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十大景点介绍(旅游灵寿当代灵寿八景)
灵寿十大景点介绍(旅游灵寿当代灵寿八景)花溪谷景区,基础设施完备,经营理念高端,服务质量上乘,休闲、康养、观光、餐饮、居住、商业、医疗、娱乐、购物一应俱全,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幽居的绝佳首选;建有亚洲最大的玻璃漂流,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山地公园,铸就了“漫山漫水慢生活”的旅游大品牌,成为了河北省一道靓丽的旅游新名片,惊艳了灵寿的旅游发展,是灵寿县最现代化的山水景观名胜区。第二景:漫山花溪谷。花溪谷,位于五岳寨南麓,最高海拔1946.5米,是集山峰奇观、原始森林、飞瀑流泉、高山草甸、山地花园、人文村落等景观于一体的康养休闲度假区。花溪谷河水质清澈见底、四季常流不断,千米一瀑、百米一潭,繁花点点、常开不断,徜徉花海、沉醉山水、流连忘返;海拔从800米到1900多米不等,植被覆盖率95%以上,空气清新湿润,飘满百种花香,富含负氧离子,生态康乐怡人。灵寿,北枕驼梁,南饮滹沱,两山夹一川,横山岭隔断,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河湖、湿地遍
当代“灵寿八景”系列续谈
◎马东明
灵寿是山区县、老区县、千年古县、文化大县、全域旅游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棋布着多彩的秀美山川,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响亮的旅游品牌,正大踏步走在“建设滨河生态新城、现代美丽灵寿”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处处洋溢着砥砺奋进的时代气息,塑造了更多的灵寿八景,展现着时代的无限魅力。
一、灵寿山水八景
灵寿,北枕驼梁,南饮滹沱,两山夹一川,横山岭隔断,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河湖、湿地遍布其间,海拔落差2000余米;奇峰竞秀,河川纵横,勾勒出了灵寿大地的最基本架构;山水兼具的自然禀赋成为了灵寿最显著的地理特征;绿色,也成为了灵寿最基本的底色,塑造出了多彩靓丽的山水八景。
第一景:雄奇五岳寨。五岳寨,位于灵寿县西北部深山区,因五峰并立兼具五岳特点而得名;主峰海拔1946.5米,植被覆盖率98%以上,五岳寨河从主峰北麓喷涌而出,自峡谷之中跌宕而下,孕育出了山高林密、繁花似锦、气候湿润、空气清新的灵寿县最佳的生态康养小气候。
五岳寨景区,山泉水资源遍布沟谷,动植物种类极其多样,拥有太行山区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华北落差最大的天然瀑布燕赵第一瀑、灵寿最雄奇的高山峡谷通岳奇峡、灵寿最密集的天然瀑布景观连天飞瀑,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河北省地质公园,是集旅游观光、健身疗养、避暑度假、探奇访古、登山涉险、寻幽猎静、科学考察等于一体的高品位、多功能、山水皆佳的自然风景区,站在了灵寿绿色发展的最高端,是灵寿县最雄奇的山水景观名胜区。
第二景:漫山花溪谷。花溪谷,位于五岳寨南麓,最高海拔1946.5米,是集山峰奇观、原始森林、飞瀑流泉、高山草甸、山地花园、人文村落等景观于一体的康养休闲度假区。花溪谷河水质清澈见底、四季常流不断,千米一瀑、百米一潭,繁花点点、常开不断,徜徉花海、沉醉山水、流连忘返;海拔从800米到1900多米不等,植被覆盖率95%以上,空气清新湿润,飘满百种花香,富含负氧离子,生态康乐怡人。
花溪谷景区,基础设施完备,经营理念高端,服务质量上乘,休闲、康养、观光、餐饮、居住、商业、医疗、娱乐、购物一应俱全,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幽居的绝佳首选;建有亚洲最大的玻璃漂流,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山地公园,铸就了“漫山漫水慢生活”的旅游大品牌,成为了河北省一道靓丽的旅游新名片,惊艳了灵寿的旅游发展,是灵寿县最现代化的山水景观名胜区。
第三景:康养车谷砣。车谷砣,位于灵寿县西北部深山区,最高峰大砣山主峰海拔1880米,植被覆盖率98%以上;砣河,水质清澈,四季长流,穿村而过,滋养了优质的生态植被、孕育了独特的人文底蕴、书写了灿烂的红色历史。车谷砣村建成了美丽乡村度假区,修建了“新愚公路”,创设了联合党总支,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边区银行货币历史陈列馆、村史馆、书画院、医养结合院、木栈道等基础设施,修缮了李学鳌故居等红色文化旧居,保护了大生态和古长城,打造了“千年古茶树”特色景观,发展了猕猴桃特色产业,凝结成了“车谷砣精神”。
车谷砣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被评为河北省森林乡村、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车谷砣,成为了灵寿红色历史的教育地、绿色振兴的样板村、“两山理论”的试验田,是灵寿县生态资源、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最综合的山水景观名胜区。
第四景:生态水泉溪。水泉溪,位于灵寿县西北部木佛塔村,最高峰杨岭尖海拔1600余米,植被覆盖率95%以上,危崖含黛,峰峦叠嶂;水泉溪河自神仙洞山顶汩汩而出,贯穿整个景区,沿途遍布高山草甸、木佛古迹、卧龙石、仙女瀑、彩虹瀑、观瀑亭、神仙洞、杨树林、森林浴场、神仙洞自然村、仙人桥、戏水谷等100多个景点,沿途溪流飞溅,群峰滴翠。
水泉溪景区,山山有泉,沟沟有水,瀑布流泉,飞珠溅玉;有华北地区罕见的大理石岩洞,洞中巨石吊悬,奇形怪状,如人似猿,当地人称"神仙洞"。景区内密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时而鲜花奇香,时而野鹤云游,时而古木参天。水泉溪,泉瀑相间,踏溪而行,是灵寿县最亲水的山水景观区。
第五景:秋山风景区。秋山,原名楸山,因山中多楸树而得名,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公元前406年,魏国名将乐羊,在此火烧楸山,大败中山军。秋山风景区,位于灵寿县陈庄镇境内,主峰海拔916米,多天然次生林,植被覆盖率90%以上,秋山河缓缓流淌,穿村而过;是一处集地理景观、森林生态、人文历史、村落民俗于一体的山水兼具的原生态风景区。
秋山风景区,山青、林绿、石奇、水碧,以森林生态、地质形态和村落景观为依托,呈现奇、险、凉、野、幽、静的生态民俗兼具的特征。登临秋山顶,东观燕栖湖,北瞰横山湖,南望下观水库,是灵寿县最具观湖特点的山水景观区。
第六景:碧波横山湖。横山湖,位于灵寿县西北部山区边缘,修建于1958年6月,基本完工于1960年6月;东起岔头镇横山岭,西至陈庄镇七祖院,北依正南路,南临楸山,控域面积440平方公里,库容2.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1.27亿立方米,常年湖面11平方公里;汇慈河上游水系而成湖,因横山岭而得名,是灵寿县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抗战时期,横山湖区是八路军120师贺龙师长指挥的陈庄歼灭战的主战场,该战斗发生于1939年农历8月15日,故横山岭水库又名为“八一五”水库。
横山湖,碧波荡漾,青山叠嶂,山湖相间,景如墨染,依托丰富的湖区旅游资源,建成了以湖水资源为主体,集水上娱乐、休闲观光、消夏避暑、养殖垂钓、红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山水生态风景区,带动了湖区周边多个村庄发展起了旅游业,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挣上了旅游钱、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振兴路。横山湖,是灵寿县最具湖水特质的山水景观区。
第七景:美丽燕栖湖。燕栖湖,又名燕川水库,修建于1969年,竣工于1976年,坐落在灵寿慈河最大的支流水系燕川河上,因位于南燕川村而得名;是灵寿慈河上最大的一座支流水库、也是灵寿县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最大蓄水量47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是灵寿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流域文化。
燕栖湖流域,依托优美的山水风光、悠久的人文历史、厚重的红色文化、靓丽的美丽乡村建成了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基地,赋予了美丽乡村新内涵,培育了农村发展新动能,建成了集山水风光、人文历史、红色文化、湖水养殖、生态休闲、美丽乡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推动了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的转变,实现了由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迈进,成为了灵寿县全域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为了灵寿县最具美丽乡村特点的山水景观区。
第八景:慈河百里画廊。慈河百里画廊,始于京昆高速灵寿出入口,止于西阜高速寨头连接线,宽11多米,长60余公里;是沿慈河修建的集多处观光景点和车行、人行、骑行于一体的百里画廊,是主副路和谐搭配、40多种植物有序栽植、高中低立体绿化的条状园林式景观带;由各具特色的四段路组成,其中:京昆高速灵寿出入口至慈峪大桥段以平原区七彩花田观光带为主,慈峪大桥至横山湖主坝段以丘陵区滨河休闲观光带为主,横山湖主坝至陈庄南沟大桥段以滨湖山村观光带为主,陈庄南沟大桥至西阜高速寨头连接线段以浅山区山河相间观光带为主。
慈河百里画廊,把资源变成了风景,把风景变成了产业,把产业变成了经济,把慈河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慈河百里画廊,是为慈河量身定做的五彩嫁衣,是飞舞在中山故国大地上的锦色绸带,使古老慈河旧貌换新颜,迎来了新时代的华丽蝶变;极大地丰富了灵寿旅游的产品供给,拓展了往来游客的休闲体验,扩大了灵寿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使开放、包容、生态、现代的大美灵寿新形象热情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二、灵寿文化八景
上古史书《尚书·禹贡》有载“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先秦奇书《山海经》有云“灵寿实华,草木所聚”。中山侯钺有铭“天子建邦,中山侯㥯;作兹军钺 以敬氒众”。汉高帝三年(前204年),灵寿置县,千年古县,邑名未变。古色,成为了灵寿最厚重的颜色,塑造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八景。
第一景:战国中山古城遗址。中山古城遗址,位于牛城乡故城村后,属战国中山文化范畴,坐北面南,蔚然屹立,虽历经3000年风雨沧桑,依然透露着傲视群雄、逐鹿天下的王者气象。战国《世本》有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汉书·常山郡》言称“灵寿,中山桓公居此”。北魏《十三州志》再云:“灵寿,中山桓公所都”。唐杜佑《通典·古冀州》有述“灵寿,本中山国之都也,汉旧县,故城在今西北”。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灵寿,周、春秋属中山”。
战国中山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不规则矩形,东城墙长1038米,南城墙长1256米,西城墙长1088米,北城墙长1347米,周4700余米,城墙西北角凹进一个约50米缺角。城墙基宽40多米,顶宽30米,残高3-8米,夯土层厚6厘米;现存西、北两面城墙和东南、东北城角。遗址内存有八角井、养鱼池等宫廷遗迹;城内外多次出土了储粮仓、刀戈箭簇、陶器、钱币等战国遗物,传递着跨越三千年的城市讯息。
第二景:北齐幽居寺遗址。北齐幽居寺遗址,即幽居寺塔,位于寨头乡砂子洞村,属北齐皇家佛教文化范畴。幽居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北齐,重修于唐代,系赵郡王高睿为放置大佛造像和供奉佛舍利而建,为密檐七级全砖结构方锥塔,高约23米,底宽5.23米,巍然屹立于幽居寺遗址之上。塔内,原置有3尊大佛和16躯大小石龛像,皆为北齐旧物,代表着北齐皇家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现珍存于河北博物院。
1992年3尊大佛中的阿閦佛首被盗。1996年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2佛首和北齐卧碑等被盗。2014年,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得到信众捐赠一佛头,经辨认为幽居寺塔内旧物。2015年5月23日,星云大师在台湾佛光山举行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赠仪式,佛祖身首合璧。2016年2月26日,90岁高龄的星云大师亲自护送佛首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使有着1460余年历史的北齐佛首,颠沛流离20年后,终归大陆;记录了海峡两岸中华佛教界开明人士的爱国热忱和海峡两岸共同维护华夏一统、传承华夏文脉的光辉篇章,必将载于史册、传于后世。
第三景:明代三世中枢石牌楼。三世中枢石牌楼,位于灵寿镇北关村,属明清傅氏文化范畴。石牌楼,又称傅氏石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 是皇帝朱由检为表彰灵寿北关村当朝重臣傅永淳所敕建,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工艺精美的石牌楼。
三世中枢石牌楼为三门四柱五楼三重檐仿木式架构,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雕工精细、造型完美而享誉全国,落成至今近400年,经历了多次地震,依然完好无损、雄姿不减,堪称古建筑中的精品、石质雕刻中的奇葩。石牌楼坐向南北,高12.6m,宽8m,进深2.6m,通体使用当地产的淡青细石料透雕而成,南北两面一体同式,古朴典雅、浑厚恢弘,造型完美,雕工精细,是明晚期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现已辟为石牌楼公园。
第四景:松滹湾文化广场。松滹湾文化广场,又称松滹湾文化公园,位于灵寿县西环路与南环路交叉口西南角,属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范畴;由民俗文化博物馆、青铜文化博物馆、石刻博物馆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3.6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9.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83.4%。
民俗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收藏了灵寿农耕文化极具时代印记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2万余件;分为农耕文化展示区、生活物品展示区、红色文化展示区、古老家具展示区和综合展示区五大展示区;见证了我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一穷二白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走向振兴的光辉道路;是灵寿县规模最大、民俗物品最齐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青铜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为告别田赋鼎展示区、中山国青铜器展示区、夏商周青铜器展示区、民间青铜器收藏展示区和青铜器制作流程展示区。馆内展出青铜器300多件,民间收藏珍品200多件,充分体现了灵寿战国中山国的灿烂文化,是灵寿县最大、最专业的青铜文化博物馆。
石刻博物馆:是松滹湾文化公园内的园中园,总面积6500余平方米,分为石刻博物馆、石雕游览区和公园管理处三个功能区,馆藏了灵寿一带秦汉至民国期间的石刻文物100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寺庙造像石刻、达官显贵家族建筑和生活石刻、民间公用建筑石刻四类文物,是灵寿县收藏规模最大、收藏石刻数量最多的石刻文化博物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
第五景:灵寿记忆一条街。记忆一条街,座落在灵寿县城中心地段,毗邻河北省五星级公园松阳河湿地公园,属历史与乡愁文化范畴;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别具一格的明清和民国仿古建筑沿淤泥河两岸蜿蜒舒展,明清风格的“灵寿记忆”卯榫结构木牌坊和民国风格的“灵寿记忆”青砖牌坊,分别矗立在一条街两端,成为了灵寿县城的新地标。穿梭在雕梁画栋兼具文润典雅的楼宇之间,品味灵寿,追忆乡愁,恍如穿越。
记忆一条街已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身的休闲文化古镇。在这里,你能够品读灵寿悠久历史的古韵沉香,能够品味灵寿浓郁乡愁的小桥流水,能够品尝灵寿地域特色的小吃百味,能够品鉴灵寿灿烂文化的诗词歌赋,能够品阅灵寿多彩记忆的烟雨楼台。来灵寿记忆一条街吧,掬一抔清水,观水纹荡漾;弹一曲琴瑟,听古乐萦怀;邀一轮明月,浴银光漫洒;对一樽淡酒,话人生几何。灵山秀水长寿处,幸福记忆一条街!
第六景:灵寿大观园。大观园景区位于灵寿县南环路新开街东北角,紧邻松阳河湿地公园,是以中国名著《红楼梦》和“曹氏文化”为主题的仿古园林;占地7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大观楼、顾恩思义殿、省亲牌坊、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藕香榭、缀锦楼、秋爽斋、沁芳溪、凸碧山庄、凹晶溪馆、红香圃、芦雪亭、牡丹亭、武慧王祠等40余处景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修建的具有皇家风范的省亲别墅。元妃看后作诗赞曰:“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始建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大观园由此得名。
灵寿镇岗头村矗立有“宋武惠王曹彬故里”碑。曹彬,灵寿历史文化名人、宋朝开国名将,被誉为“宋良将第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曹彬第二十八世孙。1986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来灵寿考察曹雪芹身世及其先祖曹彬故里,曾到碑前瞻仰凭吊,即兴作诗一首:“岗头故里有碑存,一代元勋武惠尊。灵寿宜修新县志,须知芹圃是文孙。”为弘扬曹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大观园不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为大家盛上文化大餐。
第七景:沧桑卫水河。卫水河,又名卫河、卫水,是灵寿县的一条历史文化名河,凸显着悠久的大禹治水文化。大禹治理卫水后,在今良同村北、北寨村南形成了三个泉眼,即“三汪”成为了卫水河的新源头;新卫水经南寨、灵寿镇、北洼、三圣院等乡镇,在同下村外,过河北大道后,注入滹沱河。从上古至今,新卫水已在灵寿大地上流淌了4000多年。卫水河承载了千年古县灵寿的悠久历史,是灵寿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河。
灵寿卫水,多见于古史书记载。上古史书《尚书·禹贡》有载“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史记·夏本纪》有曰:“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汉书·地理志》有记:"灵寿……《禹贡》卫水出东北,东入虖池"。《后汉书》有云“灵寿卫水出”。《通典·古冀州》称:“灵寿……卫水在今西山东北,入滹沱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卫水出常山灵寿县西,东北入于滹沱河”。《明史》称:“卫河,《禹贡》卫水也”。清康熙年间,井陉道佥事李基和亲赴灵寿,考察卫水河,作有《卫水寻源》诗;时任灵寿知县陆陇其做《卫水寻源》记。陆、李二人引发了卫水源头之考和良吏善政之问,成为了灵寿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八景:车谷砣古迹群。车谷砣古迹群,位于车谷砣村辖区内,主要由北齐古长城遗址、五代后周古茶树、明代古炮台遗址、清代古四合院、城墙庄古村落遗址等古迹组成,属太行古迹文化范畴,是灵寿县深山区少有的文化古迹集聚区。
北齐古长城:古时,车谷砣是河北通往山西的重要关口车轱辘坨口所在地,归辖于龙泉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北齐赵郡王高睿在此督军修筑长城。现在大砣山山脊上存有300多米古长城遗址,距今1500多年,堪为奇观。
后周古茶树:生长于车谷砣村中部的砣河南岸,学名流苏树,乌金子茶,常年受砣河水滋养,长势旺盛;5月上旬为花期,花色洁白如玉,盛开满树,颇为壮观。据传,此树为五代后周将军李晋卿所植,距今1070年。该树浑身是宝,叶、皮、根、花皆可制茶,茶香清淡,茶色红润,富酚低碱,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乃茶之上品。
明代古炮台遗址:位于车谷砣城墙庄村后一处凸出的山峰顶部,为明代军事遗址;旁植一古桑,亦为明代遗存。站在炮台顶,整个车谷砣沟峪一览无余,是古时预警、揽胜的绝佳之地。
清代李学鳌故居:修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150余年,为两进两出四合院落,呈不规则“日”字型结构,前排六间房,中排五间房,后排四间房;是车谷砣李家祖宅,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著名工人诗人李学鳌,成为了车谷砣的文化象征。
城墙庄古村落:城墙庄,因长城城墙而得庄名,是车谷砣聂家原居住地,现存有多处废弃古民宅,散布于深山沟谷之中。庄口,植有一棵百年古槐,长势繁茂,自成一景。抗战时期,聂荣臻司令员曾在此居住,故又名将军谷。
三、灵寿红色八景
灵寿,南北两山夹峙,东西慈河奔流,中间沃野平畴,横岭十里碧波,横山岭以上被誉为“锦绣大明川”;抗战时期,是晋察冀边区的堡垒重地,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抗大总校、边区印刷局、边区银行等后方机关在此驻扎,是陈庄歼灭战的发生地。红色,是灵寿最靓的颜色,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八景。
第一景:陈庄歼灭战旧址。陈庄歼灭战旧址,位于岔头镇和陈庄镇结合部横山湖沿岸,是被誉为“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陈庄歼灭战的主战场;建有陈庄歼灭战陈列馆(抗大二分校纪念馆)、陈庄歼灭战纪念碑、孙毅将军骨灰撒放处纪念碑、陈庄歼灭战烈士墓群等红色教育设施;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庄歼灭战旧址,是一片用生命和鲜血托起的红色土地,是一座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英烈丰碑!寸寸山河寸寸血。来到这里你就会明白:爱国就在当下。请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发自强。
第二景:横山岭烈士陵园。横山岭烈士陵园坐落于横山湖东岸,陈庄歼灭战陈列馆东侧,占地80余亩,由纪念区和祭奠瞻仰区两部分组成。纪念区,建有纪念碑、浮雕墙、纪念广场等设施;祭奠瞻仰区,分为南北两个烈士墓区,建有714座烈士墓穴。我县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和散葬烈士墓,将陆续搬迁入园,与陈庄歼灭战纪念设施一起构成了灵寿县最大的红色教育基地。
横山岭烈士陵园,是革命教育基地、红色历史长廊。身临烈士陵园,你就会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艰辛与伟大。
第三景:陈庄歼灭战120师指挥部旧址。陈庄歼灭战120师指挥部旧址位于岔头镇刘家沟村一处老宅院中,宅院外墙挂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庄歼灭战贺龙指挥部旧址”标识牌。1939年9月25日至30日,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在此指挥了陈庄歼灭战,歼灭水源少将旅团长以下15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晋察冀边区,是八路军在河北一次性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斗,受到了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电贺及嘉奖,被誉为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
陈庄歼灭战120师指挥部旧址,经过了抗日战争的硝烟洗礼,经过了80多年的岁月流逝,依然顽强地屹立在岔头镇刘家沟村内,向来人讲述着那段极不平凡的抗日救国的红色历史。
第四景: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晋察冀边区政府,全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形式;驻灵寿时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边区政府旧址,位于寨头乡麒麟院村,由正房、东房和附属设施组成。正房,三间瓦房;东房,三间土坯房;附属设施,位于房角的饮水井,是边区政府机关的饮水井,共同见证着麒麟院村不平凡的红色岁月。
边区政府于1938年1月在阜平成立,1939年5月部分机构进驻灵寿山区,1940年秋领导机关进驻麒麟院村,1943年秋转移回阜平县。期间,聂荣臻、罗瑞卿、宋劭文、孙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麒麟院一带领导了边区革命,与灵寿人民共同谱写了光荣而伟大的边区抗战历史。
第五景: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旧居群。边区印刷局旧居群位于南营乡油盆沟域,散布于庙台、大西沟、油盆等村庄。抗战时期,1939年7月至1941年秋,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曾在油盆沟域驻扎,当时,一分局驻黄土台(今庙台),二分局驻大东沟(今阜平三官),三分局驻大西沟,至今还比较完好地保留着大量的红色旧居,成为了油盆沟域的一大特色景观。
边区印刷局驻油盆沟域期间,晋察冀边区钞票印刷事业进入了党政工作统一领导、思想认识空前一致、生产技术集中指挥、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比较系统的建设繁荣阶段,被称为印刷局发展史上的“油盆时期”,留下了彭真、吕东、罗琪、周巍峙、田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的革命足迹。
第六景: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居群。晋察冀边区银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在敌后建立的第一家红色银行,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唯一被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银行,也是敌后各抗日根据地银行中最早发行货币的银行。边区银行旧居群,位于车谷砣、南枪杆、东寺岭一带,主要由车谷砣边区银行货币历史陈列馆、南枪杆边区银行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举办地旧址、东寺岭边区银行旧址等红色建筑组成,至今保存比较完好。
晋察冀边区银行被称为“游击银行”“战斗银行”“马背上的银行”;1938年3月在五台成立;后转移至完县、阜平等地;1940年初迁到麻棚;1941年初移至车谷砣沟域,3月20日在南枪杆召开了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后迁至平山县;不久迁回灵寿,驻大湾、东寺岭等村;1944年3月与闸北银行合并;抗战胜利后,进行了重组;1947年11月进驻石家庄;1948年7月与冀南银行合并成立华北银行,完成了历史使命。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三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入京。
第七景:三线红色遗址博物馆。三线红色遗址博物馆,位于寨头乡苏家庄村,依托苏家庄太行山小三线工程“国营河北第一机械厂”遗址的红色文化资源,建成了“慈河谷·三线红色文化博物馆”,打造了集红色教育、生态康养、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康养红色旅游综合体,成为了石家庄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灵寿县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补上了灵寿县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发展。
国营河北第一机械厂,于1970年4月15日在灵寿县寨头公社苏家庄大队动工建设,1974年12月24日正式投产,80年代初“保军转民”,1993年迁至白马岗,2001年实行破产重组。三线建设,是一段普通人创造的恢弘历史,是一段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是在党的统一号召和指挥下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政权、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伟大事业。
第八景:刘鸣霄故居。刘鸣霄故居,位于南燕川乡南燕川村,为一土坯结构的百年老宅院,是灵寿县本土发展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刘鸣霄的家。这里建立了灵寿县第一支党员队伍,创立了灵寿县最早的党支部南燕川党支部,点燃了灵寿革命的星星之火,拉开了灵寿建党的光辉序幕。从此,灵寿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组织,灵寿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刘鸣霄,1915年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家有良田80亩,房屋20间,无兄弟姐妹;3岁丧父,6岁入初小,10岁入高小,12岁任教,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弃教考入河北正定七中深造,1932年春积极推动灵寿县委充实调整,1932年夏散尽家资参加领导了两次“慈峪暴动”,后流亡在外。慈峪暴动失败后,刘母郝氏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自缢,族人将其殓表屋内,其家遂破。郝氏,粗通文墨,略习武艺,深明大义,无私支持革命,堪为英雄母亲,如今独余村外坟茔,默述红色义举。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刘鸣霄返回家乡,方才葬母,并找到党组织,积极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县农会副主任、青救会副主任、教育科长等职务,1945年被重新接纳为共产党员,1950年担任察哈尔省政协秘书长,1954年调地质部工作,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摘掉“右派”帽子分配到宁夏工作,“文革”中遭到迫害,1979年平反,1983年10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