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去哪里旅游旺财(五一集中出游看后脑勺)
五一去哪里旅游旺财(五一集中出游看后脑勺)王羲之写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暮春之初,暮春也是三月之美景。如今五一是抓住美景的尾巴,再不出游,那就夏天到了,不太合适了,这又是一种天然的紧迫感。春天是万物萌生之时,三月还是古代规定谈恋爱的季节,这是《周礼》中规定。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中,出游是必然的选择,可以说是出于本能的选择。现在的五一正处于农历的三月末,这是一个好日子,东汉名臣崔骃描写过这个胜景:迎夏之首,末春之垂,桃之夭夭,杨柳依依不出处那就对不起这春光四溢的季节了。
五一假期快要结束,只不过这个假期其实只有一天,通过拼休才弄出四天假期。好不容易盼到的四天长假,早早准备要去心仪的景点,但就从第一天开始很多人都在抱怨高速堵车,在路上游了一天,第二天好不容易到了景区,很多小伙伴在抱怨除了看到后脑勺,其他啥也看不到。第三天有些小伙伴表示崩溃了,大喊世界这么大我好想回家。
今天是第四天,估计好多小伙伴还要在高速路上游一天。没出去的小伙伴除了睡觉就是手机,还顺便看看那些出去看世界大声喊回家的朋友圈。当然一些小伙伴可能还在玩命加班,或许这是最苦的小伙伴了。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五一的天气是最适合出游的,这不光现代人这样认为,古代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的五一正处于农历的三月末,这是一个好日子,东汉名臣崔骃描写过这个胜景:
迎夏之首,末春之垂,桃之夭夭,杨柳依依
不出处那就对不起这春光四溢的季节了。
春天是万物萌生之时,三月还是古代规定谈恋爱的季节,这是《周礼》中规定。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中,出游是必然的选择,可以说是出于本能的选择。
王羲之写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暮春之初,暮春也是三月之美景。如今五一是抓住美景的尾巴,再不出游,那就夏天到了,不太合适了,这又是一种天然的紧迫感。
好时光,谁愿意错过呢?当然不愿意,我要出去放松,我要出去享受阳光,海滩,还有。。。。。
未出行之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应该出去走走了,再不出去走走,人都要发霉了。不然朋友圈该发些什么呢?这显好弱啊,我朋友圈的图片该由什么来填充呢?我不能示弱,这是无形的竞争压力。不出去游玩就是一种很落后的生活方式。
旅游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为一种小资的必备生活方式,你不出游,你就不是小资,你的生活质量就是很低的,如果一年不出游,那生活质量自我感觉下降很多倍,但谁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呢?。你看看人家徐霞客在明朝时就整天不工作,到处游玩,以此为生,多爽啊,这是出游的榜样。这又有些羡慕的成分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多潇洒。
我平时工作太辛苦了,假期我就应该出去放松放松,这一种理念也已经很深入人心了,这是为了放松心情而出去的。
出发前是很美好的,因为大家都抱着这些美好的想法出行,所以只见后脑勺不见风景,还有报道说某些景区已经是每一分钟只能挪动一步,西湖长城除了人还是人。本来出去是为了生活质量,为了放松,为了朋友圈,结果除了累还是累,除了人还是人,所以才有人高喊我要回家,更有呆在家中庆幸没出去的人。
这种困境,古代的二位圣贤早就告诫过我们。
老子在《道德经》中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圣人不出门也能参悟天下大道,你出去之后老是沉迷在美景之中,让心变得浮躁,反而离大道远了,所以老子觉得你就为了出去看美景,为了享受出去旅游那是不对的,与道背驰。
后来孔子又进行了补充,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旅游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不是你想出游就出游,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而且要做到游必有方。难得才珍贵。
你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两位圣人说的话的意思。
小伙伴,你出去旅游的初衷是什么?你是不是在出去旅游的步骤中丢了什么最关键的东东?
孔圣人说游必有方,你是方了还是有方呢?老子说弥远知弥少,你游又是为了什么呢?
朋友圈?放松?生活品质?还是其他的,这些真是你追求的吗?还是只是一种洗脑式的从众呢?
你是不是已经忘记你自己的存在了?
旅游其实也是一种历练,不是如看电影一样的随意放松获得。
很多人的出游游本身就是一种对工作和生活焦虑的释放,结果换回来的另一种焦虑而已,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一种是被动获得,而集中去旅游却是一种主动获得。
焦虑不是通过这种形式得到释放和缓减,焦虑的消除在于知止在于心。当知足时知止,当知不足时知止。
或许有些人看到此文之时正疲惫地开车往回奔,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明天要上班了。
累啊!身累,心也累!
或许你真被知常容说中,那你真该好好读一读老子,孔子说的这二句话,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