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美四大古都(世界城市日最美中轴线)
世上最美四大古都(世界城市日最美中轴线)有许多因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已经不存在。例如,“琉璃厂”已不在烧琉璃瓦而变成书业集中地,“肉市”已不卖肉,“米市胡同”已不卖米,“煤市街”已不卖煤,“鹁鸽市”已无鹁鸽,“缸瓦厂”已无缸瓦,“米粮库”已无粮库。更有些路,名称稍嫌俚俗,其实俚俗也有俚俗的风味,不知哪位缙绅大人自命风雅,擅自改为雅驯一些的名字,“豆腐巷”改为“多福巷”,“小脚胡同”改为“小教胡同”,“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羊尾巴胡同”改为“羊宜宾胡同”,“裤子胡同”改为“库资胡同”,“王寡妇斜街”改为“王广福斜街”........关于地方,梁实秋先生讲得更细致。他说:北平街道的名字,大部分都有风趣,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短的有“一尺大街”,方的有“棋盘街”,曲折的有“八道弯”、“九道弯”,新辟的叫“新开路”,狭隘的叫“小街子”,低下的叫“下洼子”,细长的叫“豆芽菜胡同”。有很多关于北京城的回忆,大
导语:中轴线申遗,不应该仅仅躺在文字里,也不仅仅是专家们的事情,它是老北京的记忆,是一种鲜活的,永远不过时的生活态度。
胡同,北京的底色与机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坐洋车看胡同变成了外国人和外地人的观光项目,而北京人觉得胡同有什么意思呀?我们不是有高楼大厦了吗?
其实活在北京的人也是有乡愁的,北京的乡愁就在胡同,因为那些交错的胡同,它才是中轴线的底色和机理。
有很多关于北京城的回忆,大家都在讲着,但我们看萧乾先生说得多有意思:
“我顺小儿喜欢琢磨北京胡同的名儿,越琢磨越觉得当初这座城市的设计者真了不起。不但全局布置得匀称,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城内设计也十分周密,井井有条。瞧,东四有个猪市,西四就来个羊市。南城有花市、蒜市,北城就有灯市和鸽子市。看来那时候北京城的商业网点很有点儿像个大百货公司,各有分工。紧挨着羊市大街就是羊肉胡同。是一条生产线呀,这边儿宰了那边儿卖,多合理!”
萧乾先生说的这些地方北京人应该都很熟悉,我读着这样的话觉得很亲切。“顺小儿”,这是北京话,就是从小的时候。想起这些场景,这些声音、这些地名,这就是我的童年。喜欢中轴线是因为我们都活在这里,活在这些旧时候的记忆里。
关于地方,梁实秋先生讲得更细致。他说:北平街道的名字,大部分都有风趣,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短的有“一尺大街”,方的有“棋盘街”,曲折的有“八道弯”、“九道弯”,新辟的叫“新开路”,狭隘的叫“小街子”,低下的叫“下洼子”,细长的叫“豆芽菜胡同”。
有许多因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已经不存在。例如,“琉璃厂”已不在烧琉璃瓦而变成书业集中地,“肉市”已不卖肉,“米市胡同”已不卖米,“煤市街”已不卖煤,“鹁鸽市”已无鹁鸽,“缸瓦厂”已无缸瓦,“米粮库”已无粮库。更有些路,名称稍嫌俚俗,其实俚俗也有俚俗的风味,不知哪位缙绅大人自命风雅,擅自改为雅驯一些的名字,“豆腐巷”改为“多福巷”,“小脚胡同”改为“小教胡同”,“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羊尾巴胡同”改为“羊宜宾胡同”,“裤子胡同”改为“库资胡同”,“王寡妇斜街”改为“王广福斜街”........
每到秋天,我都愿意去走一走胡同,有一些地段我一定是要走的,比如说当白蜡树刚刚开始变黄的时候,我一定会去走一走五四大街那短短的一小段,小的时候爸爸常带我去五四书店买买书,在沙滩买一买画的颜料,看一看树叶子变黄,讲一讲北大红楼的历史,一切就像是一幅画一样。
北京有多少胡同里面都是藏着秘密的,不仅有风景,其实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走走这些地方,我们还能够还原当年的那些民间工艺、民间故事吗?还能够听到老北京远远传来的一声声吆喝声吗?
手艺,几代人的生活方式
我还记得小时候放风筝,那时哪有买风筝的。北京的小孩,我们这一代往上都是自己扎沙燕儿,跟着爸爸、叔叔、舅舅,拿着竹坯,把大十字绑好,然后自己在上面画,拽着绳保持着平衡,最后把它放得高高的。讲究一点的就用小竹子做个竹哨,听风筝带着哨音飞到很高、很高。
还有蜡果、吹糖人、背上背着旗的兔爷、唱着评书和京韵大鼓的天桥.......所有这一切在我的记忆里不属于遗产,不属于历史,是我们童年还在接触的生活方式。
那时也爱跟着父亲语文老师去琉璃厂,看看戴月轩湖笔的制作,用一用一得阁的墨汁,在荣宝斋看一看木板水印怎么样把一幅幅的画一点一点印出来、装裱上,还有肄雅堂的古籍修复如何赋予古籍新的生命。从小的时候爱看,到再大一点自己去买。
现在很多人感到焦虑,我们出国也不方便了、去外地旅游也不方便了。但其实不仅仅是北京,我们生活的城市里的这些地方,大家就真的走厌倦了吗?我相信琉璃厂是一个解压的地方,真正在琉璃厂徜徉一圈,去看看那些工艺都在,书香墨痕都在,古韵悠然,这些风韵是可以疗愈当下人们的焦虑的。
有机会也可以去燕京八绝博物馆看一看,去看看原来燕京的这些手艺有多么迷人,比如说林辉英先生一直在呼吁保护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比如北京的玉雕工艺、雕漆技艺、金漆镶嵌修饰制作的技艺,还有迷人的京绣和花丝镶嵌。在今天一切都可以靠机器,甚至靠人工智能的世代,那样的一种过程已经缺失了。
我去看了燕京八绝博物馆之后自己也是十分感叹,它们离我们这么近,时光很近,方位也很近,但是我们对它们多么陌生呀。这是可触摸的传统,是文化的证物,所有这些并不属于遗产,在今天它们还活着,这个系列其实就叫京作,如果我们愿意去看一看,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是我们的特色艺术。
这就是北京的名片,为什么说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金名片,这些名片能不能在今天还依然活着。现在的中轴线上,有很多喝茶的地方、喝咖啡的地方、还有很多欣赏这些手工技艺的地方。但我希望这些不是一个个简单的观赏项目,而是能够作为一种态度更多地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凡事愿意动动手,凡事觉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大概就是北京生活的底蕴。
北京,兼容并包的精神
林语堂先生曾老北京进行过描述。这个福建漳州坂仔镇走出来的人,走遍了世界,在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读了硕士、博士之后,成为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家。北京人的情结在或许身为北京人未必说得清楚,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去看一下,我们能看到什么才是北京的气质,什么才是北京的密码,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在今天也是意味深长的。
“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是它的大庭院和大公园吗?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立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老人?人们不知道,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魅力。或许有一天,基于零碎的认识,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它是成熟的、异教的、欢快的、强大的,预示着对所有价值的重新估价——是出自人类灵魂的一种独特创造。”
这段话说得多么优美呀,什么叫做文化自信呢?也许读了这段话,从内心唤起的那种认同感就叫做文化自信。这几天大家都认真地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精神,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文化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被更多人认知和了解,这背后一定有一些共同的精神唤醒。
北京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北京的文化中有太多太多不同的种类,而且都是活色生香的,神奇的成了一种化合反应。北京是这一切的载体,从国家的礼仪传统、城市的管理传统、营造的技艺传统、一直到民俗文化的传统,可以说北京有着多种文化的基因,而所有这一切,中轴线都包容着,也都在激活着,我们人人都是中轴线保护的参与者,我们也人人都应该是中轴线申遗的宣传大使。
也许我们有些人是生长于老北京,这是我们的故土,也许我们有些人是新移民,北京不仅仅是一座传统的市民社会,也正在成为一个多元荟萃的新的移民社会,就像苏东坡的那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果你的心安顿于此了,这里也许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今天是第8个“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再次回到中国。时节正是高秋,也是北京最美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去亲身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地点路线我们已经有了,不论是散步还是骑行,或者是用公共交通,这条轴线上都有最好的风景,都有那些最婉转、最深沉的故事。走起来,北京就成了我们的家,中轴线就成了活在当下生机蓬勃,并且指向未来的一条基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