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旗问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李渡论坛作示范)
千面旗问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李渡论坛作示范) 统筹推进,描绘美美与共的幸福风景。乡村振兴风景这边更好,必须“一村一庄皆美景”,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绘好幸福底色。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举措,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促进创业,实现“三业共兴”,打牢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坚持城乡融合的路径,提高幸福成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以“人”的融合为基础,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不断缩小农民与市民的差距。要以“物”的融合为突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均衡配置,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不断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要以“业”的融合为关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0月是黄金季、丰收季,更是喜庆季、奋进季。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沐浴着党的二十大东风,江西日报今日以“‘作示范、勇争先’乡村振兴风景这边独好”为题推出李渡论坛,旨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展现全省各地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创新智慧、创新行动和典型经验,进一步激发全省上下以“第一等”的力度、勇于创新的气魄、担当实干的姿态,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风景这边独好的江西篇章。
刘 洪
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展现“风景这边更好”的独特魅力,正当其时、正逢其势。乡村振兴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绘好美丽乡村的赣鄱图景,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增光添彩
刘 洪: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尤其是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新指示、新要求,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江西农村“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展现“风景这边更好”的独特魅力,正当其时、正逢其势。乡村振兴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绘好美丽乡村的赣鄱图景,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增光添彩。
牢记嘱托,描绘美我之美的更好风景。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是江西全力践行“作示范、勇争先”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江西积累的坚实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条件、强劲发展势头,为实现乡村振兴“风景更好”创造了无限希望。一方面,经过八年脱贫攻坚战,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迈入了小康社会。特别是,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的星星之火,掀起了全省、全国全面脱贫的燎原之势,彰显了老区人民敢为人先、勇闯新路的勇毅担当。井冈山、石城、于都、兴国入选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脱贫故事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我们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面貌越来越美,群众生活越来越旺,发展势头越来越强,江西声音越来越响。我省在2021年度中央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被评为“好”的等次、资金绩效评价中被评为“A”级等次,共获国家奖励资金7.3亿元。国务院30项督查激励事项中,涉及乡村振兴领域两项,我省均有市县入选。我省分“三类县”推进乡村振兴、“三线并行”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五大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等经验模式享誉全国。今年以来,我省克服疫情、汛情、旱情叠加影响,取得了GDP增速全国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国第七的优异成绩。我们要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创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让江西乡村振兴展现独具魅力之美。
因地制宜,描绘各美其美的多彩风景。各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以多样化为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分区域绘好乡村美景。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十百千”工程,即创建10个样板县、100个样板乡镇、1000个样板村。各地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比如,在县级层面,要按照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三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在村级层面,要聚焦1841个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全面推动补短板、夯基础、缩差距、促发展。分领域绘好乡村美景。围绕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村改革“六大样板”,推动打造一批“单打冠军”或“全能冠军”。比如,指导井冈山、资溪、于都、宁都、修水5县用好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项目,建设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再如,充分利用好江西红色资源,依托全省210个红色名村,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分阶段绘好乡村美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形势,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统筹推进,描绘美美与共的幸福风景。乡村振兴风景这边更好,必须“一村一庄皆美景”,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绘好幸福底色。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举措,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促进创业,实现“三业共兴”,打牢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坚持城乡融合的路径,提高幸福成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以“人”的融合为基础,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不断缩小农民与市民的差距。要以“物”的融合为突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均衡配置,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不断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要以“业”的融合为关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农业与工业的差距。按照“五大振兴”的要求,提升幸福成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要按照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三个转向”要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项底线任务,以及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任务,加快推动工作重心转换,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落地见效。我们要紧盯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江西乡村展现百花齐放之美。
黄英金
围绕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幸福乡村,重点打造“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样板、“生态宜居、传承乡愁”样板、“红色治理、感恩奋进”样板、“城乡融合、赣才回归”样板,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步伐
黄英金:对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江西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产品大省,要进一步坚定现代农业强省理念自觉、行动自觉,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通过更为有力、更具实效的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举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江西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进军。
更加厚植农业强省基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强省水平取得可喜成绩。2021年比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0.6%。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2021年达438.5亿斤,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3%,先后3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4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7个。总体上,大力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增强了农业活力,我们将进一步厚植农业强省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步伐。
更大释放农业强省潜力。业界普遍认为,农业强省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四强一高”上。近年来,我省培育了粮食、果蔬、畜牧、水产等四个千亿元产业,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2021年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茶叶产量比2012年分别增加10.3万吨、542.8万吨、148万吨、22.5万吨、3.5万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十年来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与发达省份相比,发展潜力巨大。
更大干劲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江西样板。进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首要任务,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围绕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幸福乡村四个方面,重点打造“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样板、“生态宜居、传承乡愁”样板、“红色治理、感恩奋进”样板、“城乡融合、赣才回归”样板,推动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群众得实惠、各地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示范带,贡献江西创新智慧、创新行动和典型经验。
林茂新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邮储银行江西省分行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持续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主体和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林茂新:作为一家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国有商业银行,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既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也是自身的发展所在。扎根赣鄱大地15年,邮储银行江西省分行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持续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主体和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截至今年9月末,邮储银行江西省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800亿元,在全行客户贷款总额中占比约四成,均居省内国有大行前列;小额贷款业务余额突破480亿元,累计放款超3681亿元,服务超184万人次,平均单笔金额仅20万元。
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资金投入,助力“农业强”。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健全省分行党委负总责、市县分支机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降低门槛、简化流程、差异化审核、快速放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创新政策倾斜。制定落实服务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方案,下沉延伸服务触角,以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重点项目为引领,强化政策保障,健全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科技赋能、产品创新、风险管控和队伍建设水平,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生态银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合作,助力“农民富”。坚持“自营 代理、邮政 金融”协同模式,充分激活“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资源禀赋,重点服务“村、社、户、企、店”五大“三农”主体。针对农户融资“短、频、急”的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画像和信息技术,通过自建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CRM等数据系统,精准定位农村地区有产业、有项目的种养殖户和个体工商户。通过建立农户白名单机制,创新推广线上信用户贷款、极速贷-农户特色白名单模式、农业产业链贷款、农机购置贷、烟草产业链贷款等多个全流程线上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贷款产品,着力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扩大惠农群体、提升便农能力、加大利农力度。
增强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助力“农村美”。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品”的开发思路,围绕我省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茶叶和中药材七大产业,对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三链”,以穿透式的链式服务方式,着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扩大对垃圾处理、光伏发电、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项目扶持的全面性,做好“邮惠万村”农村数据管理系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和推广。大力推进信用村普遍授信,以“挎包银行”作风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开展综合金融服务和信用户评定活动,与各级政府共建“人人知诚信、人人守诚信”的信用环境,助力乡村人文建设“美而优”。
邮储银行江西省分行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监管部门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加强科技赋能,做好城乡联动、协同合作,优化顶层设计,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饶清华
上饶特大洪灾旱灾之年确保粮食稳产,乡村振兴亮点闪耀,广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鄱阳县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婺源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饶清华:上饶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坚持大农业发展思路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围绕“融入长三角,农业打头阵”工作定位,奋力把上饶打造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新高度。一是坚定不移稳住粮食基本盘。面对今年超历史的特大洪灾和旱灾,全市各地坚持“早稻损失晚稻补、水稻损失旱粮补”,通过提灌、打井、增施穗粒肥等田管措施千方百计减少中稻损失,实施中稻改种晚稻3万余亩、扩种旱粮10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可达65.9亿斤。二是坚定不移突出首位产业。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求各县区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品牌,并突出优势培育1个农业首位产业,力争用3至5年时间,全市建成优质稻、马家柚、蔬菜、茶叶、油茶、水产等6个百亿级产业。今年以来,引进农业招商项目23个(其中过亿元项目6个),实施农业建设项目43个,总金额118.9亿元,创建了广丰马家柚、婺源绿茶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广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鄱阳县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婺源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三是坚定不移放大品牌效应。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125家,建成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园区23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74.6亿元。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大力宣传“上上优选·饶有风味”品牌以及万年贡米、广丰马家柚、横峰葛、鄱阳湖虾蟹、婺源绿茶等“饶字号”品牌。
着力提升秀美乡村高品质。一是在长效管护上发力。今年以来,紧盯“整洁美丽、和谐宜居”和“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多措并举打造秀美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9%,境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实现县级全覆盖;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今年以来,横峰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德兴市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二是在产村融合上发力。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将产业发展与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度融合。按照“以村为点、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循序渐进、全面提升”的思路,因地制宜谋划布局了2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上饶(龟峰)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使乡村振兴项目、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产生叠加效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预计年底前可建成铅山县永葛蔬菜示范带,鄱阳县中药材、蔬菜、油茶示范带,广信区北乡片示范带和横峰弋阳红色农旅示范带等11条以产业为纽带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农促旅、文旅兴农,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广信云谷田园、望仙谷,德兴楼上楼庄园,婺源婺女洲,鄱阳柚海庄园、万年稻源农庄等,成为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养生拓展的好去处。三是在“硬件”“软件”建设上发力。依托产村融合,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149.6亿元、实施“硬件、软件”项目65个,让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生活更有品位。
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幸福度。一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成色。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全省率先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帮扶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按照“全覆盖”“选优派强”要求,向97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派出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二是擦亮增收致富的底色。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模式,全面推行“强村带弱村”、机关单位结对联村机制,通过订单保底收购、二次利润返还、服务带动等多种形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总数达81.35万户,促进农民增收达24.7亿元。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积极培育一批新“农人”“农工”“农才”“农匠”。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4%,居全省第2位。
曾海
靖安作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积极发挥绿色优势,建设了一批产业发展型、旅游休闲型、自然生态型绿色村庄,“美丽经济”蔚然成势,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曾海:“有一种生活叫靖安”。这些年,靖安发挥生态这个最大优势,持续做好“两山”转化文章,奏响了绿色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1%,山区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0万个,“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在全国推广,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
扮亮生态村庄,让农村更美。一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建设。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推进沿岸整治与岸线资源修复,实施彩色森林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打造“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路长制”升级版。二是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在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路、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五年内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管理、厕所革命整改任务,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入选“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三是大力推进精美村庄建设。把全县作为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型、旅游休闲型、传统村落型、自然生态型绿色村庄,建成美丽宜居示范乡镇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52个、美丽宜居示范庭院5600余户,美丽乡村特色内涵持续提升,使群众真正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发展生态农业,让农业更强。靖安县立足生态禀赋和特色产业基础优势,加快点状有机向全域有机发展,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县完成“三品”认证90个,面积50.8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达89个。依托白茶、椪柑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8个绿色有机认证产品和50.8万亩三品认证面积,“靖品·靖安”区域性公用品牌进入“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排行榜”。建成富硒产品生产基地1.43万亩、涉硒企业31家、高标准农田1.1万亩。靖安白茶再次入选全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估值达14.2亿元。建立县乡投公司,盘活农村集体土地等资源入市,“两山”双向转化通道进一步畅通。依托生态优势,乡村振兴持续提质升级,农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农业既有效益更有活力。
做强生态旅游,让农民更富。靖安县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江西首批“风景独好”旅游名县,近年来,靖安县出台民宿产业扶持、靖商回乡创业、乡村旅游扶贫等系列优惠措施,引导群众投身生态旅游产业,将“美丽生态”转变为“美丽经济”。中源乡三坪村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2021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000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由不足1万元增加到10万元以上。为让群众尽享旅游红利,靖安县引导全县750余户农户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及自身房屋、土地资源经营民宿产业,八成行政村有旅游接待设施,户均年收入16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就业、创业7000余人,1000余名农民通过参与旅游产业脱贫致富,占全县脱贫人口的20%。靖安旅游产业效益从单纯的“直接效益”转变为更广的“综合效益”,实现了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下一步,靖安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生态底色,以优化人居环境、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等为抓手,以民生福祉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带动群众吃上“生态饭”“致富饭”,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靖安样板。
毛江虎
安福县夯实产业之基,涵养生态之美,拓展共富之路,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综合先进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
毛江虎:安福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三农”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综合先进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
夯实产业之基,现代农业迈出跨越新步伐。一是坚决保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91万亩,连续四年获评全省绩效考评一等奖,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生猪、水产、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生猪供港澳总量占全省的90%,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二是稳步扩规模。持续推进“3 2 2 N”产业能级提升工程,每年安排1000万元奖补资金发展农业产业,累计发展“八大富民产业”147万亩。引进百亿元项目“江西鲁丽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基地7个,现代农业梯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三是着力创品牌。实施农产品品质培优工程,促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培育“二品一标”农产品24个,打造“武功山”“福字号”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持续放大“安福火腿”“武功山茶”等特色品牌价值,获评“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
涵养生态之美,赣中福地绘就美丽新画卷。一是规划建设上水平。坚持规划先行,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全力推进洲湖、羊狮慕、山庄、横龙、严田5个中心镇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建设省级红色名村1个、市级6个。二是人居环境提质量。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整合资金1.78亿元,完成村庄整治点424个、建设县级精品点15个、改造户厕25281户,户厕摸排整改“五个一”工作模式得到全省推广。同时,全面规范“万村码上通”5G 村庄长效管护平台运行,有效确保了农村环境长治久美。三是公共服务增效能。加快补齐路、水、网等基础设施短板,新改建农村公路42公里,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持续优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后管理,全县规模化工程供水率达65%。实施农村配电网提升工程,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
拓展共富之路,老区群众共享幸福新生活。一是出台应对疫情灾情影响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5条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及饮水安全等方面衔接政策,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建立“防贫保”“守护保”双重保险,率先探索建立乡级快捷解困基金,全面构建“三即一稳”三级联动机制。今年以来,新增监测户51户187人全部落实帮扶措施。三是将可持续增收作为主攻方向,投入资金2793万元,大力发展井冈蜜柚、有机茶叶等富民产业。新增小额信贷702户3400余万元,落实产业奖补414.3万元,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训,实现抓产业、促就业、兴创业“三业共生”。
铸就精神之魂,文明乡风彰显时代新风尚。一是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全县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组织“红色宣讲队”260多支,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200多场。二是出台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方案和12项正面清单、10项负面清单,重点整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成功获评市级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工作重点示范县。三是文化惠农聚人心。创作编排《三女跳崖》本土等特色文艺作品,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非遗进农村等文化活动。
吴自胜
广昌县白莲年种植面积达11万亩,综合年产值近30亿元;涌现了一批经济富村、宜居美村、文明新村、治理强村;先后获全国电商扶贫十佳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吴自胜:广昌县聚焦“三强化三提升”做强组织、做优产业、做实基础,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全力打造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广昌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一是筑牢基层组织“强堡垒”。严格落实驻村工作组和县直单位对口帮扶制度。在全县129个村党组织中积极开展“红旗党支部”创评,涌现了一批经济富村、宜居美村、文明新村、治理强村。二是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出台了23条引才新政、22条乡村人才振兴措施、29条白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揽子人才新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吸引一大批博士生、研究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三是壮大集体经济“硬实力”。2021年,我县12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有10个,100万元以上的有2个。
强化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振兴“带动力”。一是精心做好产业布局文章。重点培育白莲、食用菌“1 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白莲年种植面积达11万亩,综合年产值近30亿元;食用菌种植规模约2.35亿筒,年产值近5亿元。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油茶和以岗梅、黄精、茯苓、樟芝为主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围绕“山上再造一个广昌”目标,推动林下经济向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目前,全县林下经济面积达15.5万亩,实现年综合产值6.2亿元。二是精心做好利益联结文章。大力推行“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模式,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鼓励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创办基地和家庭农场,领办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务工投劳、租赁生产等方式参与其中,让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24家,入社农民7071人。广昌现代农业示范园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精心做好销路拓宽文章。充分发挥白莲、食用菌协会功能,把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加工、流通企业集合到一起,通过抱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高标准建设了农商物流大市场,扩大白莲、食用菌等农产品的交易和流通。目前全县电商企业达260家,电商店铺达2242家,电商交易额达10.17亿元。广昌获评全国电商扶贫十佳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列入全省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县。同时,借助华润集团定点帮扶广昌的契机,深化与华润三九药业、华润万家等合作,抓好林下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及中药材产业园建设。
强化改革创新,提升乡村振兴“源动力”。一是引进运营主体促管护。通过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引进江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承接集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新农村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农村公墓等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创新形成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目前,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管理率达100%,有效解决了“无人管、缺钱管、管不好、难持续”等难题。二是运用数字赋能促提升。将全县农饮工程、高标准农田、骨干渠道、乡村道路、公厕、公墓等纳入多位一体综合管护信息化平台,保证了管护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卢治轩
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青城壮大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化城乡融合的功能布局, 激活城乡融合的内生动力,加速形成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72%,奋力打造中部地区城乡融合示范区
卢治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青城奋力打造中部地区城乡融合示范区,正在加速形成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72%。
壮大产业, 夯实城乡融合的发展底座。一是实施“一南一西”拓展行动。实施“南进西拓”工程,将共青城市南湖新区作为城市建设新战场,启动建设高铁新城、通航新城、科教新城,吸引农村群众发展配套性的夜市经济、服务产业,将南湖新城建设成为强镇兴村富民的“动力源”。将城市西部的国家高新区板块作为工业强市主战场,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吸引附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加群众就业性收入。到“十四五”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第一方阵。二是实施“一乡一园”创建行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到2025年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三是实施“一村一品”建设行动。坚持精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共青城板鸭、苏家垱龙虾、坂上油茶、金湖草莓、黄桥蔬菜等特色农业,加快“一村一品”提档升级,用3到5年时间,培育一批省级示范村镇。
提升品质,优化城乡融合的功能布局。近年来,共青城按照“城镇村联动,点线面结合”的思路,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一是规建一体化。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十四五”规划重要抓手,将农村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将农业现代化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城乡功能定位,推动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发展、一体推进。二是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三是全域生态化。以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建设“大美共青”为目标,全面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
深化改革, 激活城乡融合的内生动力。围绕“人、地、钱”等关键要素,推动城乡相关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一是用活乡村人才。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带动产业、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循环,吸引大学生和归巢人才等各类人才在广阔农村大显身手。二是盘活闲置资源。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同时通过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或调整入市方式,对闲置、废弃的宅基地进行土地整合。三是做活集体经济。探索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挖掘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走出一条具有共青城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到2025年,共青城市域内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全部突破50万元,建成一批百万元经济强村。
微论坛
@李渡论坛
横峰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
宋林峰(横峰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日前,横峰县成功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近年来,横峰县围绕秀美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和生态资源潜力,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把村点建成景点。横峰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全面推进景区、旅游点建设,现已建成158个景点村,成功创建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8个。村庄美了,游客来了,该县推出了“红色岁月”“原乡记忆”等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发展农家乐、民宿122家。
二是要风景更要丰收。横峰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通过“政府支持 龙头企业带动 农户参与”的模式,着力发展集“休闲观光 农事体验 蔬果采摘”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基地。全县15.6万亩耕地,流转7.8万亩,流转率50%,建成葡萄、马家柚、黄桃、桑葚等采摘基地121个,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立足网红打卡点、采摘园、农家乐等丰富的农旅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节庆宣传营销力度,举办乡村旅游采摘节、“横有峰味”美食节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河东做旺产业促振兴
梁新海(德安县河东乡党委书记):近年来,德安县河东乡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精准发力,串联起文旅、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做强优势产业。一是品牌赋能,厚植隆平故里底蕴。兴建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并推动“稻花香里”德安稻作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落地,立体化打造文旅IP。县乡两级投入700余万元,用于支持河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大规模、丰富项目、提升体验,开辟了集“农业科普、农耕体验、拓展研学”于一体的农文旅特色线路。二是产业驱动,提升一村一品内涵。近年来先后开发了河东村大棚早熟藕,石桥村大棚渔业及后田村“阳光玫瑰”葡萄、“红美人”柑橘等精品水果种植,形成了可游玩、能发展、叫得响的乡村特色产业,惠及农户500余户。三是链条延伸,深挖下游经济潜力。推出“外包式”果蔬套种、果树认养、稻谷蔬菜代种等多个子项目,定期筹办“葡萄节”“桑葚节”“桃花节”等生态休闲活动,年接待游客量达4万人次。借助德安冷链物流园辐射能力,培育壮大以心全生态园为代表的境内农业产业“龙头”。
洞村打造千亩产业观光线
张郭俊(分宜县洞村乡党委书记):分宜县洞村乡找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优质稻等生产基地。投入600余万元,发展了程家坊、石溪、霞贡等村蔬菜大棚400余亩。新增甜茶育苗基地一个、五个蔬菜采摘园和三个水库养鱼产业,逐步打造了以程家坊村为中心的“一核多点”蔬菜种植产业格局。二是打造千亩观光线路。串联起一条由千亩苎麻、千亩西瓜、千亩甜瓜、千亩蔬菜、千亩水果5个千亩产业为龙头的四季瓜、果、蔬采摘观光旅游线路。三是投资1500余万元,在枣木山村计划修建农产品加工区,同时采取“主播带货”等形式,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进一步激发村集体经济收入。下一步,洞村乡将着力打造程家坊5A级乡村旅游点、农产品加工区、千亩小浆果种植园等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华村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何东霖(江西华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秋时节,坐落于奉新县赤岸镇的江西华村现代农业基地层层稻浪,一派丰收景象。江西华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陆续流转土地8000多亩,依靠科技力量,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水稻连年丰收。公司以品牌为效应,带动了一批当地种粮户发展壮大,仅今年就扩种水稻2万亩,粮食增产1万公斤,帮助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356人。公司走精细化、品质化的高端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健康、绿色、天然、放心、美味的精制优质大米,实现了培、植、储、产、销等一条龙服务, 荣获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称号。
靖安中源乡三坪村依托美丽生态造民宿产业样板。何竹林摄
来源:江西日报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