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村庄(读一读乡村看一看城市)
走进乡村看村庄(读一读乡村看一看城市)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婚姻“门当户对”的讨论历久不衰,城市出身的孔雀女(男)和乡村出身的凤凰男(女)的结合以及观念差别的问题常常引发热议。然而,关于城市,关于乡村,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现在,我们不妨从熟悉的生活中抽身进入到迥异的图景里,读一读相关的书籍,或许,会增加一些了解和理性。新年书单之“城乡”篇《留住美丽乡村》《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落脚城市》
《城市》
《一个人的村庄》
《留住美丽乡村》
《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
《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新年书单之“城乡”篇
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婚姻“门当户对”的讨论历久不衰,城市出身的孔雀女(男)和乡村出身的凤凰男(女)的结合以及观念差别的问题常常引发热议。然而,关于城市,关于乡村,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现在,我们不妨从熟悉的生活中抽身进入到迥异的图景里,读一读相关的书籍,或许,会增加一些了解和理性。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孙珺
城市:文明的载体
不仅仅只有繁华
香港学者薛凤旋说:“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因为它是行政、教化、非农经济活动等的支点,也是为农村和农业服务的中介地。历史上城巿的演变因而自然地体现了文明的演变。”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靠的,在越来越多人涌进城市的当下,你可曾问过自己:我了解城市吗?所以,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城市的由来和变化。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从城市发展看儒家文化
薛凤旋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从石器时代到当代中国,追寻重现中国城市文明的演变轨迹。薛凤旋教授参考了大量中国的文献材料,以及西方相关的资料和发展经验,将视点时而交错于历朝的重大事件、经济状况、科技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军事和政治体制的变迁等作为营造城市和城市化的动力的细节之间,时而聚焦在中国的独特城市观与城市演化的特点上,其中不乏迥异于西方观点的精辟论述以及从城市看历史和文明演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落脚城市》:
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美] 道格·桑德斯 著 陈信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桑德斯看来,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他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他发现,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他认为,这个时代的历史,其实有一大部分是由漂泊的无根之人造就而成的。他甚至预言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城市》:
探究城市存在的原因和产生的问题
[英]约翰·里德 著 赫笑丛 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是研究城市发展的一部经典著作,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科普读物。本书最大特点在于用历史视觉来描述城市。作者约翰·里德是一位作家、摄影家,对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产生的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该书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城防到下水道,从工厂到市场,从疾病到卫生健康等方方面面。通过对最初的城市毁灭到现在的城市状况的系列研究,里德探索了城市如何联合、发展、兴盛,如何衰落和消亡,如何能够自我重建。
乡村:永恒的田园
与现实的失落
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大国,中国乡村几千年来的存在、发展、失落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和探究。本报记者在采访名嘴白岩松时,他就谈到《一个人的村庄》是他给研究生开的必读书之一,而他自己也时常带着这本书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其实,乡村之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的村庄》:
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
刘亮程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无时不在创作。他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以此来写他自己的村庄。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望着精神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地和谐着。
《留住美丽乡村》: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功能互补而不是同质化
朱启臻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针对中国乡村前途问题的讨论,明确指出乡村不会消失,因为乡村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理解乡村的文化载体功能,就会在建设乡村过程中破坏乡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城乡差异中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功能的互补,而不是城乡同质化。
《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
城市化进程下的中国乡村
江子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江子凭借描绘江西赣江边一个叫下陇洲的村庄的地理经纬、历史记忆、身体疼痛和现实境遇,表达了他对五千年乡土中国的眺望和思考。当乡村被逼到坍塌边缘,中国精神昔日赖以维系的乡土已瓦解时,我们的家园是否有重建的可能?本书是一部保存了中国南方乡村民间文化记忆的散文读本,也是一部讲述城市化进程下的中国乡村现实命运的纪事文集。
从乡村到城市:
迁徙的众生
流动的历史
《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自尊让他们留在城市
[美]张彤禾 著 张坤 吴怡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彤禾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专注于探察社会经济转型如何改变制度和个人的故事。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但绝大多数外国媒体写中国农民工的书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