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冒险:古道上的意大利④
意大利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冒险:古道上的意大利④意大利北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以帕维亚和米兰为中心的区域叫做伦巴第,在中世纪早期是伦巴第王国的核心区域,到8世纪中后期被来自北方的加洛林帝国兼并,查理曼兼任伦巴第国王,并于公元800年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从此,意大利北部便开始受到北方君主的重视,伦巴第的铁王冠是北方君主角逐帝国宝座的重要基础。到10世纪,德意志兴起的奥托王朝更是强调对意大利北部的占有,他担任意大利王国国王,并将此作为晋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前提条件,德意志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的结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此后的德意志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都迫切关注意大利北部,尤其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君主,屡屡越过阿尔卑斯山征服意大利。在11、12世纪,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大都位于河流、道路等交通要道处,由工商业者聚集而逐渐形成,当然,也与领主的推动密不可分。北方联盟(Lega Nord)的标志一蓬蒂达是意大利北部伦
1848年8月3日,在贝尔加莫的一次演讲中,加里波第声称:贝尔加莫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蓬蒂达(Pontida),上帝会把我们带到莱尼亚诺(Legnano)!
当下的意大利政坛中,伦巴第地区的政党北方联盟(Lega Nord)对蓬蒂达也情有独钟,只不过在他们这里,蓬蒂达不再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符号,而成为了伦巴第的地区性象征。伦巴第地区政府还专门设立“伦巴第节”纪念莱尼亚诺战役,近十余年来,每年都在5月29日纪念伦巴第同盟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胜利,这一纪念凸显了伦巴第地区在意大利的特殊性,也与伦巴第一直要求的独立密切相关。
这是个发生于12世纪的历史事件,呈现出阐释的多样性,同一个历史事件被做出不同的阐释,被不同的政治力量利用,甚至用于完全相反的目的。从这个符号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事件意义诠释的复杂性。
2011年北方联盟在蓬蒂达的集会
北方联盟(Lega Nord)的标志
一
蓬蒂达是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的一个小城,位于米兰和贝尔加莫之间。1167年4月7日,意大利北部许多城市的代表齐聚这里的一座修道院,宣誓并建立了伦巴第同盟。后来,就是这个伦巴第同盟在莱尼亚诺之战中大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
在11、12世纪,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大都位于河流、道路等交通要道处,由工商业者聚集而逐渐形成,当然,也与领主的推动密不可分。
意大利北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以帕维亚和米兰为中心的区域叫做伦巴第,在中世纪早期是伦巴第王国的核心区域,到8世纪中后期被来自北方的加洛林帝国兼并,查理曼兼任伦巴第国王,并于公元800年成为罗马帝国皇帝。从此,意大利北部便开始受到北方君主的重视,伦巴第的铁王冠是北方君主角逐帝国宝座的重要基础。到10世纪,德意志兴起的奥托王朝更是强调对意大利北部的占有,他担任意大利王国国王,并将此作为晋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前提条件,德意志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的结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此后的德意志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都迫切关注意大利北部,尤其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君主,屡屡越过阿尔卑斯山征服意大利。
意大利北部,在中世纪是自治城市蓬勃发展的地区
在12世纪以前,德意志君主在意大利北部设有托斯卡纳藩侯、维罗纳藩侯,作为封臣和代理人,还能保证一定程度的顺从。但从12世纪起,意大利北部的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富,且越来越要求自治权力,摆脱主教等封建诸侯的控制,由自己选择的行政官员进行管理。当时出现了较为成熟的自治机构,由其他城市的司法官作为督政官(podestà)来本城负责仲裁,保证城内各个家族势力之间的平衡,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争端的公正解决。这些城市对德意志君主控制意大利王国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它们希望自己不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和剥削。这让觊觎这些城市财富的皇帝非常恼火,军事打击是其惯用的手段。皇帝腓特烈一世之所以得到“巴巴罗萨”这个绰号,就是他屡次入侵的意大利的人们根据其相貌特征给了他一个意大利语名字,意为红胡子。
1158年,在意大利北部龙卡利亚召开的帝国会议上,腓特烈一世召集了帝国的教俗贵族和伦巴第地区的十几座城市的代表,宣布将帝国的封建权力置于城市的自治要求之上,由帝国派驻官员,对城市实行直接管理。这种军管式的法令立即引起米兰的反抗,市民们将德国官员赶了出去。但这引发了腓特烈一世对这座城市长达数年的围困,直到米兰低头服输,出身高贵家族的城市代表匍匐在皇帝脚下。皇帝命人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龙卡利亚的决议得到了遵从。
皇帝在意大利耀武扬威,终究有一个人不高兴,这就是教皇。通过叙任权之争,教皇获得了与皇帝一样的任命权,但紧接着就又投入到与皇帝的新一轮斗争中去了。1155年,教皇阿德里安四世为腓特烈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双方并不融洽,皇帝蔑视教皇的权威。新当选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1159-1181年在位)即位伊始,腓特烈一世就针锋相对地连续扶立了几任对立教皇,得到欧洲许多国家君主的认可,亚历山大三世教皇只有葡萄牙、西班牙和西西里王国等少数支持者。但亚历山大三世是一个强势的统治者,他在位时期惩罚谋杀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迫使这位统治着英吉利海峡两岸的金雀花帝国的统治者不得不俯首认罪。因此,可以看得出,这位教皇是有实力同皇帝一决高下的。他坚决支持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同皇帝斗争,甚至还在那里修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德里亚。
中世纪手稿中描绘的教皇为抵抗帝国入侵而建造的新城亚历山德里亚(Alessandria)
有了教皇的支持,这些城市决定组成一个联盟。1167年,许多城市的代表齐聚蓬蒂达,包括米兰、布雷西亚、贝尔加莫、克雷莫纳、曼图瓦、皮亚琴察、博洛尼亚、热那亚、摩德纳、帕尔玛、费拉拉、洛迪等,还有维罗纳及其附近的威尼斯、帕多瓦、维琴察等,也都加入这个阵营,势力范围遍布整个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以南、波河流域、艾米莉亚大道,大部分自治城市都被动员起来了,甚至还有一些封建领主也加入进来,一起面对共同的目标,即反对皇帝在意大利的统治。
皇帝也想通过离间这些城市的方式,例如通过拉拢亲帝国派的城市,但是没有进展。意大利北部的城市的抗争热情已经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同仇敌忾,为了意大利北部这片共同的土地,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斗争。而现实的利益就是,摆脱帝国的枷锁,可以减少财政负担,皇帝对这些城市的搜刮实在是太苛刻了。
二
1174年,腓特烈一世决定再次南征意大利。这样的南征已经很多次了。因为意大利此起彼伏的城市自治运动始终是帝国的心头之患,更糟糕的是教皇在城市背后的支持。这次,腓特烈一世率领了近万名骑士南下。
当时,他的表兄弟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并没有跟随他一道南下。
腓特烈一世对攻克下来的意大利城市毫不手软,要么是劫掠,要么是一把火烧掉。苏萨、阿斯蒂等被攻占下来以后都被严厉地惩罚了。这样吓倒了一些领主,放弃了伦巴第同盟。这也正是腓特烈一世的意图,杀鸡儆猴。
但是,在围攻教皇建造的城市亚历山德里亚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都没能攻克下来。在皇帝的围城战的猛攻下,这座城市顶住了压力,最终在援军的帮助下解围。皇帝军队被迫撤退。这是伦巴第同盟赢得的第一场胜利。
腓特烈一世一方面与伦巴第城市和谈,一方面寻求他的表弟狮子亨利的帮助。但是狮子亨利并没有同意给予援助,因为亨利盘算着腓特烈的一世会让他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让腓特烈一世非常生气,也非常绝望。他决定孤注一掷,同伦巴第同盟死战到底。幸好,还有德意志其他一些诸侯给他送来了数千名骑士。
1176年5月29日,双方最终的决战到来了。
米兰为首的伦巴第同盟严阵以待。在此之前,他们尽最大可能地招募了士兵,但骑士的数量远远少于帝国军队,大部分都是步兵。尽管如此,意大利城市的抵抗意愿非常强烈,它们甚至组建了步兵构成的敢死队。
正当皇帝带领他的骑士们前往帕维亚与主力军队会和时,伦巴第同盟的军队被安排驻守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当伦巴第的巡逻骑兵与皇帝的小股军队碰面时,战斗打响了。伦巴第的骑兵很快被打败,然而,留下来的步兵英勇地守住阵地,浴血奋战。来自其他城市的骑兵很快也加入到战斗中,同敢死队的步兵一道与帝国军队作战,特别是从背后袭击帝国军队。这一偷袭非常关键,腓特烈一世的阵型被冲击垮掉,他本人甚至也落马,护卫和旗官都被杀。恐慌中的士兵们以为皇帝战死,所以纷纷溃逃,又被伦巴第同盟的骑兵们追赶砍杀。一时间,哀鸿遍野,血染大地。这场战争中,帝国军队战死和被俘的多不胜数,莱尼亚诺的战场几乎被血染红。
莱尼亚诺之战,皇帝身亡被抛尸战场的消息很快被带到了帕维亚,王后悲痛欲绝。没想到的是,三天之后,腓特烈一世却出现在城门外。
战败的腓特烈一世与教皇签署了和约,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多年之后,在与伦巴第同盟的和约中,皇帝放弃了对意大利城市的司法权,意大利城市同意依然忠于神圣罗马帝国,但是保留了很大程度的自治,可以自行选举执政官,而且有自己的司法权以及对城市周边地域的控制。
1190年,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腓特烈一世领导十字军前往东方,在半路过河时,一头倒到河里,淹死了。也有种说法,他是在河里游泳时心脏病复发死掉的。总之,“巴巴罗萨”大帝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生命。
三
这时期的意大利城市跟今天所看到的还不一样,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市政厅等建筑和以广场为中心的布局都是13世纪形成的。13世纪行会力量达到鼎盛,工商业者对政权的控制使他们大力改造城市,打造出城市的公共空间。但13世纪以前的意大利城市基本上还是以教堂作为城市的核心,而且,这时期的城市规模都还不大,多分布在交通要道附近。
由于对商业枢纽的争夺和对周围领地的控制,曾经同仇敌忾的城市们开始内讧纷起。米兰和它附近的克雷莫纳成为主要的一对敌人,二者又拉拢了各自的支持者。米兰的盟友是布雷西亚、皮亚琴察、博洛尼亚、热那亚、阿斯蒂、亚历山德里亚;克雷莫纳的盟友有帕维亚、帕尔玛、贝尔加莫、雷焦等。它们不仅相互斗争,还外引奥援,米兰自然找的是教皇,而克雷莫纳投靠了皇帝。教皇一派被称作“圭尔夫派”,皇帝一派被称作“基伯林派”。
意大利的城市必须在基伯林派和圭尔夫派中选择一派站队。意大利几乎每个城市中都有圭尔夫派和基伯林派之间的斗争。属于基伯林派的还有比萨、摩德纳、阿雷佐、阿西西、弗利、曼图瓦、帕维亚、乌尔比诺、斯波莱托;属于圭尔夫派的则有安科纳、布雷西亚、克雷莫纳、米兰、佩鲁贾。此外还有一些摇摆不定的骑墙派,如贝尔加莫、阿斯蒂、费拉拉、古比奥、卢卡、帕多瓦、皮亚琴察。
一般而言,选择圭尔夫派的是工商业者占主导的城市,选择基伯林派的是老的封建领主占主导的城市,两派城市之间争斗不已。在热那亚城里,菲耶斯基(Fieschi)、格里马尔迪(Grimaldi)家族站在圭尔夫派阵营,而多利亚、斯皮诺拉等家族则属于基伯林派,两个家族集团不停地内斗。13世纪时,圭尔夫派的佛罗伦萨南边不远处的锡耶纳属于基伯林派,两个城市之间历经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即使是城市内部,也受到这种对立的影响,甚至每个街区都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如佛罗伦萨就出现了基伯林派家族和圭尔夫派家族的斗争,后者战胜了前者,而圭尔夫派又分裂为白党和黑党,分别反对和支持教皇。这时期是意大利城市内部斗争非常激烈的时期,这与教皇和皇帝的斗争是分不开的。甚至有不少人认为由皇帝统一意大利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例如出身白党的但丁,在厌倦了佛罗伦萨城市的频繁内斗之后,寄希望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希望归顺帝国能够带来和平,他甚至给当时成为皇帝的卢森堡家族写信告知有利于进攻佛罗伦萨的地点,正因如此,但丁被佛罗伦萨流放,最终死在拉文纳,至死都未再回到过故乡。
城市之间的内斗削弱了整体的力量。而且,无论选择基伯林派还是圭尔夫派,更多的考虑是各个城市、家族的利益。
到腓特烈一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在位时,由于皇帝对意大利政策收紧,威胁到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利益,于是一个新的伦巴第同盟(1226年)形成了。但由于内部出现了米兰和克雷莫纳之间的矛盾,因而同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而是朝着更加独立自治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意大利北部众多城市各自为政的局面。伦巴第同盟内部出现的深深裂痕使其无法一致对外。皇帝利用基伯林派的城市,同圭尔夫派城市斗争,洛迪、韦尔切利、基耶里、萨伏那都站在了皇帝的一边,只有米兰、布雷西亚、博洛尼亚、皮亚琴察等还坚持着。1239年,皇帝击败了伦巴第同盟,对这些自治城市实行长达十几年的直接控制,直到其1250年皇帝去世才结束。这个时期培养了一大批效忠于皇帝的城市,加剧了意大利北部城市的独立性。
四
12-13世纪的这段自治城市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一直留在意大利人的记忆当中,不时地被拿出来使用。
在1846年谱写的一直沿用至今的意大利国歌《马梅利之歌》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从阿尔卑斯山到西西里,处处都是莱尼亚诺。”(Dall’Alpe a Sicilia ovunque è Legnano)这体现出莱尼亚诺作为民族国家圣地的地位。在19世纪,关于莱尼亚诺之战的历史记忆重又被激活,成为当时反抗奥地利和推动意大利统一的重要历史资源。
1862年,加里波第受邀来到莱尼亚诺,他在演讲中提到这座英雄的城市缺乏一座雕塑,用于纪念历史上反抗外来入侵的重要事件。加里波第所指的这个事件就是1176年5月29日的莱尼亚诺之战。1876年,值莱尼亚诺之战700年纪念之时,莱尼亚诺市政委员会邀请雕塑家波齐(Egidio Pozzi)雕塑了一尊中世纪骑士的雕像,立在莱尼亚诺的市政广场上。到1900年又有一尊新的雕像被制作出来,替换了老的雕像。
这个骑士据说是12世纪的一个名为朱萨诺的阿尔伯多(Alberto da Giussano)的圭尔夫派骑士,正是他领导敢死队同腓特烈一世浴血奋战。也有的认为这是领导伦巴第联盟与帝国作战的兰德里亚尼家族的圭多(Guido Landriani)。总之,这就是意大利自治城市同神圣罗马帝国斗争的一个典型,为意大利的独立战争提供精神动力。
1876年树立的第一尊关于莱尼亚诺之战的雕像
1900年树立起来的第二尊雕像
给予北方联盟灵感和历史合法性的纪念雕塑
然而,也正是这尊雕像,也被意大利当下活跃在最前线的北方联盟党派用作自己的徽章。这个成立于1189年的政党一直谋求伦巴第大区的自治甚至独立。中世纪的记忆资源成为其工具。
当下,正值意大利右翼民粹政党获得胜利的时刻,它们反对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尤其是五星运动党和北方联盟两个党派,在民众当中越来越受欢迎。讽刺的是,北方联盟最近将政党名称改成了“联盟”(Lega),去掉了“北方”(Nord),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直强调伦巴第地区的特殊性和意大利北部自治,这是否是其向全国性执政党发展和过渡所采取的修辞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