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在大城市打工的人都遇到哪些难(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

在大城市打工的人都遇到哪些难(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书中还说在美国的大城市,最终高品质的生活会体现在离大都市比较近的小镇上,密度很低,有水有树,盖了很多别墅,美国实际上有两类高尚区:一类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离城市不太远,交通很方便的郊区,富人们住着昂贵的别墅,房子宽敞;第二类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叫City boy,年轻人就喜欢市中心,城市的最中心地段,也盖了特别漂亮的公寓楼,公寓楼里边150平米或者200平米,也卖200-300万美元,City boy享受着大城市的嘈杂热闹。书中说城市不是给高端人群住的地方,城市是给大众需求的地方,是来获得工业化、现代化好处的地方,是让收入五六千的人,有一天有可能过上两三万元生活水准的人设计的生活方式。翻译过来叫《城市的胜利》,作者的观点就是代表国内经济学家的一个观点,上来第一章你就批评城市说:★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对田园生活的浪漫幻想,回归理性环保主义的观念。如果你真心热爱自然,

在大城市打工的人都遇到哪些难(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1)

私信“城市的胜利”获得电子书PDF

《城市的胜利》2012年作者是爱德华·格莱泽。曾经获得过2011年《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提名。该书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阐述。

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除去杂七杂八的不剩几个钱,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 中国的病态房价什么时候能终结?北上深的房价涨到位了吗?中国人均住房多少平米算合理?

回答上面的问题直接读这本书就够了,是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院陈玉宇教授推荐:

翻译过来叫《城市的胜利》,作者的观点就是代表国内经济学家的一个观点,上来第一章你就批评城市说: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对田园生活的浪漫幻想,回归理性环保主义的观念。如果你真心热爱自然,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里,人们的公寓面积小、家庭规模小、空间距离近、驾车机会少,碳排放量要远远低于农村或郊区。政府应该鼓励人们在中等规模的城市高楼里居住,而不是引导人们购买大型的郊区豪宅。随着印度和中国的逐步富裕,它们将会面临一种对全球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是迁往以汽车为基础的远郊乡村,还是坚守在对环境更加友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

总结一下就是其实大城市是人类找到的最节省资源、最支持生态体系、最好的方式。

书中说城市不是给高端人群住的地方,城市是给大众需求的地方,是来获得工业化、现代化好处的地方,是让收入五六千的人,有一天有可能过上两三万元生活水准的人设计的生活方式。

书中还说在美国的大城市,最终高品质的生活会体现在离大都市比较近的小镇上,密度很低,有水有树,盖了很多别墅,美国实际上有两类高尚区:一类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离城市不太远,交通很方便的郊区,富人们住着昂贵的别墅,房子宽敞;第二类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叫City boy,年轻人就喜欢市中心,城市的最中心地段,也盖了特别漂亮的公寓楼,公寓楼里边150平米或者200平米,也卖200-300万美元,City boy享受着大城市的嘈杂热闹。

这是两类人,第二类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美国现在的年轻人并不习惯像他们上一辈六七十年代那一代人追求,在郊区住在一个高档的别墅,他们还还习惯在城中心。

北、上、深和其他城市差距太大

在大城市生活,每个月不剩几个钱,主要还是没有房,房价太高。中国北上深房价不健康的一个原因:因为北上深的城市在中国太突出太优秀,其实全国新一线、二线城市跟北上深相比都是差别太大,所以那些地方不能够吸引富人,不能吸引很多年轻人跑那些城市去。

在大城市打工的人都遇到哪些难(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2)

如果我们的新一线、二线城市最终靠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共同涌现出来,等于每个省都有两三个特别优秀的城市,不仅是在中国优秀,放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优秀度,无论它的文化的发展,城市生活内容,歌剧演出等等,都让人感觉地级市或者省里的城市跟北京的内容差别没那么多,那些城市也会出现美国目前的一个形态:美国纽约市中心,中央公园边上一大片地区,一套卖两三百万美元,往南走去DC旁边的马里兰,马里兰的八九十万人口的城市的最核心的downtown,在一条街上十几幢楼,那楼里也有很好的公寓楼也能卖一两百万美元,可是我们中国也没有发生这个情况。

城市化的过程阻止不了

比如有一些刚毕业不久就在北京买房,那钱是他父母和丈母娘家出的,两家也都不是大富大贵,小县城还是两家凑个两三百万出的起的,付30-40%首付,然后夫妻俩一起还贷款。因为北京有发展前途的,一般人家的也希望孩子到北上深去会有更大的发展的前途。

如果持续生活在农村,靠种粮食来养活一家人,未来享受现代生活内容几乎不可能了,种三亩地粮价会随着生产效率提高,粮价相对其他商品价格会越来便宜。生产半天带来了点那点收入,连连支付电话费都支付不起。所以这些老百姓将来随着当经济发展变化的程度,城市当局想阻止老百姓的城市化都阻止不了,因为90后的孩子,他感觉在村里受穷和在城市受穷,宁愿到城市里受穷。

房价涨到位了吗?

中国最年制定的房地产的政策,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其实是盯着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来给全国制定房地产制度,这是不对的。北上深是有它特殊的情况,北上深的房价高我们都同意,甚至可能某些相比较跟美国的第一流城市的房价。在北京生活或者在深圳生活,考虑了你从25岁到60岁这一辈子能挣得的钱都贴下到今天,得考虑未来究竟是每年的收入增长是5%还是6%,考虑了收入增长,倒贴回来自己一辈子的财富,其中的40%都花在房子上,恰好能在北上深买得起50平米的房子,这就叫“涨到位”,否则又没有“涨到位”。

如果没“涨到位”,只会创造出社会问题来,我们挡不住市场力量。如果能够在北京工作个10年、20年就能买得起100平米-200平米的房子,谁不想来被北上深,这里能看歌剧,每天晚上都好多场歌剧,我到一个地方小城市里边10年都没有歌剧团去演出一次,城市的美好和内容,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来了。

描述一下“涨到位”的场景:差不多是一位北大毕业的学生到一个金融机构,做一个专业人员干一辈子,把每个月的收入考虑了收入的增长,每个月的收入40%花在房租上或者房贷,刚好买得起50平米的房子,将来一家三口住在50平米房子,人均十几平米,然后说OK,在北京这就是正常的房价。其他城市就是相对应大学的毕业生。

这么贵吗?这么小吗?世界上哪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大家的目标是要买150平米的房子吗?以前大家内心里说至少要买100平米,150平米比较理想,200平米就算要好一点。最近5年被迫年轻人开始接受70平米房子,90平米房子,我认为最后要接受买50平米。

下面补充一个世界人均住房的数据,想要在大城市留下,不光忍受五六千每个月不剩多少,还要忍受人均住房面积小。

在大城市打工的人都遇到哪些难(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3)

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GDP(数据有点老大约是2010年)

  • 人均GDP 4万美国的美国现在人均住房面积65平米
  • 人均GDP 3万美元的德国人均住房40平米出头
  • 人均GDP 3.5万美元的日本人均住房面积30平米出头
  • 按购买力评价,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是30平米

最近的数据显示,我们现在的人均居住面积,在城市地区的人均大概在34平米左右,经济学家画的这条线代表了一个世界的规律 :4万美元GDP的国家应该平均住45平米的房子,美国人住多了,美国住了65平米;3万美元的国家,德国住的正好住在规律这规律线上,他正好住了40出头平米;中国住多了,我们以现在的10000美元的人均住房面积,这个应该按理说住个25平米,我们目前住了34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