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甘肃玉门石油城(城市与油田为何分道扬镳)

甘肃玉门石油城(城市与油田为何分道扬镳)老城玉门有最早的国际幼儿园、剧院、工人俱乐部、铁人雕塑。它们曾是城市的地标,如今都失去功能,突然地立在那里。许多建筑被红砖封堵了门窗,“打包”起来,像无数的空盒子。当年鼎盛时期开设的KTV、练歌房,都已经上门落锁。院子后面大堆大堆的啤酒瓶,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消失。虽然人少,老城玉门依然保持着它运转的秩序与规律。老迈的环卫工人扫净了街道,还要再俯身捡起一片树叶。五十多年以前,这里因油设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石油产量枯竭,这座单一资源发展路线的城市因此失去生机。市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继搬离,9万居民弃城外迁,城中弃楼遍地,几成空城。如今,我们踏入这里。想要从旧楼堆里,从最后仅剩的1万多人的生活里,去了解一个城市的进程与人类命运的变迁。老城玉门的街道上行人很少,偶尔也有几辆车沿着大路中央划过留下一路的尘土,仿佛走入一座陌生的空城,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格的建筑却给你似曾相识感。某种荒诞感油然而生,仿佛倒退行

从嘉峪关出发,沿祁连山西行100多公里,在一片戈壁滩腹地,我们终于来到了新中国的油城玉门。在这里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1957年12月,新中国宣布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这里建成以来,玉门油田便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担负起了“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甘肃玉门石油城(城市与油田为何分道扬镳)(1)

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开发于1939年,已走过了80年的发展历程。先后投入开发的有老君庙、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单北、青西六个油田。解放前10年,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玉门生产的油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1959年,生产原油1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从六十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先后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曾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从玉门油田走出并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的就有22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铁人”王进喜就是从石油河畔奔赴大庆、享誉全国的。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盛赞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鼎盛时期,玉门人口达到13万。有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输出产品、人才、经验、技术,向全国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人。包括“百年中国十大人物”的王进喜。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说,玉门就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五十多年以前,这里因油设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石油产量枯竭,这座单一资源发展路线的城市因此失去生机。市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继搬离,9万居民弃城外迁,城中弃楼遍地,几成空城。

如今,我们踏入这里。想要从旧楼堆里,从最后仅剩的1万多人的生活里,去了解一个城市的进程与人类命运的变迁。

老城玉门的街道上行人很少,偶尔也有几辆车沿着大路中央划过留下一路的尘土,仿佛走入一座陌生的空城,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格的建筑却给你似曾相识感。某种荒诞感油然而生,仿佛倒退行走,一头扎进某个旧日时代。

甘肃玉门石油城(城市与油田为何分道扬镳)(2)

虽然人少,老城玉门依然保持着它运转的秩序与规律。老迈的环卫工人扫净了街道,还要再俯身捡起一片树叶。

老城玉门有最早的国际幼儿园、剧院、工人俱乐部、铁人雕塑。它们曾是城市的地标,如今都失去功能,突然地立在那里。许多建筑被红砖封堵了门窗,“打包”起来,像无数的空盒子。当年鼎盛时期开设的KTV、练歌房,都已经上门落锁。院子后面大堆大堆的啤酒瓶,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消失。

在玉门影剧院旁,70的岁的王阿姨开着一家小卖部,“一天的客人不超过10个”。她是油田的工人。“岁数大了,搬不动了”。

在闲聊中,许多居民议论起当年盛景,不胜唏嘘,关于那个时代的辉煌,从他们不再年轻的脸上一闪而出。可对美好回忆的回味,又迅速转为失落。他们也问,离开了又能去哪儿呢,言语中是无尽的迷茫和精神失重。

“我们玉门市原本就在玉门镇,1958年是为支持、服务油田发展才上的山”,在曾经的玉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顺业看来,“上山”是上级作出的决定,后来玉门遇到困难,“风雨同舟五十年,现在我们成了弃儿”。

曾任玉门市委书记张静昌也认为:“如果不是计划经济,不是服务石油,玉门早把城市建好了。”2003年3月,玉门市曾有专题报告给中国石油,希望支持8000万元。张静昌也专门找过中国石油的领导寻求帮助,但没有结果。

有老人家直言不讳:“全国先有油田后有城的7个城市,服务石油最好的要数玉门市,但目前却是最破烂的。

甘肃玉门石油城(城市与油田为何分道扬镳)(3)

于是城市整体迁离。一部分老玉门人去了几十公里外的新玉门,新建的城市,又一座小城。一部分人去了几十公里外的酒泉。

或者从哪儿来回哪里去,又或者去了又一座陌生的城市。离开和工作、生存有关,人总离不开要吃一口饭。

这里的人,为时代的前进做出巨大的贡献,却无法改变某种程度上被遗忘的命运。他们将青春奉献,可年华老去、资源枯竭后,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网络上有人调侃,这里的房价100元一平米。可真正走来这里,实地看过,你会笑不起来。那些被打破窗户的老楼,风起时发出呼啸,历经劫难,千疮百孔。

青海、甘肃,西北广袤的戈壁里,藏着许多如玉门老城、“原子镇”这样的地方。它们或是石油故城,或因为军工、研究,曾经盛极一时,也在失去功能后被迅速遗忘。人们到来,繁荣它,也废弃它,令它成为后人凭吊过往、凭眺人生的地方。

离开的时候,我看到许多荒草与新坟。那些逝去的人,他们是这个农耕民族里的游牧者,跟随矿藏、资源,一个时代的意志所向。他们在黄金时代里向阳生长,也在灰铁时代里自生自灭。我看见这些,觉得像你像他,像野草野花,绝望,也渴望,也哭也笑平凡。

电影《山河故人》里,当计划经济的时代过去,大家各自走上逃离的道路。大多人成为时间的坐标,等待被遗忘与彻底朽坏。少数人逃出生天,成为地理与时间上的裂隙。

玉门市原本就在玉门镇,1958年是为支持、服务油田发展才上的山。一度市局一家,合并为地级市,1961年市局分家,改为县级玉门市。风雨同舟50年,现在却成了弃儿。玉门市人大一名老干部认为:上山是上级作出的决定,现在玉门遇到了困难,中国石油给国家上缴的利润应该拿出一点来给玉门作为补偿。

原玉门市委书记张静昌也认为:“如果不是计划经济,不是服务石油,玉门早把城市建好了。”所以他也同意“中国石油给玉门油田的13亿元建设资金中,拿出部分支持玉门搬迁合情合理”的说法。为此,张静昌找过中国石油的领导,但没有结果。2003年3月,玉门市曾有专题报告给中国石油,希望支持8000万元。

甘肃玉门石油城(城市与油田为何分道扬镳)(4)

有老同志直言不讳:“玉门的搬迁,中国石油不能不管。全国先有油田后有城的7个城市,服务石油最好的要数玉门市,但目前最破的也是玉门市。”

玉门市一名老干部得知城市下迁的消息,感慨万千。即兴编了一首顺口溜:管理局下山了,政府下迁了,有钱的人买房向东了,没钱的死守空城了,房拆了,树死了,社区建设更难了。”玉门市地方领导虽承认玉门市的今天,是计划经济之手留下的伤痛,但仍坚持认为“石油企业对这个城市不负责任”。

在玉门市打给上级的迁址报告中,其所陈述的迁址理由主要有四:一是市政府服务石油企业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整体搬迁,城市人口大幅减少;三是县市区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四是县市区远离农村及交通主干线,交通不便,物流不畅,行政管理成本费用较大。

玉门油田对此的看法与玉门市的相左。“玉门市的迁址理由中,最站不住脚的是‘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整体搬迁’这一条。他们搬迁在前,玉门油田的动议在后。不管理由能不能站得住脚,我们和玉门市各归其主,它的搬迁和玉门油田扯不到一起。”曾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的刘世洲曾向媒体证实,2001年左右,他们打给中国石油的报告中有一条理由就是“玉门市已下山”。

刘世洲说,其实无论是玉门市,还是玉门油田,两家的搬迁都与油田的开采量息息相关。

“玉门油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150万吨,1995年我接手时跌到了40万吨左右。玉门市是看到油田走到了尽头,才有了‘下山守农业’的想法。为此他们讨论过‘离开石油能不能活’。可就在玉门市作出迁城决定的第二年,即2000年,玉门油田在青西又发现了油田,一天100吨的产量。”

“如果青西没有发现油田,玉门市政府也不会找玉门油田。他们是羡慕玉门油田一下子弄到了13个亿。”尽管如此,刘世洲仍认为,玉门市下山的决策是正确的,有利于它的发展。

原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高玉江则认为:“在下山的问题上,没有必要分谁先谁后,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就好。至于城市搬迁的费用,玉门市应该找上一级政府,油田作为企业,已经完成了它应尽的义务———上税”。

当资源被开掘殆尽,环境的创伤难以修复,抛弃与逃离是不是就成了最后的选择?依石油河而建的玉门老城,背负着水污染留下的"伤疤",正无奈地承受着它最终的命运。

这条发源于祁连山的内流河,绵延104公里,中游河段从玉门老城西边流过。伴随了大规模石油开采数十年,它早已不堪重负。

1939年,此地有了第一口油井。如今,石油河畔开辟了风景区。"玉门油田老一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百年油田"六个红色大字矗立于风景区。但辉煌已成过去。石油资源濒临枯竭,储油区域只剩不到2公里长。

在油井区所在的峡谷中,石油河由南向北流去。两岸山峰壁立,上面还有当年石油工人临时居住的宿舍"地窝子"。

石油河水流在狭窄的人造渠道里涌动。污染随处可见。岸上一个油池,里面的水正向河流中排去,没有任何处理工序。河西边半山腰上,几个冰柱掺杂着油渍等杂质,呈现出淡黄色。

岸边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废弃的巨大储油罐。周围可见工人废弃的红色安全帽,生锈的大铁皮箱子,以及干枯的沙蒿。河道边堆积大量黑色的钻井废渣。距南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公里处,一个抽油机正在开动。

甘肃玉门石油城(城市与油田为何分道扬镳)(5)

上世纪40年代,狼群逡巡于石油河谷。它们的嗥叫使当地居民夜不出户。当时油矿上不少人被狼咬伤过。到上世纪70年代时,老城的出租司机包三正年幼,家在较偏僻的建筑公司附近。包三回忆,那时山上经常有狼出现。后来,由于人类的捕杀,加上生态恶化,狼群渐渐从石油河边消失。

2009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2009年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项目,石油河河道治理工程被列入全国首批试点项目。

治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根据甘肃省水利厅发布的简报,2013年1月至3月,玉门市饮用水源地豆腐台(位于石油河中游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附近)地表水质为三类。玉门桥段的石油河水质为劣五类,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其中氨氮超标3.8倍。

根据石油河边的标牌,一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正在展开,将解决原油污染土地、破坏地下含水层等问题,措施包括将废弃渣堆铺平压实,种上红柳、沙棘、柠条等固土植被等。

上世纪,石油河流域降水颇丰。1947年,一场深达两米多的大雪,致使油矿室外工作停顿,输油管线冻结。次年6月,暴风雪把当地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屋檐上挂满的冰柱数日不消。

如今的石油河则饱受缺水困扰。今年3月27日至4月23日,石油河断流时数累计达367小时。除了污染,石油河还用水透支。石油河的水资源利用率在72%以上,远超过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临界数值50%。

除了石油河的重污染,石油开采的另一后果是玉门老城的城市集聚功能严重衰退。

2003年5月,玉门市政府驻地由老城迁至77公里外的新市区。2009年,玉门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名单。

老玉门人都将城市迁徙称为"十年前的老伤疤"。高峰时,玉门老城有常住人口13万人,如今不足2万。

"弘扬铁人精神,打造双百油田"的大标语,如今仍立在王进喜雕塑的侧前方马路边。但老城的辉煌却只存在于历史中一去不复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