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49、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市48、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4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长沙市46、 南华大学,湖南省衡阳市47、 西南大学,重庆市

国内的高等学校多数都冠以省名、城市名或中国、中央等字样,让人一看校名就能指导学校所处的位置,清晰明了。但是也有好多的高校,以地理方位冠名,例如华东、华南、华东、中南、中北等,有的高校就干脆没有任何的方位或地域冠名,不了解的还真不知道学校所处的城市,当然除了名头相当响亮的如清华大学都知道在北京。本文介绍那些不以以省名、城市名或中国、中央等字样冠名的高校,且说明,只介绍公办本科层次高校,民办院校和高职高职类院校不在本文介绍之列。

目录

4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43、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44、 中南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4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46、 南华大学,湖南省衡阳市

47、 西南大学,重庆市

48、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49、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市

50、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51、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4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1)

学校前身是1948创建的中原大学。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学校经湖北省批准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归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2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学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3500余人,每年接受来华留学生500余人次。

43、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2)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型硕士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拥有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有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

44、 中南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3)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

设有30个二级学院,104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学校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化与创新能力建设平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牵头和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海口医院、株洲医院。

4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4)

学校的前身之一为1958年成立的湖南林学院。1963年,湖南林学院从长沙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合并组建中南林学院。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省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1978年学校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 1981年学校迁往湖南省株洲市。2003年,学校办学主体迁往长沙,实现了历史性的回归。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与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部重点学科;设有76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及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沙国家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3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4个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6个湖南省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3万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6万人。博士研究生318人,硕士研究生3712人。

46、 南华大学,湖南省衡阳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5)

南华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及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

学校由原隶属国家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5月合并组建的多科性大学。2002年10月,原隶属国家核工业部的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

学校设有直属学院24个,直属型附属医院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1所,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25个。设有本科专业7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2个、湖南省院士工作站3个、其他各类省级科研平台/基地21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3个。学校主办《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1万8千人。

47、 西南大学,重庆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6)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现有53个一级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1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1种专业博士学位、19种专业硕士学位,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2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

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2000余人。

48、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7)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成立西南政法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学校现有法学、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和诉讼法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设有25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校级研究所5个、校级科研基地1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1个。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3000余人。

49、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8)

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是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青年专家等市级高层次人才40余人,兼职硕士生导师80余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0余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学校开设了5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特色专业10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有与中兴通讯共建的"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基地"、与中科曙光共建的"教育部—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基地"、与太极集团共建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有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建有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8个,牵头建成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与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高校共建国际合作研究基地3个,与重庆中涪科瑞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科技创新平台5个。主办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另有来自波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换生和学历生140多人,其中学历生101人。

50、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9)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学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学校部分系科师资调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1964年根据中央建设"大三线"精神内迁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迁成都。

学校以工见长,形成了工、理、文、生四大学科群,设有26个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1家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个异地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唐山研究生院),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共建医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 )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七(A-),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构建起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 )、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科技成果三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9101人、硕士研究生13517人、博士研究生2227人、留学生900人。

51、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排行榜(那些不冠省名城市名的高校)(10)

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

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护理、药学、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含11个工程领域)等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2个,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