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湘西的旅游攻略(旅行我们发现了一个平和温柔)
去湘西的旅游攻略(旅行我们发现了一个平和温柔)一个蒿叶粑粑,结结实实把我们领入吉首乾州古城,眼前的胡家塘在雨中一身静气,雨珠子顺着满塘荷叶流走,已是秋天,这里的荷花还开着。“说得好像你是本地人一样。”外面的人坐在大片桐叶里拣选合适的叶子,屋里男人把蒿菜和到面里,提供面团子,其他人各自分工,包馅、捏团子,最后包在桐叶里,拿红线系好。门口一排甑中的粑粑要煮好了,热气顺着锅出来,混在雨里,空气中就都是桐叶、蒿叶、糯米的香气了。“肉好多哦,皮子好有嚼劲哦”,眼看着旁人半个都下肚了,越急越解不开红线。一人一个腊肉盐菜馅粑粑,站在对面的屋檐下边吃边躲雨。“我每次都会先来这儿吃一个粑粑。”
在吉首,
我们发现了一个平和温柔、
日常真实的湘西
突如其来的漫天柱雨,跟着我们从吉首到乾州古城。腹中饥饿和暴雨对抗,冒雨出门寻食,直接往古城胡家塘走。那儿有家老店,一家人就在自己老屋的正厅里做蒿菜粑粑。
外面的人坐在大片桐叶里拣选合适的叶子,屋里男人把蒿菜和到面里,提供面团子,其他人各自分工,包馅、捏团子,最后包在桐叶里,拿红线系好。门口一排甑中的粑粑要煮好了,热气顺着锅出来,混在雨里,空气中就都是桐叶、蒿叶、糯米的香气了。
“肉好多哦,皮子好有嚼劲哦”,眼看着旁人半个都下肚了,越急越解不开红线。一人一个腊肉盐菜馅粑粑,站在对面的屋檐下边吃边躲雨。
“我每次都会先来这儿吃一个粑粑。”
“说得好像你是本地人一样。”
一个蒿叶粑粑,结结实实把我们领入吉首乾州古城,眼前的胡家塘在雨中一身静气,雨珠子顺着满塘荷叶流走,已是秋天,这里的荷花还开着。
(一个蒿叶粑粑,进入湘西)
古城里的三种气质
胡家塘边环绕着古院旧屋,青瓦土墙的朴旧,有满院花草的鲜活,这是古城的风水宝地。天气好的下午,老院的老人就在门口椅子上躺着,正对着荷花塘,一眯眼就是一下午。
一座千年古城的文气、静气和艺术气是慢慢养出来的。
养文气要有好底子,古城是梳子形,城墙沿万溶江边而建,城外是一条绵延数里的河街,河街内侧是城墙。清代文庙、古城墙遗址,翦伯赞、张天翼等多处古今名人故居和国立学堂,拐进巷子就是一处旧址,只有慢慢穿巷子,才能闻到书卷气。
养静气也不容易,人多热闹的地方,不容易有静气。你去过凤凰古城就会懂,热闹、商业、长得一样的店铺和人挤人的闹腾,除了评价他是个成功的景区,实在是难有乐趣可言。相较于被旅游宠爱的凤凰古城,乾州古城的“失落”倒是成全了它。
没有被大资本大商业盯上,所以人们在古城里生活,而不是做生意。外面的现代生活也被旧城墙隔开了,很多人得以延续着老辈人生活方式。新旧交织,参差多元的时代感,比单一主题更丰富。每天清晨和黄昏,男人女人们会背着竹篓、拿着洗衣木到万溶江洗衣服。
住在古镇里的那几天,看江边洗衣服的人,看风雨桥上玩骨牌、聊天和休息的人成了我们最快乐的事情。那种参与感是:你亲历了他们真实生活的样子。
如果要去骑江上自行车啊,一定要选择黄昏的时候啊。吃了晚饭,古城的人就会到江边来钓鱼,江边的灯都亮起来了,有晚风,慢慢蹬,往江心走,看新新旧旧的吊脚楼和亮着灯的人家,看在桥下洗澡的人,看在江边玩耍的小孩和狗,自动桨在水里不停转动,水波就带着我们往更深入更日常的乾州古城里走了。黄永玉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里写下的“吊脚楼底下正游弋三只鸬鹚船,罔成的松明火把,火光荡漾在水面,摇着一道道光闪”,几十年后,仍有旧时模样。
有了黄永玉,乾州古城有了现代艺术气。万榕江上,“湘西文匪”黄永玉让建筑师张永和给他的故乡造了个“桥”美术馆。两个桥摞在一起,一层是旧时人通行的风雨桥,二三层是美术馆。
把美术馆盖在桥上,直接弄到居民生活的门口,老房子里的新建筑,这是艺术家干的事儿。听说城里的人吃过饭出来溜达,总会问,这桥是干什么的,什么时候开。
等到这座美术馆面市,有很多有趣的展览,人们就会专程为了艺术和展览来到乾州古城,这座美术馆也会成为古城、吉首、湘西甚至是整个中国的一个艺术胜地。
(乾州古城的日常与晨昏)
漫步吉首市
吉首是湘西州的首府,平平坦坦的一个小城,交通便利,是去湘西许多地方的起点。倘若你哪儿都不想去,那就在市区里转转吧,你可以给自己规划一条食物之路。米粉、酸萝卜和烧烤。
湖南人的一天是从早上嗦一碗粉开始的,我们也学着当地人的样子,每天早上吃粉,有时候中午也吃粉。《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粉的形状对湖南人来说是关乎尊严的问题。”
满大街都是大大小小的粉馆,大家都有自己效忠的粉店,反正自己认定的那家就是最好吃。湖南米粉是湖南人乡愁唯一的解药,难怪湖南朋友常常念:“我可以一天三顿都吃粉,连吃一个星期都没问题。”
我们在乾州古城牌坊边上找了一家老铺子,然后那里就成了我们效忠的店。早上昏睡着走进粉馆,二两宽粉,看老板从盖着湿纱布的塑料筐里抓出一把米粉,抖落一下,刚好二两,放在骨头或是鸡汤头里烫十多秒就捞起,上码子。
有人说,一碗湖南米粉头上,码着整个湘菜王国。然后是免费添加的小菜佐料,油渣、酸豆角、酸萝卜、剁椒、酸菜、腊八豆、炸花生米……一碗粉下去,就给这一天的生活充满电了。
接下来是酸萝卜,我们没有见过,站在一堆泡菜前,“怎么吃啊,不用就着米饭吗?”“这是我们当地的零食,就这么拌着吃。”于是我们怯生生夹了不同品种的蔬菜。用油泼辣椒拌好后的酸萝卜酸甜辛辣,听说酸水是秘诀。苹果也可以泡,泡过的苹果微酸微刺,刚好掩盖了苹果的甜,还多了一种内敛的幽香。
在德夯苗寨吃了顿地道湘菜,在吉首的街边吃了顿烧烤,好像就能理解为什么见过的每一个湖南人提起自己的家乡菜,都像秀恩爱一样理智气壮,因为他们的胃真的有被富养过。
吃饱喝足就往吉首大学走,去看黄永玉艺术博物馆,也是建筑师张永和设计的。黄永玉第一次要给家乡盖房子,就是给吉首大学,把他的艺术和文物收藏捐给了吉首大学。
艺术博物馆在吉首大学风雨湖畔,有黄永玉在学校现场作的巨画,馆里还有他收藏的中山国陶塑群,唐代石椁宋代人翁仲等珍贵文物。看过这个博物馆,黄永玉的人生轨迹和艺术世界就基本清晰了,你也更能理解,这个1924年出生的美术、文学杂家,一代”鬼才”和故土湘西彼此养护、彼此成就的情谊。
来之前,你可以去读读这个九十多岁老头的书,《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比我老的老头》,看看他的画,然后走进湘西,你就能懂,黄永玉生在湘西,是他的幸运,湘西有黄永玉,也是湘西的幸运。
(在吉首大学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
到湘西的自然中去
“崎岖的山区”几乎就是对湘西大部分地貌的描述,这使得湘西的陆路交通发展很慢,整个湘西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还不通汽车,许多公路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但仍有些险要不通之处近年才得以克服。
距离吉首只有20公里有一座矮寨大桥,这座罕见的特大悬索桥建成于2010年,它在空中飞跨过1000多米的德夯大峡谷,连接了吉首与茶峒,也直接连通了长沙到重庆的高速公路。
从乾州出发,往德夯苗寨走的路上,会经过矮寨大桥。你可以沿着矮寨魔鬼栈道,经过武陵山脉险峻的地段,然后到矮寨大桥。大桥是值得看的,桥梁下层设观光通道,两侧有观景平台,从这个视角,你能深入走进大桥的心脏地区,这绝对是你在别处难见到的观桥视角,你会看到这座桥究竟硬核在哪里。
顺路出来就是德夯大峡谷,这里是湘西地质公园,注意观察德夯台地和峡谷中的岩石,都是4.9亿年前寒武纪热带海洋中形成。比较著名的天文台是上亿年地壳断层、流水下切、岩石风化形成的,三面临空,一面与山体相连,美且险,所以成为湘西苗家人祭拜祈福的圣地。
如果说在吉首市里是清新温柔之行,矮寨大桥和德夯大峡谷就是知识之行,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峡谷哪儿没有啊,这里最值得被提及的是这种地质和岩石,以及在这复杂峡谷中修建的大桥。这样你行走过了解过之后,就不会只感叹“哇,好壮观啊”,然后完全不懂背后的知识和信息。
了解一个地方真正的内核和它的价值,再谈那些所谓“旅行的意义”也不迟。
(矮寨大桥和德夯苗寨)
如果你只是想来湘西找神秘的,恐怕你会很失望。
每周一三五的晚上,在乾州古城的巫傩堂,能看到湘西秘术、巫傩绝技和祭祀仪式,也有土家族的茅古斯,苗族的绺巾舞。当然,这只是表演而已,并没有流传在我们看到的湘西人的生活中。
与世隔绝的山水孕育了我们的想象,但对“神秘”二字的追踪更源于我们日益封闭的内心。已经很多年了,人们依然习惯简单粗暴地给湘西扣一个“神秘”的标签,背后是不去思考和发现其丰富性多面性的思维智识上的懒惰。我们对一种民族文化的想象禁锢在一种程式化之中,而且这种程式化千瘪而丑陋,完全倒映了我们自身的偏狭盲从与猎奇。
这次我们讲述一个湘西城市的横切面,因为地理和历史原因,它在文化上保留了独特节奏,传统的力量坚韧持久,物质与文化遗存更加多样,让这里更丰富和辽阔。
在吉首,我们发现了一个平和、温柔、日常和真实的湘西。
(乾州古城巫傩堂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