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你知道三国时代
三国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你知道三国时代书和杂志的内容相互呼应,将东汉末年,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意识形态动荡,呈现了出来。随后,竹林七贤等人体现的新道家自然主义勃兴,再往后,佛陀信仰与新道家自然主义融合,佛教信仰在华夏大地高歌猛进。而且,从晋朝“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小国并立。有足够多的皇帝表演和足够长的历史证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法理论所制造的“人间神”皇帝,既不能掌控中国的社会秩序,更遑论掌控字宙秩序。儒法理论的谎言被彻底洞穿,皇帝、皇后“行为应当”之示范庄严一败涂地,严酷律令对人的约束无济于事,只剩下赤裸裸的权力争夺、物欲横流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按照何道峰老师的观点,汉朝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构建了儒法思想体系,将皇帝描述为代表天志的“天子”和世上万物的“主宰”,皇帝被塑造成了人间之人格首神,而胸怀“儒术”的儒士们则成为皇帝这个人格首神的垄断性帮办。皇帝的这种“人间神”权威,一方面通过国家暴力机
今天翻读一期三联生活周刊,主题是《三国地理》,以多位杂志记者的走访品读,回头审视千年之前那个动荡时代的演进脉络,体察今天与昔日的时空勾连。其中说到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乃至五斗米道等民间宗教团体组织,说到当时的社会心态,倒是提供了一种审视当时的意识形态格局的视角。
按照杂志中的表述,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乍一听似乎不无道理,其实细究起来缺少真正的逻辑支持。起码在当时的社会是这样的。如果回到汉末,亲历者很可能会发现,所谓“合久必分”是不可想象的。就当时来说,以秦灭六国为起点,中原核心地区的统一状态到这时为止已经持续了将近400年,远远超过动荡的战国时代。其间虽有秦末楚汉之争和王莽篡乱这两个短暂的分裂期,但都没有超过一代人的时间。
日本鹤见大学教授金文京就认为,“生活在东汉末期的人们如果认为汉王朝是不灭的,可以说是完全正常的。”。而且,从西汉武帝时代起,儒学就成为了汉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篡位者王莽与中兴之君刘秀,都曾是学有所成的儒生。因此,州郡豪族中开始日益生出“由武入文”的风气,其子弟往往博学好古,杂习经史。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川本芳昭在其著作《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中注意到,到东汉中后期,随着地方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层分化的兴起,豪族势力在州郡层面已经成为具备可观政治动员能力的新势力。尽管当时并非所有士人都属于世代承籍、聚族而居的“高门大姓”,但兼有儒生与官吏双重身份的文人官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集团。
这期杂志的内容,与《人的应当》这本书第十章的内容有所呼应。
按照何道峰老师的观点,汉朝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构建了儒法思想体系,将皇帝描述为代表天志的“天子”和世上万物的“主宰”,皇帝被塑造成了人间之人格首神,而胸怀“儒术”的儒士们则成为皇帝这个人格首神的垄断性帮办。皇帝的这种“人间神”权威,一方面通过国家暴力机器对异议人士的镇压来维系,另一方面通过耗费巨资建构的奢华宫廷的威风、众臣匍匐脚下的威严、信息绝对密控制造出的神秘感来维系。
但是东汉末年,儒法思想体系的说服力走到了尽头。就像《三国地理》这期杂志中所展现的,从黄巾起义到群雄逐鹿,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从夷陵之战到吞蜀灭吴,整个东汉末年,战争四起,社会动荡。
正如何道峰老师在书中所言,在西汉、东汉的皇帝中,许多皇帝的“行为应当”既达不到孔子和孟子所梦想和期盼的“仁君”行为,也达不到董仲舒后的儒法混合家们所神化的“奉天承运”——同时执掌宇宙与社会秩序的“人间神”高度。除了像文帝、景帝这样极少数的皇帝之外,许多皇帝无限膨胀,以私代公、骄奢淫逸、喜怒无常地滥用权威与暴力,从而引发了因国家税赋无度增长而带来的横征暴敛与民不聊生。
而且,从晋朝“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小国并立。有足够多的皇帝表演和足够长的历史证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法理论所制造的“人间神”皇帝,既不能掌控中国的社会秩序,更遑论掌控字宙秩序。儒法理论的谎言被彻底洞穿,皇帝、皇后“行为应当”之示范庄严一败涂地,严酷律令对人的约束无济于事,只剩下赤裸裸的权力争夺、物欲横流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书和杂志的内容相互呼应,将东汉末年,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意识形态动荡,呈现了出来。随后,竹林七贤等人体现的新道家自然主义勃兴,再往后,佛陀信仰与新道家自然主义融合,佛教信仰在华夏大地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