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香港人一直有一种迷思,认为英文中的Ketchup是借自广府话中的“茄汁”,也有人认为是来自东印度。而《牛津大辞典》(OED)和《大英百科全书》都承认这是借自中文的Ke-tsiap,并且指明词源是福建话,是经由马来西亚传入英文的。这也算是为福建人的首创之功做了认定。那么,Ketchup究竟是闽南语中的哪个词呢?番茄酱的两种英文名——Ketchup和Catsup被统一成了Ketchup,完全是因为亨氏为了区别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在自己的番茄酱关头上印了Ketchup这个有点欧洲味的名字,而不是Catsup,并且偏偏他家的番茄酱卖得最好(因为他们加入了大量的糖和醋,口味酸甜且保质期很长)。从此之后,Ketchup这种调味酱卖遍了全球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本土。1711年的英国,社会储蓄大量闲置,而政府因战事急缺资本,南海公司成立后认购了一千万英镑的政府债券,政府相应给予了南海公司的酒、醋、烟草等商

众所周知,福建人爱吃,广东人爱吃福建人,这是帝国东南边陲食物链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拥有众多优良港口的闽、粤两省人民,把他们的爱吃、会吃传播到了全世界,极大地拓展了食物链的上下游,而且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影响了世界饮食史,靠的是“北佬”们听不懂,“鬼佬”们也听不出的口音。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1)

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双料教授、马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任韶堂(Dan Jurafsky)写了一本《食物语言学》,专门从语言学材料中考究食物的世界性流动。作为大“吃”帝国(“the Ching Dynasty”去掉“-ng”,我们从来不NG),我泱泱中华怎么能不在食物语言学上占有华彩的篇章呢?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2)

先来说福建人。福建人擅长制作腌制和发酵食物,尤其擅长作酱,蟛蜞酱、虾酱、鱼酱……毕竟有两大神器——红麹米和海盐。十三世纪时,福建已是海上贸易的重镇,闽船穿梭往来,带来了货物,带去了食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饮食口味,如今在泰国吃到的暹罗鱼露,前身就是福建人制作的一种调味汁。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3)

这种调味汁在17世纪时,又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批发到了欧洲,居然还很受欢迎,他们不知道这种调味汁叫什么,干脆就把福建话搬进了英语,管它叫“Ketchup”。1690年的“行话”字典将番茄酱描述为“东印度的高等酱汁”,它是由哪家公司开发为全球商品的一目了然。有趣的是,从现有的贸易记录来看,英国人并不是直接从福建采购这种调味汁的,有中间商赚差价。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4)

1711年的英国,社会储蓄大量闲置,而政府因战事急缺资本,南海公司成立后认购了一千万英镑的政府债券,政府相应给予了南海公司的酒、醋、烟草等商品永久退税政策,后来这家公司疯涨的股票引发了一次交易泡沫,史称“南海泡沫”。这家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后来的众议员查尔斯·洛克(Charles Lockyer)的贸易账户资料保存至今,人们在其中找到了Ketchup的交易信息,并且惊奇地发现南海公司进口的“最好”的Ketchup并不来自福建,而来自越南北部的汤金(Tonkin),顺便说一句,这个词是法国人对越南语中东京(Đông Kinh)一词的误解。除此之外,一份1732年的英国食谱中又注明Ketchup来自东印度群岛的苏门答腊岛,可见福建的这种调味汁影响多么深远。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5)

不论是苏门答腊、越南还是英国人,他们都尽可能地保存下了这种调味汁的发音,但制作方法和口味就千差万别了。在英国,这种本来是用鱼来腌制而成的调味汁,被加入了蘑菇、走汽啤酒、肉豆蔻、丁香、姜枝、葱,这是现存的一份1742年的食谱中的做法,据说这样制作的Ketchup可以保存至少二十年,并且比从印度带回来的还要好。

在后来的食谱中,蘑菇的比重越来越大,味道当然也越来越不“正宗”。这种Ketchup也传到了新世界,但美国人应该有自己的进货渠道,并不依赖宗主国的供应,因为他们有另外一种叫法,叫Catsup,并且对英国叫法和制作方法不屑一顾。他们在这种调味汁中加入了大量番茄,又因为欧洲新兴的制糖技术和北美广袤的甜菜田,使得嗜甜如命的美国人得以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糖,这种原产自福建的调味汁被改造成黏黏糊糊的番茄酱(Ketchup)。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6)

番茄酱的两种英文名——Ketchup和Catsup被统一成了Ketchup,完全是因为亨氏为了区别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在自己的番茄酱关头上印了Ketchup这个有点欧洲味的名字,而不是Catsup,并且偏偏他家的番茄酱卖得最好(因为他们加入了大量的糖和醋,口味酸甜且保质期很长)。从此之后,Ketchup这种调味酱卖遍了全球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本土。

香港人一直有一种迷思,认为英文中的Ketchup是借自广府话中的“茄汁”,也有人认为是来自东印度。而《牛津大辞典》(OED)和《大英百科全书》都承认这是借自中文的Ke-tsiap,并且指明词源是福建话,是经由马来西亚传入英文的。这也算是为福建人的首创之功做了认定。那么,Ketchup究竟是闽南语中的哪个词呢?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7)

台湾学者做了研究,认为应该是“膎汁”,而且是漳州话中的“膎汁”(Ge-ziap)。膎这个字很古,读作“谢”,《集韵》云“吴人谓腌鱼为膎。”《南史·孔靖传》云“孔靖饮宋高祖酒,无膎。”如果叠音,则比喻稀烂状,如路膎膎。

如今,膎汁不见,只剩鱼露这个有点日本味的称呼,不免可惜。Ketchup不是福建人唯一入主英文的词,他们的贡献还有一处,而且是更大的一处,那就是茶。这简直是一定的,福建多好茶是谁都知道的事。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8)

最早来到中国的欧洲茶商应该是葡萄牙人,他们在澳门染上了“水厄之癖”,开始把这种新发现的饮料搬到欧洲去,但他们的用词是官话中的“Cha”。没过多久,葡萄牙人失去了在东亚的影响力,荷兰人取而代之,他们多在南洋一代活动,并不能直接从中国采买茶叶,同样需要中间商赚差价。这次的中间商是咱们自己人,他们把茶叶运到爪哇,再由爪哇的茶行批发给海上马车夫。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9)

这些中间商是厦门人。厦门口语念起“茶”字来发音如同“Tea”,于是荷兰人也跟着这样读。在欧洲,因为采买渠道的不同,对茶的语言认识也分裂成了两派,法国,德国,丹麦等国喝荷兰进口的茶,也跟着荷兰人叫它“Tea”,俄罗斯,波兰等国喝的是从陆上丝绸之路过去的官茶,自然就跟着读成了“Cha”。英国最特殊,日不落帝国的贸易体系最发达,范围最广,因此见识也不同凡俗,除了Tea,白毫(Pekoe)、祁门(Keemun)、乌龙(Oolong)也都被他们搬进了英语。英语词汇在近代的极大丰富,不是没有原因的。

为什么英国人没有口音(福建人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10)

至于爱吃福建人的广东人的贡献,看看这些词就知道了:荔枝(Lychee)、馄饨(Won-ton)、木须肉( Mu-Shu Pork)、捞面(Lo-Mein)、炒面(Chow-Mein) 点心(Dim-sum)、餸(Sung)、饮茶(Yum-Cha)……等等,等等。最重要的,锅(Wok)和筷子(Chopstick)也是广东人的贡献,筷和快,英国人分不出,所以筷子(Chopstick)和快快的(Chop-chop)一并进入了英语,这就很关键了,没有锅和筷子,如何吃福建人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