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  从东吴开始,今天的南京一直作为扬州刺史驻地。作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会的今南京,曾经使用过建邺、建康等名称,却一直兼具首都和扬州州治的双重功能。六朝建康城的都城大约范围以今天大行宫为中心,北起东南大学、南到长乐路,东不过龙蟠中路,西到明瓦廊附近。而东晋时期扬州州治单独设置在朝天宫一带,文献上称为西州城;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刘裕在今通济门外另筑东府城,将扬州州治又搬到了建康城的东南面。  东吴黄龙元年(229),孙权于武昌称帝,并于同年秋,还都建业,扬州刺史的治所也迁到了这座都城,扬州这个名词第一次落户到今天的南京。古九州示意图  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天的扬州此时被称为广陵、江都,南京称为秣陵,扬州一直是江淮之间郡一级的城市,而南京只是江南的一个县,地位没有今天扬州高。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今天长江北岸、大运河畔的美丽扬州城,因这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而千古流芳,蜚声海内外。但是,翻阅历史文献,我们却发现,从唐代初年开始,今天的扬州城才被称为“扬州”,而从唐代往前追溯,“扬州”这个名字数百年间曾经落在今天的南京“头上”,成为南京历史上众多别称之一。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1)

龙蟠虎踞

  古“扬州”的起源

  “扬州”的“州”来自于先秦传说和文献中的“九州”。传说夏朝的开创者大禹治理洪水有功,受舜帝的禅让而继帝位。依靠治水而获得权力的大禹,建立起自己在天下诸侯中的绝对权威,他曾在会稽山上大会天下诸侯,各地诸侯纷纷进贡,“执帛者万国”。于是,禹定都于阳城,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派贤人管理,称为九牧。禹建立起中央政权,分置百官,并铸九鼎。禹铸九鼎,每只鼎代表一个州,每个鼎上面都刻着该州的特产与贡赋,九鼎便象征着王权的神圣与统一。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篇,便将大禹治水后的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分别对各个州的范围和物产作了记述。《禹贡》对“扬州”这样记述:“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这里的古扬州包括的范围相当于今天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安徽、江苏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等地。今天的扬州和南京均在古扬州的范围内。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2)

古九州示意图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3)

东汉十三州地图  “扬州”一步步落户到今南京

  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天的扬州此时被称为广陵、江都,南京称为秣陵,扬州一直是江淮之间郡一级的城市,而南京只是江南的一个县,地位没有今天扬州高。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汉代的州相当于后世的行省,汉代扬州的范围依然非常大,包括今天的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长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区。州刺史所在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省会。西汉时期扬州的治所在淮河边的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东汉时期迁移到长江以北的历阳(今天的安徽和县)。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扬州的治所便到处搬迁,搬到过曲阿(今江苏丹阳)、合肥(今安徽合肥)。后来三国鼎立,曹魏和孙吴南北对峙,扬州就干脆一分为二,长江以北的部分归曹魏,州刺史的治所在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长江沿岸和江东的大片地方归孙吴,治所开始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后来迁到了石头城下的新都建业(今南京)。

  东吴黄龙元年(229),孙权于武昌称帝,并于同年秋,还都建业,扬州刺史的治所也迁到了这座都城,扬州这个名词第一次落户到今天的南京。

  六朝谢幕终结了南京的“扬州时代”

  从东吴开始,今天的南京一直作为扬州刺史驻地。作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会的今南京,曾经使用过建邺、建康等名称,却一直兼具首都和扬州州治的双重功能。六朝建康城的都城大约范围以今天大行宫为中心,北起东南大学、南到长乐路,东不过龙蟠中路,西到明瓦廊附近。而东晋时期扬州州治单独设置在朝天宫一带,文献上称为西州城;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刘裕在今通济门外另筑东府城,将扬州州治又搬到了建康城的东南面。

  六朝时期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诗词或者文化典故,发生在“扬州”,写的就是今天的南京。如南朝文学家殷芸的《小说》 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客想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这个故事里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成为流传颇广的名句。但是,这个故事里的“扬州”却不是现在的扬州,而是指今南京。在六朝乐府民歌中,屡屡出现的扬州,指的也都是今天的南京,如《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又如《懊侬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4)

六朝建康城示意图(南京)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5)

南京六朝博物馆

  “扬州”最终花落他处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灭陈,隋王朝实现了大一统。作为割据南方的六朝旧都,建康城被隋文帝下令平毁,于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新王朝要有新气象,隋文帝把建康城改名为蒋州,并把江北的南兖州,也就是汉代的广陵改为扬州。同时设置扬州总管,成为管辖长江下游乃至江淮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这个军事性质的扬州总管府未设在江南的建康,而是设在了江北的广陵。这也是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第一次实现基本统一。

  隋王朝很短暂,到了隋炀帝时期,改州为郡,蒋州改为丹阳郡,扬州又改为江都郡。隋末唐初,国家动荡,行政区划也不断变更,唐武德三年(620),杜伏威以江南地归唐,唐王朝以江宁、溧水二县置扬州,今天的南京又被改称扬州,今天的扬州城又被改称邗州。武德七年(624),唐军平割据势力辅公祏,又将指今南京的扬州改称为蒋州,武德八年(625)不知何故,蒋州又改称扬州。武德九年(626),唐王朝再次作出重大区划调整,移扬州大都督府及扬州州治于江北邗州,原来的扬州城降级称作金陵县。从此,“扬州”这个名字同今天的南京再无瓜葛。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6)

扬州是唐代东亚交通线重要城市

南京和扬州古名:南京历史上有四百年叫(7)

今扬州行政区划图

  唐武德九年后,今天的扬州便一直使用“扬州”这个专名,除去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这一时期扬州改为广陵郡外,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于是,“扬州”作为这座城市的名称一直延续到今,明清时期为扬州府,今天为地级扬州市。而六朝时期今南京曾被称为“扬州”的这段极易混淆的小插曲,在后世的文化宣传和学术研究上,极为容易张冠李戴。对于两千多年南京建城史而言,南京曾被称为“扬州”的历史足足有四百年,也算是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典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