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就先不卖关子了,让我们跟作者一起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游乐园,能让孩子如此迷恋吧!天啊,这到底是什么神仙地方啊…而今天这篇投稿文章,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除了羡慕,一时不知该如何表达更多的情绪。这篇文章的特约作者程安定居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她为我们介绍了当地一个非常特别的游乐场。这里没有高大上的游乐器械和玩具,没有印象中的干净整洁,就是这么一片看上去又脏又旧又破又烂的地方,加上一些从生活中拿来废物利用的“玩具”,却让孩子喜欢得恨不得住在里面。约上几个好友,共同去这个游乐场“溜娃”,娃们收获一段最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在一边喝着咖啡、聊着天,也拥有同样的惬意和放松。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

潼潼上了小学之后,户外活动一直是个让我揪心的问题。从学校的限制性规定到忙碌的课业,都让孩子们的户外玩耍时间愈发珍贵。

其实,即便没有上小学,在现在居住的城市,想要找一片孩子们能撒欢的游乐场,也并非容易。

我说的游乐场,并不是那种拥有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或者大型淘气堡的场地。而是能更接近自然,更能包容孩子自由玩耍的地方。

之前,带着潼潼去日本,特别羡慕那边的游乐设施。走不多远就有一小片空地,几个简单的游乐、体育器械,孩子们在里面开心地跑来跑去。

而今天这篇投稿文章,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除了羡慕,一时不知该如何表达更多的情绪。

这篇文章的特约作者程安定居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她为我们介绍了当地一个非常特别的游乐场。这里没有高大上的游乐器械和玩具,没有印象中的干净整洁,就是这么一片看上去又脏又旧又破又烂的地方,加上一些从生活中拿来废物利用的“玩具”,却让孩子喜欢得恨不得住在里面。

约上几个好友,共同去这个游乐场“溜娃”,娃们收获一段最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在一边喝着咖啡、聊着天,也拥有同样的惬意和放松。

天啊,这到底是什么神仙地方啊…

就先不卖关子了,让我们跟作者一起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游乐园,能让孩子如此迷恋吧!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

什么?这是瑞士熊孩子的游乐场?

几年前搬来瑞士首都伯尔尼居住,那时候还没有孩子,但已经对市政支持的社区儿童游乐场地印象深刻。就我家方圆不过500米的地界,恨不得有四个规模不等的场地。无一例外,规整有序,模样可人,还都包含了游乐场“四大金刚”:

秋千、沙坑、滑梯、旋转攀爬架

尽管无比羡慕,但当下我心里还是波澜不惊的:毕竟是瑞士嘛,允许它有这么遭人恨的硬件配置。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3)

(家附近的四个市政社区游乐场)

直到我也做了妈妈之后的某一天,朋友约我带着女儿去一个叫Längmuur-Spili的地方放空(Längmuur是地名,音似“蓝木耳”,Spili是瑞士德语游乐场的意思)。我到现在还记得到达约定地点之后的震惊,因为那地方就在市中心Aare河边,我时常路过,却一直以为它是块废弃的荒地。

偶尔看到听到小朋友的嬉闹,我还担心他们的安全,更纳闷怎么市政一直不管这块地。

毕竟,它从外面看过去长这样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4)

推门进去,这这这,又破又旧又脏又乱的一大堆是什么!四大金刚呢?整洁有序呢?保护措施呢?这是游乐场?

这清一清场,再打一打灯光,完全够格做恐怖片的布景了好吗?

但很显然,四处撒欢的小崽子们不这样认为。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5)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6)

尽管我的内心已经爆炸,但表面上还是维持着文明人的微笑,跟着朋友往里走,找地方坐。

一边走着,一边不断地WOW~

沙坑还是有的,但这个包屁衫还在淌泥水的小屁孩算怎么回事?他爸妈呢?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7)

这架飞机不错,主意挺特别的,是用储物格做的吗?等等,为什么窗外有个小女孩?外面也是可以爬的吗?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8)

这横七竖八躺了一地的车子又是什么情况?哈喽,这个地方有个能说了算的吗?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9)

等我们坐下来,我的惊诧已经完全掩饰不住,全写在脸上了。同行的英国妈妈噗嗤一笑:“我懂你!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跟你的反应差不多。”

如今几年过去了,“蓝木耳”早就融进了我们一家的生活。除了寒冬腊月,几乎每周我们都会来报到一次。尤其现在孩子三岁多了,野的能力更强了,这里简直就是她快乐的源泉(也是我快乐的源泉,因为娃去野了,总算放过她娘亲了)。

来看看他们的宣传小册子吧,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一个自得其乐的孩子乐园(在德语文化里,对孩子的昵称通常是小老鼠)。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0)

这里是非常“瑞士”的存在

当年刚进这园子,第一感觉怎么那么脏乱,太不瑞士了!

毕竟,瑞士的所有(真的是所有)都是规规整整、干干净净、一丝不苟,随便拍张照片都是“岁月绵长,我在天堂,这辈子就这样了吧”的感觉,就连他们的国家公园,都少了一份自然的狂野。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1)

但之后再想想,好像也不是那么违和。

因为打造这一切的瑞士人(至少是德语区的瑞士人)不辜负老天的馈赠,已被环境驯化得每天都是一副时刻准备着要去投奔大自然的样子。

所有空闲时间,不是在爬山骑自行车跳河漂流骑马滑雪,就是在去做这些的路上。

当然人家的自然条件也是好,出门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走进林子了,隔一段路就能看到黄色菱形标识的Wanderweg(步道)。

再加上这边的瑞士德语听上去多少有那么一丢丢泥土芬芳,配上他们红扑扑的脸蛋,就更加强了他们淳朴又亲近自然的形象。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2)

(夏日在伯尔尼跳Aare河、漂流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3)

再来,瑞士人很富有(最新数据,他们人均资产约396万人民币,居世界首位)。但是他们环保又节俭,储蓄率在欧洲名列前茅。而非超级富豪级别的当地人过日子都揣着我外婆那种“缝缝补补再三年”的心思(当然,不排除是被高物价所迫)。

二手市场非常走俏,孩子的衣物、大人的家居一应俱全。这儿背包的国民品牌是Freitag,原料来自废旧卡车防水布、汽车安全带和自行车内胎(在上海有一家实体店)。

所以,当我看到“蓝木耳”游乐场里除了草木之外都是废品再利用而成,也就没什么可意外的了。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4)

而且,“蓝木耳”已经存在了46年,养大了两代人。听我隔壁邻居说,现在的园子和她当年玩的那个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它能诞生和保留到现在,瑞士人的社会责任心功不可没。

当初是伯尔尼的几个家长反对权威式的教育,为孩子努力争取来了这么一块地作为乌托邦的小火苗。之后,它经历过不被理解的艰难。

上世纪80年代,它一度被认为只有怪咖小孩才会去。再后来,市政府旁支的一个将孩子利益为己任的DOK组织接手了管理。但资金短缺,只够两个人平分一个全职的位置,薪水和工作时间也相应地各砍50%。

为了让这个难能可贵的免费游乐场继续存在下去,在乎的市民和父母们成立了一个类似于俱乐部的组织。自发的会员有160名,他们缴纳会费,承担除了全职以外“蓝木耳”的所有花销。

三不五时地,这里还会举行一些收费的活动,以筹募更多经费。

如今的俱乐部老大Eberhard先生的本职工作是心理医生,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就正在忙着招呼来参加Chiubi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们。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5)

(右一是Eberhard医生)

但不管DOK和志愿者俱乐部如何保驾护航,“蓝木耳”首先自己得能扛得住“小老鼠们”严格的筛选,才能保46年来屹立不倒。

这里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每次当我们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时光,都会发现,我们与自己的孩子现在所经历的,并不是一样的童年。

现在的孩子,除了被各种兴趣班填满之外,也少了上树掏鸟蛋,下地抓泥鳅的乐趣。

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些高大上的设备、声光电的玩具吗?也许,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副潜镜、一辆三轮车、一块空地,然后想象就能带着他们翱翔,说不定还能点石成金,自己造出游乐场的四大金刚来。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6)

当初,我没认出“蓝木耳”是个游乐场主要在于它的环境一点儿也不打眼。到处都是大树,不是无遮挡的场地,没有保护性的地面,看不到辣眼睛的配色,更没有制式化的设备。

一切都尽可能地不打扰它原有的样子,小高塔、马车、停车库、小门洞都是见缝插针地顺势而为。使用的材料和最后的造型也都与周边环境和谐地契合,禁得起日晒雨淋。

不会有人去修剪树枝、清扫落叶,也不会有人去打扫桌椅板凳。一是没钱没工夫,二是弄不干净,三是孩子会跟你急。

这些可都是他们的宝贝。你把树都打理好了,那我用什么去戳蚯蚓?树叶也没了,我的小拖拉机还怎么拉货?椅子打扫得那么干净做什么,没看见我的泥脚要往上踩去够东西么?

得得得,树篱、苔藓、木片、砾石都是你们的,爱咋咋地吧。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7)

因为这份天然,所以也就少了许多的条条框框。

一般默认在游乐场,玩沙子就得在沙坑里。但很显然,对孩子来说,沙坑是好玩,但比沙坑更好玩的就是千方百计地想法子把沙子弄到沙坑外面,尤其做这件事还能把妈妈惹毛。

在“蓝木耳”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里虽然也有沙坑,但只要孩子愿意,整个“蓝木耳”都能变成一个大沙坑。

我见过有两个小兔崽子先是上楼泵水,然后下楼你一勺我一铲地搅出一桶泥浆来,之后把它装在小鳄鱼里面(小鳄鱼太破旧现已退役,换上了小蜥蜴),两人费了老劲磕磕碰碰一路从沙坑拉到小土包,然后“哗啦”一倒,再争先恐后地跑回沙坑换Bobby car继续搬运。

岁月静好,沙子管够。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8)

对爸妈来说,这样的游乐场也解放了他们。虽说已不是“怪咖才去玩”的年代,但去“蓝木耳”的心情和期待多少还是会不同。

没有家长会紧张孩子把衣服弄脏,反正最后从“蓝木耳”领回家的除了娃一定还会有沙子树叶石头和泥土。

而且,去“蓝木耳”的最优方案是约上另外的家庭一起,孩子凑在一起乱跑瞎玩,家长吃东西侃大山,各自充电完毕领娃回家洗澡。

我问过女儿,与一个收费15瑞郎(约100元人民币)的室内游乐场相比,她更喜欢哪个(那个游乐场也不赖)?

当时她还正在室内游乐场里玩得欢呢,可她回答还是更喜欢“蓝木耳”,“因为玩的东西更多”。

我明白她的意思。

其实不是玩的东西更多,而是少了屋顶,来到自然的环境,目之所及,撒开丫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创造就怎么创造。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19)

(我觉得也不赖的室内游乐场)

说到创造,就不得不提在“蓝木耳”工作的人。平常就五个人在打理,除了两位半全职,还有两位以民役替代兵役的社工和一位志愿者。

他们主要负责维护整修,以及和孩子们一起玩(我一度怀疑唯一的一块水泥地和篮球架是他们为自己准备的)。

之前有提到园子里的设备除了实木就是来自废旧物品二次利用。瑞士人节俭是一个原因,造价高也是一个原因。2013年市里翻新了一个游乐场,融入了当地河狸的生态环境元素、增加了攀爬设备,花费达29万瑞郎(约200万人民币)。

所以,在资金并不富余的“蓝木耳”提供的是拆下来的钢琴音源音板(非常不悦耳,但小屁孩们走过路过都不舍得错过),是加上滚轮就能跑的轮胎小车,是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水泵和水道,还有大人们扛着木条拿着电钻敲敲打打打造出来的船。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0)

(左为在“蓝木耳”的社工Yuma,右为半全职之一的Claudia)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1)

(制作完旗子正在往桅杆上挂的志愿者们)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2)

(堆砌在工作室的各类待利用的废品)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3)

(市里13年翻新的融入了河狸生态环境的游乐场)

在所有的设备里,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下图这个装置。四个位子的脚踏板带动各自的小车在链条轨道上竞速。椅子可以直接搬起来调整与踏板的距离,三岁稚子的小短腿和爸妈的两米大长腿都能找到各自安放的地方。

不仅如此,脚踏板还连结到播放器。在踩动脚踏板的同时也为播放器提供电力。选的音乐很妙,是黑胶音质的百老汇歌舞曲。当一群孩子抬着头疯狂踩脚踏板比赛谁的小车跑圈儿快时,整个画面配上刻意做旧的背景乐,特别带感。

这都是工作人员、俱乐部和社会志愿者的群策群力。这么多年来,园子里所有的设备也都是这么一点一滴得来的。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4)

他们不仅自己设计自己做,还会吆喝上有兴趣的孩子们一起动手。而孩子们耳濡目染,也认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除此之外,伯尔尼州从一年级起就有两门手工课,一门是偏向女红类型的,一门是偏向电工木工类型的。所以,使用工具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蓝木耳”有专门的车床和给孩子们使用的满满十几屉的工具,从扳手到锯子,各种门类各种型号,应有尽有。哪怕是新手,也可以在老师傅和大孩子的带领下边做边学。

除了对自己场地里的设备下手,“蓝木耳”也会给参加一年一度的自制赛车大赛的孩子们提供制造参赛车辆的场地和指导。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5)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6)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7)

(每年四月举行的Seifenkisten Rennen是孩子们的一大要事)

有时,我坐在大秋千上,看着女儿在不远处的山包里骑平衡车。

那秋千链子足有四五米高,秋千分分钟就能变成海盗船。我完全不敢使劲摇,就像老友记里瑞秋担心的那样,秋千真是可怕的东西,小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飞出去了。

可我旁边的小姑娘,站在秋千上,蹬得老高,衣袂飘飘,恨不得真的飞起来。

不一会儿,女儿骑着平衡车,像一阵风一样从我面前驶过,“妈妈,我要去给平衡车加油了,它没油了!”离她不远处是两个小伙伴在平衡木上角力,看谁先失去平衡掉下去。旁边还有一个小小孩,边蹭边晃悠。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8)

每次这样度过一个下午回家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想到不知道在哪儿读过的这句话:And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r feet should be dirty your hair messy and your eyes sparkling.

46岁的Längmuur-Spili(蓝木耳)应该很欣慰,因为每个从它那儿离开的孩子都践行了这句话。

瑞士休闲游乐(这样的地方竟是瑞士)(29)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