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清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千家万户的事云南腾冲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云南腾冲清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千家万户的事云南腾冲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甩掉“贫困帽” 一年更比一年好打起鼓,敲起锣,阿佤人民唱新歌。如今,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幸福佤寨徐徐展开。来到村民李发顺家,一一察看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猪舍等,了解居住环境。随后,在院子里同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并聊起家常,详细询问李发顺一家脱贫情况。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两年多来,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牢记殷殷嘱托,拓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让这个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郁郁葱葱的夏日,出腾冲市区,沿山势而上,沿途姹紫嫣红,绿树成荫,不时有三两成群的游客沿旅游步道缓行。穿过层层绿荫,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就到了。
走进村民李发顺家的小院,梁上双燕叽叽喳喳,庭院里的几盆花开得正艳。李发顺指着廊下摆放的四方桌:“这张方桌就是两年前来我家时用的。”
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寨门。人民网 刘怡摄
2020年1月19日,走进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
来到村民李发顺家,一一察看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猪舍等,了解居住环境。随后,在院子里同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并聊起家常,详细询问李发顺一家脱贫情况。
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两年多来,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牢记殷殷嘱托,拓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让这个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打起鼓,敲起锣,阿佤人民唱新歌。如今,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幸福佤寨徐徐展开。
甩掉“贫困帽” 一年更比一年好
拉过火盆,放好铁丝网,李发顺夹起准备好的大米粑粑放在火上烤,印着“福”字的粑粑冒着热气,米香扑鼻。
2010年,一场车祸让李发顺几乎成为“植物人”,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妻子杨彩芹到城里打工补贴家用,抽时间还得照顾丈夫。怎奈劳动力缺乏,2014年,李发顺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能一直穷下去。”在妻子帮助下,李发顺坚持3年,终于甩掉拐杖。而后,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政府帮扶下,夫妻俩一起奋斗:妻子四处打工,当服务员、进工厂;李发顺买了辆电动车走村串户卖水果、收废品……2017年,李发顺家甩掉“贫困帽”。
正在烘烤大米粑粑的李发顺。人民网 刘怡摄
李发顺在奋斗的同时,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也在发生巨变。
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水路”变成宽阔干净的石板路,“杈杈茅屋”被黄墙黑瓦的农家屋舍代替,曾经“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的状况不见了。
基础设施提升的同时,传统耕种模式也在改变。村里优化种植结构,种上茶叶、核桃、万寿菊等经济作物,带领村民增收致富。2017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此后,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寨又探索新发展模式:村里土地零散,村民们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决定利用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结合佤族民族风情发展乡村旅游。
佤族文化民俗馆、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农耕文化观景台……一个独具特色的佤寨慢慢呈现出来后,游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来,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11448元增长到2021年的18860元。
党建聚合力 一道坎一道坎过
“离最近时只有2米,当时激动得哭了。”话音未落,几辆满载着游客的旅游观光车驶来,虞明香快步向前,迅速招呼起来。
两年前,因为“工资差不多,离家近又方便照顾小孩”,虞明香进入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成为一名旅游引导员,一方面向游客讲述来村里时的情景,一方面带游客领略佤寨风情。
相比上一份在城里的销售员工作,做旅游引导员,她不用每天骑着摩托车花个把小时往返城里和寨子,两分钟就能从家走到上班地。
“在村子发展上,棘手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怎样聚人心强发展?”清水乡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认为,只有强有力的党支部引领,村子才能更好发展。
2020年1月23日,司莫拉党支部成立,拥有13名党员,党支部书记由赵家清兼任。
2020年6月,在党支部引领下,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建了起来,统筹村里乡村旅游发展。“合作社实行股份制,每户村民交纳10元即为社员,每户出资入股后,年终就能享受分红。”赵家清说。
当年,全村73户人家全都加入了合作社,不到一年,合作社便实现了分红。赵家清说,资金分配按“四议两公开”制度制定,由村党支部提议,“党支部 村民小组 合作社”三方商议,群众会决议,再由乡、村一级审议后执行。2021年,从100元到1000多元不等,寨子里所有人家再次领到分红。
“家里以5000元和部分茶地入股,去年领了1900多元。”刚招呼完一拨游客的虞明香说。
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村民们。人民网 刘怡摄
两年多来,寨子还制定了文明公约,落实了“三院三长”责任制,探索出了“党员带领下的200米服务圈”服务模式。
如今,村党支部成为整个佤寨发展的“红色引擎”,正把村民们凝聚在一起过幸福日子。
拓宽振兴路 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
来到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穿过绿树掩映的寨门,沿着石板路缓步前行,一路黄墙黛瓦、牛头图腾,原始又古朴。
石板路的尽头是农特产一条街,街头是赵仁芹的两个摊位。“这是咳地佬,生津止咳;这是自己做的胭脂果脯,这是辣木籽……”背着孩子的赵仁芹穿梭于两个摊位之间,十分利落,给游客介绍自家的农特产品时,她面带微笑,头上的红色蝴蝶结不停摆动。
两年前,寨子建起这条农特产一条街,刚从苏州打工回来的赵仁芹果断租下了两个摊位,一个卖自制果脯,一个卖凉粉等小吃。
“两个摊位年租金6000元,划不划算呀?”
“一天最多的时候能卖1000多元呐。”放下果脯,赵仁芹笑着说。
赵仁芹(左)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着自家的特色农产品。人民网 刘怡摄
疫情期间,省外游客没那么多,赵家清和大伙琢磨,想要吸引更多游客,就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得有特色,得提升改造,得“外面要土,里面有新”。
怎么“土”?新建建筑不能超两层,外墙统一规划,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在农特产一条街主推本地农特产品,防止过度商业化,把乡愁留下。如何“新”?种植彩色稻田画,建设5.3公里的旅游步道,安装智慧消防水炮、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春看油菜花、夏采瓜果蔬、秋观稻田画、冬赏云雾雪,慢慢地,融自然景观、民族特色、秘境探险、农业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建了起来。
随着知名度提高,来村里“打卡”的游人越来越多。相邻村寨在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辐射下,开始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业态。隔壁的冯家营村开起了司莫拉幸福烤吧,未来这里将承担与旅游业配套的餐饮服务;相连的小陈家寨也将发展住宿服务业。
开发司莫拉矿泉水,把开袋即食的大米粑粑加工成航空食品……乡村振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要干的还有很多。此时,500多年的古榕树旁,振兴学堂的木质构架已初具雏形,以后,这里将成为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研学及红色教育基地。
这两年不光村子走得顺,李发顺心里也很满足:女儿读了研究生,儿子也参了军;视察时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开个农家乐,2020年,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开了起来,最多时一天能卖300多个大米粑粑。
李发顺对二楼进行了装修,又在自家“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房屋旁加盖了一间阁厅,以扩大经营。他期待着更多游客来到自己的农家乐,尝一尝香软甜糯的大米粑粑。
刚接待完一拨游客的虞明香脚步轻快,她有着自己的打算:攒够本钱,瞄准时机,在村里开一家自己的店铺。
这时,阳光穿透云霞,村中间的密林里蝉鸣声响振天,潺潺流水旁,绿树掩映间,朵朵白色小花悄然绽放,幸福的佤族村里,幸福树花开正好。(程浩、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