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孙吴的贡献:历史的车轮论孙吴

孙吴的贡献:历史的车轮论孙吴孙、陶即有史可考的最早参军。彼时车骑将军张温讨伐凉州叛乱,参军见于记载者,有孙坚与陶谦二人。另外,孙坚、孙策父子曾担任过的前朝军职,如破虏将军、讨逆将军、殄寇将军,亦不见吴人出任记载。异于魏蜀。本文共 2900 字,阅读需 6 分钟“参军”是三国常见职务,其滥觞始自东汉中平二年(185)。

历史在不断重演,只是换了故事背景。

三国官制大抵沿袭东汉,又各有特色。

值得注意之处、是东吴不设“参军”职位;只偶见臣僚以他职“参赞军事”。换言之,东吴有参军之事,却无参军之职。

因孙坚曾出任过“参军”职务,颇疑孙氏是刻意不设此职,以此尊讳。

另外,孙坚、孙策父子曾担任过的前朝军职,如破虏将军、讨逆将军、殄寇将军,亦不见吴人出任记载。异于魏蜀。

本文共 2900 字,阅读需 6 分钟

所谓参军

“参军”是三国常见职务,其滥觞始自东汉中平二年(185)。

彼时车骑将军张温讨伐凉州叛乱,参军见于记载者,有孙坚与陶谦二人。

孙、陶即有史可考的最早参军。

(陶谦)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魏书八 陶谦传》

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孙)坚与参军事,屯长安。--《吴书一 孙破虏传》

注:按《后汉书 灵帝纪》,张温讨伐边章当在中平二年。

孙吴的贡献:历史的车轮论孙吴(1)

孙坚、陶谦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

“参军”全称是“参XX(府主)军事”,亦作“参军事”。性质为临时任免、职能如今日的参谋,有时亦领偏军作战。

东汉末期是“军号激增、位阶紊乱”的爆发期。大量全新的职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百年混战(184-280),使新出现的杂号将军数量,比两汉四百年的总和还要多。

因此,在将军号“泛滥贬值、逐渐虚化”的趋势下,也便出现了大量全新的职务,如领军、护军、典军、抚军等等“临时性质”的职务,取代了旧时的将军号,成为新的军官名称。

“参军”这种“差遣属性”颇重的职务,最初是随军者临时挂名、战罢即回归本职;类似“加衔”性质。

太祖自荆州还,(张)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魏书十一 张范传》

但随着军事行动的频繁,战争频率的加剧,“参军”也便逐渐从“任务”衍化为“官职”。从“参XX军事”变为“XX参军”。

值得注意的地方、三国中魏蜀两国均设“参军”职务;唯独吴国不设参军。

准确来说,吴国有参军之事(一般称为“参赞军事”或“参与军事”),却无“参军之职”,甚为可怪。

是时全琮为督,权又令偏将军胡综宣传诏命,参与军事。--《魏书十一 朱桓传》

考虑到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参军,是陶谦与孙坚,我颇疑此事(即东吴不设参军)有“为尊者讳”的属性。

消失的将军号

王权的神化、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杂号将军始自两汉,在三国汉季(184-220)特为常见。

不同于固定称谓、固定数量的重号将军,杂号将军无定员、不常置,且多以“部队属性”(楼船、强弩、骁骑)或“军事任务”(讨逆、征虏、荡寇)命名。

孙坚父子相继担任过诸多杂号。

览查《吴书》,会发现孙坚的军职“破虏将军”;与孙策的军职“殄寇将军”和“讨逆将军”,终东吴三世,竟无人再担任。

此处我高度怀疑、是孙权故意废而不设。

这似乎与“设置禁区、神化人格”有关。便如布衣天子,往往会将“龙兴之所”设为特权辖区,免除赋税徭役一样。

然而魏蜀两国均无此限制。刘备曾出任过的“左将军”,先后授予过马超、向朗等人;曹操曾出任过的“骁骑将军”亦曾授曹彰与秦朗;“镇东将军”甚至还曾授予过刘备。

一言蔽之,对开国之君曾出任过的“前朝军事职务”,魏蜀两国并无避讳;独有吴国废而不设。该行为亦延展到了“参军”这种临时职务上。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孙坚的“破虏将军”与孙策的“殄寇将军”皆受之于袁术,而孙策的“讨逆将军”则受之于曹操。

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吴书一 孙破虏传》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吴书一 孙讨逆传》

孙吴的贡献:历史的车轮论孙吴(2)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

袁术彼时官止“后将军”,且不典尚书事,似无权任免杂号将军;故孙坚父子的军衔、前缀“行”字,表临时含义。

与之相对、孙策的“讨逆将军”受之于曹操,属正式职务,却与之前临时性质的杂号一样,亦废而不设。

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吴书一 孙讨逆传》

创业之主曾出任过的军职、被后嗣废置、以此尊崇,颇可理解。

但孙策曾担任过的“折冲校尉”,却有朱然亦曾出任。

迁山阴令,加折冲校尉,督五县。--《吴书十一 朱然传》

而孙坚曾担任的“豫州刺史”,亦有诸葛瑾、陆凯等人相继出任。

注:诸葛瑾与陆凯实际出任“豫州牧”,与刺史略有差异。

可见孙权对父兄职位的尊讳、大约仅仅针对“将军号”而言。

小结

参军本身并非高级职务、其诞生于“汉廷讨伐北宫伯玉”(185)的军事行动中,最初是临时任免性质。

参军者,无外乎“参与/参赞某人的军事行动”。

换言之、其本意是“任务分派”,却随着乱世的延续、战争的加剧,逐渐演化为一种“职位名称”。

这和“将军”的诞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军者,本意即“将”(统御)“军”(部队)之人。最初亦是临时任务,随着战乱时期的拉长,遂演化为职务名称。

参军早期是临时职务、故出任参军之人,皆另有本职。且本职往往是议郎、谏议大夫、骑都尉等“冗散闲员”。

仁弟纯,初以议郎参司空军事。--《魏书九 曹纯传》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魏书十三 华歆传》

孙吴的贡献:历史的车轮论孙吴(3)

华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

曹魏诸参军们最初的名称、大抵是“参司空(府)军事”。

司空即曹操,换言之,他们的“临时任务”其实才是本职,至于“议郎、谏议大夫”等本职,则表示品级位阶,实际是虚称。这就是我在“三国官阶系列”中反复强调的“官位的秩阶化、实职的虚职化、临时职务的正式化”。

随着时间的推进、“参赞军事”这种临时分派的任务名称,便正式演化为“参军”这种正式职务。写法也发生了变化,从“参XX军事”演化为“XX参军”。

(曹)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魏书九 曹爽传》

(张既)使参军成公英、督千馀骑挑战,敕使阳退。--《魏书十五 张既传》

魏蜀两国出任过参军的将领、数不胜数,无需赘述。

且参军不再局限于参赞谋划的“策划士”身份、可以亲率偏师作战,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主帅指挥战役。

比如著名的街亭之战,参军马谡出任先锋,节制诸将,可以看作蜀军前锋的实际指挥者。虽然马谡的权力实际来自诸葛亮,但亦可见参军之权,远胜昔日。

建兴六年,(王平)属参军马谡先锋。--《蜀书十三 王平传》

孙吴的贡献:历史的车轮论孙吴(4)

参军马谡,为蜀军先锋,败于街亭

孙氏立国江东,对“创业之主”曾担任过的前朝军职,废而不设,可以看作“为尊者讳、神化王权”的刻意行为。

虽然该行为仅“针对将军称号”。对孙坚曾出任的豫州刺史、孙策曾出任的折冲校尉、则无所避讳。

而孙坚早年曾担任过的临时职位“参军”,亦在废而不设之列。这大概是因为孙坚是“历史上首位参军”的缘故吧!

这让我想起一个特殊的职位,即“书记”。

“书记”其实就是“文书记录(员)”的意思,最初并非高级职务。但在近代的历史演化中、却逐渐成了党政机构的高级干部。

该词汇在近代可能具备“舶来语”的属性,应发源于十九世纪的工人运动。一说源自马克思。

这就和两汉的尚书、中书、秘书机构类似,其最初就是帝王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吏。但随着时间推移,尚书们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明清,六部尚书已经位同宰相。

注:明清不设宰相,但六部尚书往往出任内阁成员。类似“群相”制度。

拟之于三国的“参军”,亦如是。

历史的车轮重复碾过,过往的故事不断发生,有趣。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