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不同地形的区域创造丰富的公共广场空间 ▼项目前设有广场,加强美术馆和周边地区的连接 设计试图延伸、叠合传统的建筑、广场与园林的概念,使建筑不再是用来界定广场的边界,而成为广场及园林空间的延伸。设计起始于对这块用地平坦地表的重塑,结合不同的使用内容进行倾斜、折叠、延展、剪切、凸现、凹陷、隆起、断裂、包裹等人工构成,以创造一种新的、有活力的城市地貌。

罗湖美术馆位于高密度的深圳市罗湖区 场地原先为露天停车场,周边环境嘈杂,临近火车站和娱乐区。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与城市规划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定位和经营策略,使得简单的停车场项目变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中心。它的功能包括室外公共艺术展示广场、室内艺术画廊、书店、 艺术酒吧 、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可容纳100 辆车的半地下车库。

▼项目整体鸟瞰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1)

设计策略是引入与用地周围的城市内容具有最大差异的设施和空间形态来激发新的城市生活状态,进而提升用地周边地区的生活品质。在这片充满商业味的城市闹区,艺术是看似最格格不入的都市话题。最大差异地进行文化拼接才是潜在的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策略。公共艺术广场的定位是力图在稠密的商业和居住街区中开辟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在单一的商业文化的包围之中植入公共艺术创作、展示、交流和教育的设施。于是公共艺术这一新的都市话题所提供的将不是一般的观赏性的休闲绿地,而是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一个公众触摸艺术的界面。

▼设计草图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2)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3)

▼项目前设有广场,加强美术馆和周边地区的连接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4)

设计试图延伸、叠合传统的建筑、广场与园林的概念,使建筑不再是用来界定广场的边界,而成为广场及园林空间的延伸。设计起始于对这块用地平坦地表的重塑,结合不同的使用内容进行倾斜、折叠、延展、剪切、凸现、凹陷、隆起、断裂、包裹等人工构成,以创造一种新的、有活力的城市地貌。

▼不同地形的区域创造丰富的公共广场空间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5)

▼入口大厅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6)

▼展厅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7)

▼天窗和开洞创造丰富的光影空间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8)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9)

▼可以移动的展墙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10)

▼室内外互动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11)

作为极端人工化的一种文化注入,公共艺术广场试图把艺术家的工作场所和作品重新置放到城市混杂的背景之中,去和当代城市对话。当代艺术需要城市的喧嚣,同时艺术活动又会默默地影响城市生活本身。

▼分解轴测图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12)

▼区位图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13)

▼总平面图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14)

▼剖面图

深圳美术馆新馆效果图(深圳罗湖美术馆)(15)

地点:深圳罗湖区

设计:2000-2003

建成:2006-2007

用地面积:8 698m2

建筑面积:5 593m2

建筑层数:2

建筑高度:10.85 m

项目组:孟岩,刘晓都 | 姜玲,郑颖,朱加林 | 邢果,丁钰,陈耀光,林栋,钟乔,汤斗斗,吴思蓓 | 刘子荣,魏燕 张晓奕,崔宝义,李昊

建设方:罗湖区工务局

施工图配合:蒋红薇,廖鄂先,任才龙,潘燕,陈汝俊,蒋丹翎,王忠礼

摄影师:杨超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