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福临第一任皇后,6岁登皇位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第一任皇后,6岁登皇位清世祖子女:8子,6女陵寝:孝陵(河北建化清东陵)享年:24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张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福临
年号:顺治
在位:1643-1661
享年:24岁
庙号:世祖
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张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陵寝:孝陵(河北建化清东陵)
子女:8子,6女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继位人:玄烨(康熙)
青史语录
“践阵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已,不啻过之。”——《清史稿·世祖本纪》
权力斗争的意外结果
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年号顺治顺就是顺利,治就是治理,意思就是顺利地治理国家。他的皇位和命运都如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临。为什么说是福从天临呢他又是如何以6岁的小小年纪而登上皇位的呢?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举丧的同时,宫中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剧照)
按照清太祖(后金汗)努尔哈赤遗命,皇位的继承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制,由满洲八旗的贵族们一同商议来决定。当时意见举足轻重的亲王、郡王共有七人:四大亲王—睿亲王多尔衮、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武英郡王阿济格、颖郡王阿达礼和豫郡王多铎。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
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统领两红旗,但他早年在与皇太极的争位斗争中失败,现在已年老多病,所以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想再一次卷入政治斗争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礼亲王代善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1609~1648)参加到竞争中来。他当时35岁,正值壮年,有文韬武略,也有赫赫战功,史载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从利害关系而论,由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其优越地位。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肃亲王豪格
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1612~1650),他是努尔哈赤与大福晋乌拉纳喇氏阿巴亥之子,为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为正白旗旗主贝勒并统摄吏部。多尔颇有心机,“聪慧多智,谋略过人”,曾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军功。他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更使他如虎添翼。
睿亲王多尔衮(剧照)
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他自幼被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在宫里,与皇太极亲同手足。他屡立军功,时年45岁,但因为与皇族血统较远,所以没有争夺皇位的可能。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清崇德八年(1643,明崇祯十六年)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正黄、镶黄大臣在大清门前面盟誓,拥护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部署本旗禁军巴牙喇全面戒务,包围了崇政殿。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里举行,由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正黄旗的鳌拜和索尼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郑亲王济尔哈朗
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便自荐即位,遭多尔衮否决多铎转而又提以长为尊立代善,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他提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这时有些得意,认为大局已定,外面都是自己的人,又有六旗的支持,料定皇位必是囊中之物,于是欲擒故纵,起身逊谢道“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说完便先行离场。两黄旗大臣见此情况,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两白旗也强不相让。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对,多铎默默无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
多尔衮见此情形,权衡利弊,迅速盘算即使自己强行登极,也只有两白旗的支持,两黄旗不服,势必会引起火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这对刚刚建立稳固统治的满洲政权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大清国可能会陷入内乱,爆发战争可是让位于豪格又不甘心。于是他从两黄旗宣称的“必立皇子”中找到一个折中方案,由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九阿哥福临继承皇位,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样可以平衡各方利益,又保证了帝位的正统性。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
多尔衮该立福临 获得摄政王之位
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却是实际掌权者。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接着八旗王公大臣共同起誓,昭告天地,竭诚事君,辅佐幼主。辅政王(十二月改为摄政王)多尔衮、济尔哈朗立誓如不秉公辅政,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则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年龄要小,以便自己能借辅政而独揽大权二是母亲名号要高,以便名正言顺。而深受皇太极宠爱的庄妃6岁之子福临符合这两个条件。当时,麟趾宫贵妃有子博穆博果尔,她名号虽高于庄妃,但不受先帝宠爱,而且幼子才2岁,不便于参加登极、举行大礼等场合。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理所当然。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顺治皇帝
就这样,6岁的福临成为双方斗争的获利者,戏剧性地登上了皇位,做了大清朝的第二位皇帝。这位年仅6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生的优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底,皇太极出猎叶赫一带,携他前往噶哈岭时,福临曾“射中一孢”,那时他年仅5岁。在举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他拒绝说“此非汝所宜乘”,显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
但是在顺治即位之后的前8年,年幼的他只是一位傀儡皇帝,皇帝实权几乎掌握在多尔衮一人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愈益感到他的帝王尊严实际上受到现状很大的挑战和侵害。
【作者简介】
惜何昔,90后自由撰稿人,偏爱历史,希望可以在历史的往事中汲取精神食粮,借古鉴今交到更多知音朋友。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有多困难,都要坚强地抬头挺胸,告诉所有人,你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往期精彩】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文武兼备的创业之君——清太宗皇太极
→ 即位之初,皇太极对民族政策至今影响深远
→ 招降猛将 虎视中原——皇太极恩威并施定乾坤
→南面称王!皇太极开启大清王朝宏图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