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公园也很美(有咖啡喝有音乐会听)
家门口的公园也很美(有咖啡喝有音乐会听)当下,市民去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不过,部分专家、市民也提出,“公园 ”功能复合中忌盲目堆叠,要充分考虑周边产业布局、居民特征、人文资源、场地特点等,有选择、有原则地结合,着力挖掘生态美学、园林文化等特色,避免千园一面。公园应该安排哪些主题活动?问卷调查显示,在环城生态公园6个建设评价目标的重要性排序中,“主题更加多样”是市民最为关注的方面,而“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则是市民最希望公园融合的主题元素。如果细分不同活动类型的话,市民在体育运动方面更希望公园提供跑步骑行、野外露营及球类运动场所,在主题活动方面更倾向于露天音乐会和文化艺术展,而在科普教育方面则更热衷自然探秘夏令营的体验方式。同时,不少受访者提出,公园活动要更多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交互,结合户外体验、自然教育、疗愈身心等主题,将公园打造为安全、友好、开放的公共社群空间。
公园里要有咖啡店,要办音乐会,能滑板,有充电宝借,最好还能自动记录跑步健身记录……记者今天从市绿化部门获悉,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告一段落,从近3万份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座谈会情况来看,“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是市民最希望公园有的主题元素,年轻的Z世代则希望公园能更时尚,更有活力,更具科技感。
环城生态公园带上已经建成的顾村公园。
公园缺乏对年轻群体吸引力
问卷调查发现,游园频率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去公园的频率越高。60岁以上受访者中,超半数调查对象表示几乎每天去公园,而25岁以下受访者中,约65%的调查对象表示很少去公园,这说明目前的公园功能定位对年轻群体缺乏吸引力。
不同年龄层去公园的频率
Z世代需要怎样的公园?在前期举行的上海主要高校座谈会上,大学生们说,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带能融入音乐节、文化节、室外观影或演出等活动以及汉服、养生等社群交流空间。“最好能有咖啡店”“要能带宠物进去,撸个猫什么的”“可以玩滑板”“可以露营”……大学生们对趣味、时尚纷纷发表个性化的看法。(相关报道点此)
中青年们对亲子的诉求则更好。26至45岁人群大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受访者说,公园要多一些家庭亲子、科普教育活动,在体育运动方面多一些适合家庭集体出行的露营活动。
相较之下,老年人的需求更为传统务实。调查显示,46岁以上人群对公园的功能诉求仍集中在散步、园艺、广场舞等传统活动,但同时也希望广场舞不要扰民,布点合理,利用植物隔离降噪,保障活动区与居住区动静分离。
各年龄层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开展的主题活动分布。
大学生座谈会
最希望有“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
公园应该安排哪些主题活动?问卷调查显示,在环城生态公园6个建设评价目标的重要性排序中,“主题更加多样”是市民最为关注的方面,而“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则是市民最希望公园融合的主题元素。
受访者希望环城生态公园融合哪些主题和元素。
如果细分不同活动类型的话,市民在体育运动方面更希望公园提供跑步骑行、野外露营及球类运动场所,在主题活动方面更倾向于露天音乐会和文化艺术展,而在科普教育方面则更热衷自然探秘夏令营的体验方式。
受访者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带开展哪些科普教育活动。
同时,不少受访者提出,公园活动要更多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交互,结合户外体验、自然教育、疗愈身心等主题,将公园打造为安全、友好、开放的公共社群空间。
不过,部分专家、市民也提出,“公园 ”功能复合中忌盲目堆叠,要充分考虑周边产业布局、居民特征、人文资源、场地特点等,有选择、有原则地结合,着力挖掘生态美学、园林文化等特色,避免千园一面。
受访者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带融合哪些体育运动功能
居民座谈会
去公园的主要目的是“发发呆”
当下,市民去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88%的问卷调查对象反馈,前往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专家学者也指出,环城生态公园的核心要务应是保护好自然本底,以生态、野趣、自然为主题打造区别于一般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环城公园特色,避免公园建设过于城市化、现代化。
受访者去公园的主要目的
问卷统计显示,市民对环城生态公园带提供咖吧书吧、茶饮简餐的需求度最高,还希望可以适当增加遮阳避雨等休憩场所、医疗救助点、停车位、直饮水机以及充电宝雨伞租赁服务等,并建议在休憩驿站内增设量血压、测血糖等自助服务设备,打造健康驿站。
座谈中,部分受访者建议公园在植被种植设计上要考虑特殊群体,少种飘絮、花粉过多的植物;公厕数量、布点及指示导引要考虑老年人需求;公园导览、标识标牌、无障碍设施等要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为保障夜间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受访者还建议在不影响周边居民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亮夜跑道、部分广场区域的照明设施,延长夜间照明时间。(相关报道点此)
受访者希望环城生态公园带提供的服务
随着智慧公园概念的兴起,市民普遍表示公园可以融入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设施,综合手机充电功能、应急报警装置、可视化展板等功能的智能休憩设施将成为环城生态公园带的“新宠”。同时,部分受访者还建议,环城生态公园带推出官方APP,发布文化活动信息、便民设施导引、游玩路线推荐等。
专家们指出,生态效益仍是环城生态公园带的核心价值,在公园建设的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
受访者希望公园具备哪些智慧公园要素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本市将在外环绿带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改造新增36座公园,与已有的顾村公园等14座公园共同组成环城生态公园带,环上公园群有50座。同时,为满足市民基本的游玩休憩需求,将在环上布局建设约40座“环城驿”,为市民提供信息咨询、休闲游憩、康体活动、商品租售、医疗救助、安全保卫、管理维护等服务。
环城生态公园带闵行段提升效果图
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表示,将对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运用大数据等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组织相关区绿化管理部门、公园设计单位及业内专家深入研究市民意见建议的可行性,并将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设计单位,在具体公园建设项目中予以落实。
来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