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代表领学,促全民阅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挖掘发扬红色文化加强国家通用语言规范使用

深入贯彻落实

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

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挖掘发扬红色文化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规范使用

以代表领学,促全民阅读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朗读栏目

“圣洁甘孜·康巴悦读”

正在热播中

本期,请点击聆听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1)

划过历史长空的一抺红

——追忆中国第一个藏族女教授邓珠拉姆

邓珠拉姆,1912年出生于甘孜州巴塘县,爱国知识分子,中国第一个藏族女教授。1992年,年过70的她被授予“四川省第二届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和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97年,又荣获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联合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2)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有一抹划过历史长空的不变的红,是知识染成的命运。邓珠拉姆幼年丧父,一家人靠母亲开的小酒店维持生计。9岁那年,开明的母亲把自己的一件旧衣服剪裁成小藏装,把一面旧帆布洗干净缝成书包,对邓珠拉姆说:“你去读书吧!对人来讲,最宝贝的东西就是粮食和文化,别怕巴塘洋学堂的女子少,学好文化,对男女都有用。”就这样,她成了当年巴塘屈指可数的女学生之一,命运里流进了知识的甘泉。1935年,17岁的她被启蒙老师推荐到南京金陵女大附中去读高中。这时,她真正感受到了世界的博大和知识海洋的浩瀚。求学之余,她在《蒙藏月报》任藏文校对和翻译,同时兼任重庆边疆学校藏文教师。她还虚心向在南京的青海省著名学者西绕嘉措学习《萨迦格言》和《水木格言》,藏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3)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有一抹穿越岁月烟云的不变的红,是赤爱浇出的情怀。在重庆期间,邓珠拉姆为宣传家乡,组织起一个歌舞团,在重庆等地公演了半个多月,在新闻界和文艺界引起轰动。她根据小时候听母亲讲过的故事改编的《三姐妹问卦》,被南京《新民晚报》刊用,从此开启了写作之路。1943年到1948年,她用“明珠”为笔名,先后在《大公报》《中央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藏族民歌、民间故事等800多首(篇)。1949年之后,邓珠拉姆投身新中国建设,倾尽毕生所学教书育人、著书立作,翻译和发表了众多作品,《青蛙故事》《土壤的故事》《可爱的中国》等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珠拉姆还在康定开办夜校,先后培养了400多名双语工作骨干。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4)

从世代居住巴塘到走遍大半个中国,从高原上追梦的小女孩到满腹经纶的女教授,从发表第一篇作品的耀眼“明珠”到桃李满天下的“大树”......邓珠拉姆,活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样子。2010年1月,98岁的她因病离开人世,离开了她的家人,她的学生,和她为之付出一生的教育事业。源自雪域的一滴水融入了中华民族这片汪洋大海,那抹绚丽的红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5)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6)

阅读,具有一种持久的力量

阅读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精神成长

更丰满着一个城市的灵魂

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质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

甘孜不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更是孕育出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书香的芬芳

一直在这片土地飘散

动听的歌谣

亘古便在这方天地流传

孜孜甘语表初心,同声共筑中国梦

倾听前行的声音

讲述我们的故事

期待

在康巴悦读听见你的声音

甘孜雪山下的康巴,圣洁甘孜康巴悦读(7)

栏目主办:甘孜州委组织部 甘孜州委宣传部

承办:甘孜日报社 、甘孜州委党史研究室、甘孜州文联 、甘孜州民族歌舞团、甘孜州图书馆

编辑:余秋林

责编:白马

审核:黄良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