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质排行榜柳州(驯水记工业城市柳州水质全国第一探析)
全国水质排行榜柳州(驯水记工业城市柳州水质全国第一探析)映照美丽中国——一条小河柳州人的驯水实践,是我党领导新时代治水事业的成功案例,是生态文明思想在碧波绿水中闪耀光芒的一个缩影,是“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一个样本,也是观察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窗口。百里柳江穿城而过,青山碧水蓝天,宛若百里画廊。 柳州日报记者 黎寒池 摄驯水之变
“轻轻地打开地球画册,山山水水都会问我,朋友朋友,跨世纪的朋友,你给未来的地球想留些什么?”著名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给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未来之问”。
打开“地球画册”,在一座拥有“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山水城市柳州,用工业产值广西第一与水质全国第一同放异彩、相得益彰,回答了“未来之问”。
——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1—12月以及2021年1—10月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柳州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作为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曾在环境污染中苦苦挣扎的柳州实现了从“酸雨之都”到“水质冠军”的蝶变。这背后是一个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驯水故事。
柳州人的驯水实践,是我党领导新时代治水事业的成功案例,是生态文明思想在碧波绿水中闪耀光芒的一个缩影,是“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一个样本,也是观察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窗口。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青山碧水蓝天,宛若百里画廊。 柳州日报记者 黎寒池 摄
驯水之变
——一条小河
映照美丽中国
《淮南子·说林》:“马先驯而后求良。”
驯水如驯马。柳江之驯,观洛清江之变可见一斑。
初冬时节,洛清江上游的鹿寨县黄冕镇一处河岸边,观鸟爱好者王志鸿架起相机,猫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密切注视着不远处的河滩,犹如等待久别的恋人。
这几年,每年早春和初冬,他都会来到这里等候。
王志鸿等待的是一群中华秋沙鸭,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濒危鸟类。这一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主要以清澈河流、水库为栖息地,是优质水环境的指示物种。
“初次发现时只有几只,到后来最多时26只。”王志鸿乐于向人展示他的得意之作——一张14只中华秋沙鸭“同框”的图片。
11月10日,一群中华秋沙鸭如约而至。它们时而展翅高飞,时而戏水觅食,悠然自得。
洛清江是柳江的支流,主要流经工业较为发达的鹿寨县,在柳州市区下游汇入柳江。10多年前,洛清江曾是一条“纳污河”。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柳州市区。
“早年,每到枯水期都有死鱼事件发生。”市鹿寨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钟艳明清楚记得,2005年她休完产假后上班第一天,就去处理水污染导致的网箱死鱼事件。
自治区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米世侨2009年曾撰文痛陈污染之害:鹿寨县每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一般在5000万吨以上,其中主要污染行业为黑色冶炼、化工、食品、造纸四个行业。
面对剜心之痛!鹿寨县猛药去疴,重典治污。
投资1.42亿元在2010年和2018年先后建成两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实现县城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用10年时间推进20家重点排水企业废水治理工程项目,覆盖化工、造纸、制糖、电镀等重点行业……系列措施逐步见效,鹿寨县江河湖库水质达到Ⅲ类以上。
今年4月,鹿寨县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并获1000万元奖励。
洛清江之变,历时10年,孕育了美丽蓓蕾。
这是柳州铁腕治水的生动写照。
驯水之行
——一场保卫战
美了一座城
《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柳江之驯,顺道而行,以求至美。
清清柳江水,冠绝三百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柳江,在冬日暖阳下波光粼粼,不时有几只白鹭从江中的萝卜洲飞过,显得温婉动人。
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从云贵高原南麓的贵州省独山县发源的都柳江,流经苗岭侗寨,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入境柳州,而后在柳城县凤山镇与龙江交汇后成为柳江。柳江水日夜不息奔向东南,流入西江、珠江,奔腾向海,滋润着粤港澳大湾区。
在主城区,柳江自北而来,急转了一个弯,又向北而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U”形。如这“U”形一样,柳州发展也曾走过一段弯路。
柳州工业博物馆专设“生态宜居馆”,反映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馆内一面弧形墙体,模拟呈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遭受污染的情景:污水横流直排柳江、水体布满乌黑色油污……
“当时,大批工厂依江而建,市区不到9公里的柳江两岸,分布着30多条排污沟渠,日夜排放着污水。”柳州市第一代环保监测技术员、85岁的韦金志老人说。
当年,柳州工业声名鹊起,但同时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一度高达98.5%,被称为“酸雨之都”。
“柳州印染厂每天排入柳江的漂染和锅炉除尘冲渣水有3000吨左右”“第二造纸厂每天排入饮用水河段有2000多吨废水”……1989年11月《柳州日报》刊发的一组“柳州市环境污染问题连续报道”在馆内被放大展示,诉说着污染之痛。记者扼腕发出“污染源头何日可截流”之问。
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这是一个世界难题。放眼德国、美国、英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20世纪中叶后,莱茵河因为德国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污染。
柳州市区景观。
鱼和熊掌,如何得兼?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新世纪初,如何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曾引发热烈讨论。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截然对立,决心通过产业升级和强力治污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有切肤之痛的柳州,提出打造“21世纪现代山水工业城市”,全面启动“碧水蓝天”工程。
一场驯水的保卫战打响了!
对此,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福记忆犹新:“柳州市牵牢治理工业污染这个‘牛鼻子’,实施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铁腕整治,用‘长牙齿’的制度让排污企业痛定思痛,转型发展。”
559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一批电镀厂退城进园,柳州锌品厂等企业搬迁改造,柳化老厂区等政策性关停。
铁的决心、铁的措施,汇聚起铁的力量。
“不搞好环保,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作为华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柳钢集团知责于心。
10多年来,柳钢集团柳州本部环保投入累计近100亿元,工业“三废”实现超低排放。
“柳钢建成4座废水集中处理站,吨钢耗水量由21年前的54吨降至目前的1.7吨,工业水循环利用率98%以上。”柳钢集团总经理甘贵平说。
1991年,柳钢钢产量49万吨,二氧化硫总排放量7166吨;2020年,柳钢钢产量1423万吨,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下降到5365吨。折算下来,柳钢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原来的3%。
柳钢厂区旁的雀儿山公园成了“鸟儿的天堂”,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到此拍摄翠鸟和白鹭。
柳江之治,必须截污!
许多人喜欢到滨江西路江边的亲水步道锻炼、观景。而鲜为人知的是,与步道并行的,是埋在地下直径近两米的截污管道,把河北半岛的污水全部截流到污水处理厂。
“柳州市已建成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管网超过1000公里,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1座,日处理能力82万吨。”柳州工业博物馆讲解员罗娜自豪地向游客讲述治污成果。这位河南姑娘,因柳州生态好,选择在此扎根。
目前,柳州市城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已达95%。
水清了,天也蓝了。今年前10个月,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5天,优良率93.8%,其中6个月全月空气质量优良。
本报32年前发出的世纪之问,已得到响亮的回答:柳江之上,摩托艇风驰电掣、内河帆船扬帆争先……以碧水为媒,柳州市通过举办“国际水上狂欢节”及一批有影响力的水上赛事,柳江之美蜚声海内外。
驯水之行,行则必成。
柳宗元在1200多年前描述的“桂岭瘴来云似墨”那般瘴气弥漫的景象早已远去,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的阵痛也成过往。今年4月,柳州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成为广西首个在生态环境领域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的城市。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推行河长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柳江从“污”到“清”的变化,正是党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效。
柳州市区一角。
驯水之策
——一江碧水
讲述“共治”故事
《列子·黄帝》:“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
柳江之驯,以策万全,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此策,为共治之策,是行者知之成。
而今,“百里柳江”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边的蟠龙山人工瀑布惊艳了无数人。瀑布从岸上倾泻而下,在夜景灯光和喀斯特地貌山体的映衬下,流光溢彩、蔚为壮观。游客何曾想到,这里曾是当年印染厂的排污口。
昔日“黑瀑”今变胜景,得益于柳州软硬兼施的驯水之策:
——法治驯水
在享有地方立法权后,柳州市出台了两部环保类实体性法规:一部是2017年8月1日施行的《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保护青山;另一部是今年10月1日施行的《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呵护绿水。
——监测驯水
“水质如何,通过手机终端就能知晓。”自治区柳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冼育春掏出手机说。
柳州市在广西率先开展大规模区域重点小流域监测,境内所有小流域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建设了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监管系统;建成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时,系统会自动预警并留样。
——协作驯水
2012年初发生在上游城市的龙江镉污染事件,曾给柳州市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是柳州生态的“阿喀琉斯之踵”。这警醒柳州:生态保护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关注区域生态安全。为此,柳州市积极开展区域协作,与来宾市、河池市建立了“柳来河一体化”环境保护合作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了都柳江流域市(州)级跨区域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和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管理驯水
市区江面,每天都有数条装置滤网的垃圾自动收集船来回穿梭,这是市水上保洁所在清洁江面。2009年,柳州市成立全国首支水上综合执法大队(水上保洁所),他们集中行使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河道管理处罚权,打捞江面的垃圾也是他们的工作,柳江有了“清道夫”。
三年来,全市2000多名河长巡河30多万次,解决包括非法侵占水域岸线和垃圾倾倒在内的河湖乱象问题1000多起。
——补偿驯水
柳州市创新探索生态补偿良性互动模式,搭建碳汇交易平台,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助跑器”。
……
“监测数据显示,柳江流经柳州市区实现了‘进城清,出城也清’。”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龚继冬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保护,永远没有休止符。
龚继冬介绍,柳州市已谋划“十四五”污染减排等工程项目超130个,预计总投资约270亿元,将进一步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柳州市河东片区城市景观。
驯水生金
——一股茁壮的
生产力喷薄而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柳江之驯,行则将至。“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柳州成为鲜活的现实。
废弃物变原料、钢渣变建材、淤泥变水泥……在大手笔进行环保投入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后,柳州人惊喜地发现:做好生态环保,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
钢铁生产烧结球团工序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曾是造成“酸雨”的祸首。而今,柳钢通过氨法脱硫工艺,在处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时,得到硫酸铵这种工业原料。柳钢集团能源环保部环保科科长梁杰群说:“柳钢现有6条氨法脱硫生产线,每年产生效益约1950万元。类似变废为宝的还有高炉水渣变超细粉、用钢渣制造建筑材料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每天下午,10辆载重10吨的封闭式卡车都会来到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将污水处理厂沉淀下来的淤泥运到这里处理。淤泥在水泥窑经过1500摄氏度高温煅烧,变成了水泥熟料。这条生产线从2013年投产以来,已累计处置城市淤泥16万吨,产出水泥熟料约4万吨。“从2005年开始,我们还累计处置了10万吨危险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该公司副总经理覃泽奋说。
“柳州优质的水,养出了肥美的螺蛳,腌制出优质的酸笋、豆角,从而产生了俏销全球的柳州螺蛳粉。”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说。
短短7年时间,袋装柳州螺蛳粉从“小米粉”发展成“大产业”。
“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是人们对柳州由衷的赞叹。
驯水生金的“柳州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洋紫荆盛开的柳州市学院路。
1992年,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柳州成为首个年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城市,那时柳州环境污染严重。而今,生态宜居的柳州,以广西1/13的面积、1/12的人口,创造着广西约1/4的工业总产值。柳州已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上汽通用五菱成为首个累计产销量达2500万辆的民族品牌单一车企,柳钢今年前10个月利润已近100亿元,柳工每年从海外获得近1/3的销售收入……
国家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司司长张波评价:“柳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观察窗口,说明当地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