱(注1)。而在这片地狱中,唯有刘备所在的平原国,乱世士民们才能找到一片净土。就连汉末名士青州北海相孔融被黄巾所围时,都去向刘备求救(注2),并说:“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后来,当公孙瓒杀死了汉室忠臣大司马幽州牧刘虞,而独霸幽州后,刘备便毅然抛弃了他这位倒行逆施的兄弟兼上司,跑去徐州发展了。总之,比起从前那个不爱读书、声色犬马、鞭打督邮的草莽豪少,刘备真得变了不少。后来长坂坡之战,刘备更是为了百姓宁愿放弃抢占江陵的机会,这恐怕也是曹操孙权等人做不到的。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强人之中,能像刘备这样爱护百姓、礼贤下士的,说实话,还真不多。即便是最认定刘备虚伪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张飞的方法,就是附庸风雅,极力与士大夫们结
这才是真正的五虎将之武圣篇(2)主笔:闲乐生鞭打督邮之后,刘备似乎已经发泄光了心中的戾气,从此收敛了许多,变得更谨慎与谦和(但底子里还是有一股莽撞),于是在公孙瓒手下一步步积累战功又做到了平原相的位置 ,但即便他做到了郡国的一把手,相当于现在副省级的级别,却仍常被人当作边地武人看不起(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所以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实现转型,向士族圈子靠拢。否则最高也不过是吕布、公孙瓒的下场罢了。
为此,刘关张三人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进行“破圈”。
刘备的方法,是借助背后雄厚的财力,用金钱铺路,礼贤下士,仁爱百姓,大打感情牌。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要知道,刘备当时担任平原相所在的青州,几乎已被袁绍与田楷(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打成了一片地狱(注1)。而在这片地狱中,唯有刘备所在的平原国,乱世士民们才能找到一片净土。就连汉末名士青州北海相孔融被黄巾所围时,都去向刘备求救(注2),并说:“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后来,当公孙瓒杀死了汉室忠臣大司马幽州牧刘虞,而独霸幽州后,刘备便毅然抛弃了他这位倒行逆施的兄弟兼上司,跑去徐州发展了。总之,比起从前那个不爱读书、声色犬马、鞭打督邮的草莽豪少,刘备真得变了不少。后来长坂坡之战,刘备更是为了百姓宁愿放弃抢占江陵的机会,这恐怕也是曹操孙权等人做不到的。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强人之中,能像刘备这样爱护百姓、礼贤下士的,说实话,还真不多。即便是最认定刘备虚伪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张飞的方法,就是附庸风雅,极力与士大夫们结交(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国志 刘巴传》中还记载了张飞结交名士刘巴却遭拒绝的尴尬故事。至于野史传说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见明《画髓元诠》),这没有实质性的史料证据,倒不好揣测,但应不至于完全是空穴来风。
而关羽的方法,则是挑了一本最难读的《春秋左氏传》,日夜诵读,一可借助历史学习政治军事;二可提高逼格,说起话来一口一句名言,从而在士大夫们面前保持高傲(注3)。
当代诗人木心有诗言:
我宠爱那种书卷气中透出来的草莽气
草莽气中透出来的书卷气也使我惊醉
从此,关羽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地位更高了一层。
值得注意的是,关羽所读的《春秋左氏传》属于相当高级的古文经学,而且能够“讽诵略皆上口”(注4),这可不是一般读书人的水平,按照现代的说法,至少是研究生博士读的课程(注5),可见三国时代真正的儒将不止周瑜陆逊,关羽才更货真价实啊!(注6)
注1:见《后汉书 公孙瓒传》:“(袁)绍复遣兵数万与(田)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注2:看东汉地图,北海国与平原国实在离得不近,它们一个在青州北部,一个靠青州西部,中间还隔着齐国与济南国,两地相隔六百里,这也真是难为刘备了。
注3:见《三国志 关羽传》:“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
注4:指诗文纯熟,倒背如流,能顺口而出。
注5:据三国时代著名神童钟会《母夫人张氏传》记载,钟家给钟会安排的课程是:“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从中可见《春秋左氏传》在儒家经典中亦属于难度相当高的。“钱穆先生在论及儒家经典时也说:“两汉《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几乎是五经之冠冕。《论语》则与《尔雅》、《孝经》并列,不专设博士。以近代语说之,《论语》在当时,仅是一种中小学教科书,而《春秋》则是大学特定的讲座。”
注6:其实三国还有一位爱读《左传》的儒将,那就是李典,虽然他没有像关羽那样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但也因此得到了大文豪曹操的赞赏。《三国志 李典传》就说“(李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曹操称其善。”
这里再顺便解释一下什么是古文经学。原来,秦末大乱之后,很多儒家经典丢失,于是西汉初年就从儒家师生口耳相传重新整理出来经典,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称为“今文经”,研究今文经的学问,就叫今文经学或者简称今学。
而在西汉中期以后,有一批儒家经典重新出土现世,这批书当然还是用先秦的古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经”,研究古文经的学问,就叫古文经学或者简称古学。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礼》《古文尚书》《毛诗》,这就是古学四大经典。
图:孔壁,又称鲁壁,即孔子故宅的墙壁
东汉官方,一直是只承认今学的,但也不把古学打成反动学说,允许民间自由传播。
结果官方圈养起来的学者水平越来越差,拿不出像样的学术成果,对学生也毫无吸引力。民间的古学却创新不断,魅力无穷。到了东汉末年,一代儒宗郑玄(注7)大力宣扬古学,对古学研究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作《发墨守》《针膏肓》二书,将今文经学大师何休的《公羊墨守》(宣扬今文经《春秋公羊传》如墨翟守城不能攻破)与《左氏膏肓》(指出《左氏春秋》问题很多,如人已病入膏肓)驳斥的体无完肤(注8)。至此,古文经学终于全面压倒了今文经学,“由是古学遂明。”
事实上,汉末三国之乱不仅是政治与军事的斗争,其中还藏着一条学术斗争的暗线。比如,包括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在内的荆州学派,包括荀爽荀彧叔侄在内的荀易学派,还有刘备、公孙瓒、许慈、姜维、崔琰、国渊、王基在内的郑氏学派(关羽虽无师承,但应该也属于这一派),都属于古文学派。而包括杨厚、任安、董扶在内的益州学派,以及精通《孟氏易》的汝南袁氏(袁绍、袁术)和精通《欧阳尚书》的弘农杨氏(杨彪、杨修),则都属于今文学派。而这两派既在学术上是敌人,在政治上也无法合作,就算合作也注定同床异梦。
注7: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注8:何休见郑玄书,亦叹:“康成(郑玄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扯远了,总之,刘关张的这些做法,效果还是不错的。刘备通过师门的关系,广泛结交士族,并通过自己后来豫州牧的身份,大量举荐士族子弟为茂才(包括袁谭、陈群、袁涣等贵公子都是他的门生),从而与孔融、陈珪、陈纪、郑玄等顶级名士大儒间结下了不错的情谊(注9),也立下了不错的口碑(注10)。关羽则通过自己学养的提高,不仅在军中收获了一大堆迷弟,就算在士族乃至敌方中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许(11)。与东汉不同,汉魏之际,士族已开始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河内司马氏便是治《汉书》的大家,所以,像关羽这种兼通经史的硕学名将, 日益受到尊敬。
当然,刘备关羽的脾性与阶层毕竟摆在那,一遇困难,这些士人大多都离开了他,只有郑玄的弟子孙乾虽出身北海名门孙氏(注12),但仍追随刘备不离不弃。而刘备对这位蜀汉集团中唯一的北方儒门士族子弟也亲信有加,后拜其为秉忠将军,名号之间,充满感激之情。
顺便说一下,曹刘孙三大集团其实各有支持阶层。曹魏的支持者大多是黄巾流民与士族地主,总之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政权;孙吴的支持者则比较复杂,既有武人也有文士,还有当地大族,他们的共同诉求,是要避乱江东独立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南方政治共同体。而刘备的支持者最为特殊,在与荆、蜀士族合流之前,刘备集团是一个以城市平民、闾巷游侠,以及部分商人组成的武装集团。传统农业都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对外界的需求和依赖很少,所以对统一并无太大热情;而商业和手工业离不开流通与交换,所以商人和城市平民对促进统一更加积极。这也就是曹操晚期以后曹魏不再热衷统一,而蜀汉心心念念要兴复汉室的最大原因。
注9:见《华阳国志》所载刘备之语:“吾周旋陈元方(陈纪)、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陈纪(陈群之父)是与荀彧家族齐名的颍川名士,郑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天下第一大儒,卢植的师兄,刘备的师伯。另外,郑玄之子郑益便是北海相孔融的属下,并在黄巾围攻北海一战中遇害。
另外,在《三国志 陈矫传》中,还记载了陈登对他徐州朋友圈中众人的评价:“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华歆);清修疾恶,有识有议,吾敬赵元达(赵昱)。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孔融)。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可见刘备在徐州士人圈中的声望极高。这对于一个从前不爱读书的豪侠来说真是难能可贵。而从他临死前给儿子开的书目来看,刘备的学识也并不浅,可见后来是下过苦功的。
注10:刘备初入青州做平原相的时候,孔融向他求援,就说:“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见《三国志 太史慈传》)后来刘备被徐州士人推领徐州牧后,袁绍也发信来赞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见《献帝春秋》)
注11:如诸葛亮在比较马超和关羽时,就说“孟起(马超)兼资文武,一世之杰,然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而吕蒙作为对手,亦赞关羽“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
注12:东吴第一位丞相孙邵也来自北海孙氏,与孙乾应该是同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