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各有多少人口:明朝时人口才7000万人
明朝和清朝各有多少人口:明朝时人口才7000万人正是有了充足的食物,人口也迎来了激增,福建人口从万历年间的173万人增加到道光时期的1500多万人。不过因战乱问题,在明末清初时番薯并没有快速覆盖到全国,直到清朝稳定后它才被广泛的播种,整个清朝的人口才会大大增加。当然玉米的引进也是人口增加的主因,在明末时期,玉米从中亚、缅甸等地区,进入了我国,不过瘾战乱,它并没有全面覆盖种植。陈振龙的心里一直有知识分子的情怀,他想到还为温饱发愁的乡亲们,决定要将这种作物带回国内。不过西班牙人早有防备,海关碰到中国人会加大力度检查,而陈振龙多次携带均失败,1593年他贿赂了当地的居民,将藤蔓放在了汲水绳中,如此一来顺利的通过海关,在7天后赶往福州。在万历年间民生凋敝,天灾人祸不断,百姓们吃不饱饭,当时的粮食根本不够解决温饱。陈振龙立马拟定了帖子,呈递给福建的巡抚,阐述其中的利弊关系,让其能够大力引进宣传。在归国4个月里,第一批番薯种植出来,巡抚听闻后大
人口是封建时代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参考依据,在明朝之前人口没有过亿的,主要还在于生产力的落后,粮食的产量太低,没有太多的食物养活人民,因此人口的增长也受到了限制,一旦迎来了战乱年间,那人口的下降幅度就会加大。不过让人不解的是,在明朝时人口才7000万人,为啥到了清朝时会出现人口大爆炸,激增到4万万呢?
其实这主要是高产粮食的引进,这其中还要提及番薯之父陈振龙。1593年五十岁的陈振龙决定偷取番薯,他得知菲律宾有一种作物产量高,耐干旱,决心要将其带回家乡。其实他本人是一个落魄的秀才,但多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让他放弃了仕途之路,转而跟着家乡人去南洋经商,经常去往菲律宾。当时这里被西班牙人占领,为了解决当时的温饱问题,西班牙从南美洲引进了高产植物,每亩达到了4000斤左右,当时明朝的小麦亩产也不过才200-300斤。
陈振龙的心里一直有知识分子的情怀,他想到还为温饱发愁的乡亲们,决定要将这种作物带回国内。不过西班牙人早有防备,海关碰到中国人会加大力度检查,而陈振龙多次携带均失败,1593年他贿赂了当地的居民,将藤蔓放在了汲水绳中,如此一来顺利的通过海关,在7天后赶往福州。在万历年间民生凋敝,天灾人祸不断,百姓们吃不饱饭,当时的粮食根本不够解决温饱。
陈振龙立马拟定了帖子,呈递给福建的巡抚,阐述其中的利弊关系,让其能够大力引进宣传。在归国4个月里,第一批番薯种植出来,巡抚听闻后大赞不已,立马在福建全面的引进种植。而番薯在当时可以种植两季,春季可产收4000斤,夏季可收获2000多斤,一年可产6000斤,尽管口感不如小麦水稻,但对温饱线的百姓来说这可是格外的恩赐。
正是有了充足的食物,人口也迎来了激增,福建人口从万历年间的173万人增加到道光时期的1500多万人。不过因战乱问题,在明末清初时番薯并没有快速覆盖到全国,直到清朝稳定后它才被广泛的播种,整个清朝的人口才会大大增加。当然玉米的引进也是人口增加的主因,在明末时期,玉米从中亚、缅甸等地区,进入了我国,不过瘾战乱,它并没有全面覆盖种植。
除了这两种高产作物,还有马铃薯、辣椒、番茄、花生等30多种今天最常见的作物引进到我国,开启了农业的革命工作。当然光是有农作物还不行,农民没有土地,或者交税太多,也让百姓的温饱受到困扰。在古代时,皇帝多执行人丁税,按照人口进行收取,这样的话地主家的人少地多,交税不多。百姓们的地少却要交很多税收,这样对百姓是极为不利的。
康熙下令取消了人丁税,而雍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摊丁入亩”制,这样一来地主的交税负担大大加剧,而百姓们也不需要隐瞒家里的孩子人数。正是这些制度的改变,让人口迎来了大爆炸发展,在康熙年间人数就高达1.5亿人,而到了乾隆时期人口就增长到了3.13亿人,到了道光年间人口就高达4亿以上。
番薯的全国化推进,也经历了几百年时间,陈振龙的子孙依旧不忘家族的使命,在1749年五世孙去往青岛经商,发现这里天灾遍地四处饥荒,他立马将番薯推广到黄河流域。而到了1785年乾隆认识到番薯的好处,下令全国种植,这之后人口又迎来了激增。
只是此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化的革命,但清廷还在考虑农业的改革问题,不得不说这差距是真的大,如果乾隆不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可能历史会有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