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同时拥有多少太监:紫禁城的太监出门
紫禁城同时拥有多少太监:紫禁城的太监出门就这样,太监带着黄绳在宫里畅行无阻,不过他们也有压力,因为去一趟云居寺要两天的车程,一来一回就是四天,如果后来妃子求子成功,他还得把泥娃娃还给云居寺,并且还有再做一个新的,这叫“栓一还二”,此外还要准备香火钱,因此这一来一回又要四五天的时间,所以说太监干着个差事也不是什么好活。对宫廷的妃子来说,她们此生最大的期望就是怀上皇帝的龙子,毕竟在当时“母凭子贵”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很多时候妃子都怀不上,于是就都想起来去云居寺求子。不过,这些妃子都不允许出宫,因此这一求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太监的肩膀上,妃子为了突出身份的尊贵,他们不用红绳子,而是选用黄色的绳子让太监到云居寺拴娃娃,所以侍卫看到黄色的绳子就知道怎么回事,毕竟为皇帝生儿子是天大的事情,除非是侍卫活腻了才去拦带着黄绳的太监。毫无疑问,太监的进进出出加大了侍卫的工作量,而太监每次被搜检也都感到很烦人,因此侍卫和太监都互相看不对眼,谁看谁都感到头
最近这些年,清宫剧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因此也让人们对清宫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一些桥段也有颇多疑惑。比如,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进出宫廷都要被搜身,但唯独怀揣黄色绳子的太监是例外,这究竟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呢?小编查询了史料的记载,才发现了其中的缘由,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清代紫禁城中,不管是任何时候都戒备森严,处处都有大内侍卫巡逻,并且还有武艺高强的御林军保卫皇帝的安全,甚至还有神秘的大内高手隐藏在宫廷的各个地方。在这众多的“保安”当中,虽然大内侍卫官职最低,但是他们肩负的责任却十分重大,比如他们除了日夜巡逻之外,还在宫廷各个出入口把守,除了皇帝可以自由进出外,其他任何人进出都要仔细检查和搜身。
比如,上早朝的文武官员,向皇帝汇报工作的内阁大臣,伺候皇帝的宫女和太监,以及皇后和妃子等,统统免不了被大内侍卫搜检一番。其中,大内侍卫也有重点的搜检对象,即太监,因为宫廷内的太监数量极多,所以是鱼龙混杂,很多太监的底细也摸不清楚,故此,要提防他们从宫里夹带东西出去,或者是从外面私藏武器带进来,而这些都要严令禁止。
毫无疑问,太监的进进出出加大了侍卫的工作量,而太监每次被搜检也都感到很烦人,因此侍卫和太监都互相看不对眼,谁看谁都感到头疼。不过,有一种情况侍卫和太监都喜欢,正如清宫剧中的剧情,一个太监大摇大摆地从宫里大门出来,两旁的侍卫站在一边别说拦截了,哪怕是问一句话都不敢问,就这样让太监自由进出。如果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时的太监不一样,因为它怀里揣着一捆黄颜色的绳子,有时候也拿在手上,每次都还故意露出来让侍卫都看到,此时侍卫就立马严肃起来,乖乖地打开门让太监过去。
每当看到这样的剧情时,很多观众都心生疑惑,为何侍卫看到黄绳就不敢拦了呢?对此,小编查阅了清代的史料,另外也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那里得到了确认,因为黄绳是妃子给太监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不管是谁都不得阻拦和耽误,即带着黄绳到北京远郊的云居寺去栓娃娃。
云居寺位于北京大石窝镇,据寺内的碑文石刻记载可知,该寺庙始建于唐朝唐贞观五年,最开始也叫做“智泉寺”,后来在明朝初年才改为云居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云居寺虽然屡遭焚毁,但是也都被修缮一新,很多珍贵的文物也都有幸保存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云居寺以求子灵验而著称,很多香客都不远万里到云居寺烧香求子,即便是宫廷的妃子对云居寺求子也都感到深信不疑。为此,云居寺还特意制作了一些泥娃娃,并将它们都挂在寺内大悲殿的廊柱上,如果有人来求子的话,首先要烧香跪拜,然后用一根红绳套住娃娃将其栓住,接着再把娃娃拿下来藏在怀里,最后带回家放在被窝里放上三天三夜即可。
对宫廷的妃子来说,她们此生最大的期望就是怀上皇帝的龙子,毕竟在当时“母凭子贵”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很多时候妃子都怀不上,于是就都想起来去云居寺求子。不过,这些妃子都不允许出宫,因此这一求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太监的肩膀上,妃子为了突出身份的尊贵,他们不用红绳子,而是选用黄色的绳子让太监到云居寺拴娃娃,所以侍卫看到黄色的绳子就知道怎么回事,毕竟为皇帝生儿子是天大的事情,除非是侍卫活腻了才去拦带着黄绳的太监。
就这样,太监带着黄绳在宫里畅行无阻,不过他们也有压力,因为去一趟云居寺要两天的车程,一来一回就是四天,如果后来妃子求子成功,他还得把泥娃娃还给云居寺,并且还有再做一个新的,这叫“栓一还二”,此外还要准备香火钱,因此这一来一回又要四五天的时间,所以说太监干着个差事也不是什么好活。
清宫是神秘之地,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而且大部分都和普通百姓毫无关系,因此这些事情传出宫也就成了所谓的“清宫秘闻”,让外面的人都倍感好奇,所以这或许也是清宫剧被人们喜爱的原因…
参考资料:
《居云寺史话》作者:杨亦武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