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为齐桓公诊病的故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为齐桓公诊病的故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他认为虢太子的家属,特别是虢君不轻信中庶子的断言,仍然诚心请求扁鹊来继续医治,所以太子才获得了生还的机会。假使虢君误听庸医之口,草率地把太子埋葬掉,那就真没法再救治了。与之相反,有一个自作聪明的人,他非但不听医生之劝,还具怀疑扁鹊的医德,最终弄得自己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这个人就是齐桓候。“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生于渤海郡,年轻时曾当过客馆的主管。一天,他遇到一个名叫长桑君的客人。长桑君见扁鹊殷勤招待,很欣赏他的天赋,便与他共同相处了十多年。一天,长桑君忽然把扁鹊叫到身边,说我如今年老了,有一套禁方想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说完便送给了扁鹊一剂神药,服用后他的视觉变得十分敏锐,甚至可以看穿人的五脏六腑,故而打着诊脉的旗号为人治病。当时赵简子生了怪病,五天里都不省人事,大夫都们认为他死掉了。扁鹊来看视后,说他的血脉正常,只是做梦而已,七天后就会醒过来。后来赵简
扁鹊是上古神医的名字,据说他生活在黄帝的时代,可能就是《内经》中的歧伯。后来东周时期有个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很高明,所以也号称“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就是这个人。
东周的扁鹊医术高超,曾为许多王侯治病,甚至有起死回生之术。然而这个治病救人的活神仙在生前却屡遭迫害,讳病忌医的齐桓候甚至骂他说:
“医之好利,欲以不疾者为功。”
认为医生都是好利之徒,硬把没病的人说成有重病,以便卖药方赚钱。等到桓候病危时,又想求救于扁鹊,如果扁鹊不能把桓候治好,则将处以死刑。扁鹊无奈只得逃跑了,但他最终也没有得到善终,因为受到同行李醯的嫉妒,最终惨遭杀害。
扁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扁鹊生于渤海郡,年轻时曾当过客馆的主管。一天,他遇到一个名叫长桑君的客人。长桑君见扁鹊殷勤招待,很欣赏他的天赋,便与他共同相处了十多年。一天,长桑君忽然把扁鹊叫到身边,说我如今年老了,有一套禁方想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说完便送给了扁鹊一剂神药,服用后他的视觉变得十分敏锐,甚至可以看穿人的五脏六腑,故而打着诊脉的旗号为人治病。
当时赵简子生了怪病,五天里都不省人事,大夫都们认为他死掉了。扁鹊来看视后,说他的血脉正常,只是做梦而已,七天后就会醒过来。后来赵简子果然如期苏醒,他很赞叹扁鹊的医术,便赐给他四万亩田地。按理说,扁鹊有着这么大的田产,至少是衣食无忧了,但他仍然游走于各地,为人们治病,其对医学之热爱,不言而喻。
之后扁鹊又因治好了虢太子的病,名扬天下,人们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回答说: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他认为虢太子的家属,特别是虢君不轻信中庶子的断言,仍然诚心请求扁鹊来继续医治,所以太子才获得了生还的机会。假使虢君误听庸医之口,草率地把太子埋葬掉,那就真没法再救治了。与之相反,有一个自作聪明的人,他非但不听医生之劝,还具怀疑扁鹊的医德,最终弄得自己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这个人就是齐桓候。
扁鹊的故事见于《史记》和《韩非子》
齐桓候的医闹故事有一次,扁鹊到齐国去游医,齐桓候接待了他。扁鹊入朝拜见,仔细观察齐桓候的脸色后,他告诫说: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齐桓候一听,顿时发笑,觉得世上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他的健康状况了。因此坚决说:“寡人无疾”,扁鹊只得告退。齐桓候属于那种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的类型,所以扁鹊才刚离开,他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医生喜好钱财,想通过骗我治病来谋取功名。
五天后,扁鹊再次见到了齐桓候,又劝告他说:
“君有病在血脉,不治恐深。”
桓候这下不高兴了,再次声明“寡人无疾!”又过了五天,扁鹊第三次警告说:
“君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
结果齐桓候直接不搭理他,不跟他谈话,他在内心中鄙视这名医德“有问题”的医生。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遇到齐桓候时,便远远避开了这个无可救药的人。齐桓候急忙派人问他是缘故。扁鹊回答说现在桓候已经病入骨髓了,连我也救不了他,所以不再请求他看病,还是避开为好。
过了五天,齐桓候的病开始发作,他急忙派人去找扁鹊。扁鹊知道自己无法医治这个病入骨髓的人,倘若接手了,恐怕还要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急忙逃到秦国去了。
对此,《韩非子》评论说:“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则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受不了刺骨之痛的人是没法医治的,听不进拂耳之言的国家也是不能治理的。而那些连拂耳之言都听不进去的病患者,更是无药可救了。
《史记》作“齐桓候”,《韩非子》作“蔡桓公”
有六类患者是无法医治的《淮南子·人间训》在分析人性的劣根时说:“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许多病患都害怕医生诊断出自己的毛病,他们担心疾病被发现得越多,就越要费心费钱去治疗。还不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好,小毛病能托就托。他们不懂换个心态去思考,理解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意义。所以当医生好心给他们指出毛病时,他们就觉得对方是否要向自己行骗了。这种不信任,最终会导致“患至而多后忧之”,进而才寻求良医救命。如果良医也治不好他,“忧之”便转为“恨之”,他们把自己的过错算到医生的头上,进而发泄情绪。因此《史记》说:
“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病情有那么多种,治疗的方法又很有限,只要患者不积极配合,那么病是不会被治好的。根据扁鹊的经验,他认为有六种患者是无药可救的:
第一种是“骄恣不论於理”的患者,这类人骄横傲慢,不论医理,也不讲道理。他们不仅不配合治疗,还反过来要指导医生怎么去治疗。因此,医生遇到这种人时,最为措手无策。在治疗他们的身体之前,还得先治疗其心理,甚至要触及到最难改变的本性。这类人在身体发病之前,内心早就病入膏肓了,最为无药可救。
第二种是“轻身重财”的患者,有些守财奴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为了聚敛钱财,早已不惜用健康来做代价了。等到看病时,他们的被害妄想症率先发作,时刻抓紧钱包,生怕被医生给捞走了。既想看病又不想花钱,弄到最后,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永远也无法痊愈。
第三种是“衣食不能适”的患者,治病不单是吃药,还要注重医食的调养。那些没有自控能力的巨婴,经常不听医生的劝阻,对忌口的食物依然来者不拒;又不肯放下工作去养病,对于这些不懂自爱的人,医生也拿他们毫无办法。
第四种是“阴阳并,藏气不定”的患者,这才是真正因病情而造成的不治。但不治之症往往不是忽如其来的,每个人的病情都会有一个由轻转重的过程。而人性总是轻视小害,任由它们不断积累,最终积重难返,酿成大患,连名医都束手无策了。
第五种是“形羸不能服药”的患者,儿童与老人形体羸弱,最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并且他们抗拒疾病的能力不大,意志也不坚强,但是这种不可救药更多还是客观的原因,需要医生尽力而为。
第六种是“信巫不信医”的患者,这种人在思想上就已经出了问题,无药可救。
司马迁作《扁鹊仓公列传》
为什么医生自古以来常受人怨恨?《扁鹊仓公列传》的下半部分还记载了西汉名医太仓公的故事,说仓公医术高明,经常游医各地,不以家为家,然而“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甚至有人还因此陷害他,向皇帝上书请求砍去仓公的双足,幸亏他的女儿出面请求代罚,感动了汉文帝,才幸免于难。
在人们看来,医生具有治病救人的技术,但这门技术却不能像画家或作家那样,有灵感或有意愿时才大展身手。画家可以好几年不卖画,作家也可以谢绝约稿,但医生却不能拒绝人们治病的请求。如果他身兼医术而不肯出诊,就会被看做是见死不救。
这是由于医生所掌握的技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性命的缘故,不像书画那样可有可无。司马迁引老子之言说:
“美好者不祥之器。”
身怀绝技也能给你带来无尽的烦恼以及无穷的忧患,这都是人性之劣与社会之恶所造成的。
我们需要将这个“世”改变过来,以免医生们为了包身自全而变得世故。扁鹊与仓公在那种世道下无法自保,华佗也命丧于患者之手,后世的名医逐渐凋敝。在封建社会中,治病救人的医术却被贬低为不入流的“方技”。倘使这种世道不改变,随着名医的凋零,最终受苦的还是病入骨髓的齐桓候以及头风欲裂的曹孟德们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