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旅游十大必去景点(五一旅游特辑1)
江苏省镇江旅游十大必去景点(五一旅游特辑1)描绘镇江招隐山白龙洞山水,明得龙骨化石,因得名白龙洞。洞前一石屏状似莲花,又名莲花洞。据考古发现,这是18万年前古镇江人活动的地方。鹤林听泉描绘镇江南郊黄鹤山下鹤林寺风光,寺外有古木名‘十三松’,又叫‘太傅松’。鹤林古木描绘镇江南郊夹山下竹林寺景观。原名夹山禅院,后由僧人林皋复建,改名竹林寺,寺后有泉,称‘林公泉’。
古镇江二十四景书画描绘山水镇江
清代画家周镐名画描绘了镇江招隐山全景:招隐寺、昭明太子读书台、戴颙听鹂山房等
招隐听鹂
八公早梅描绘招隐山下回龙山八公洞景观。传当年有八位太监陪伴梁昭明太子读书于此,其间还有十座古庵。早春梅花盛开,文人赏景胜地。
鹤林古木描绘镇江南郊黄鹤山下鹤林寺风光,寺外有古木名‘十三松’,又叫‘太傅松’。
鹤林古木
鹤林听泉描绘镇江南郊夹山下竹林寺景观。原名夹山禅院,后由僧人林皋复建,改名竹林寺,寺后有泉,称‘林公泉’。
鹤林听泉
龙洞吟秋描绘镇江招隐山白龙洞山水,明得龙骨化石,因得名白龙洞。洞前一石屏状似莲花,又名莲花洞。据考古发现,这是18万年前古镇江人活动的地方。
龙洞吟秋
岘山策蹇描绘镇江南郊岘山,山上有古刹名岘山庵,今九华山所在。
兽窟危亭描绘兽窟山,即招隐山。顶部建有狮子窟,即招隐洞,有亭名鸟外亭,年久失修,故周镐称其危亭。
兽窟危亭
九华层云描绘镇江南郊九华山,即岘山东峰,山上原有古刹名地藏寺,明1592年修建,规模宏大。
九华层云
林开古驿描绘镇江古代京口驿,明1579年知府钟庚阳迁建,现京口闸附近。
浮玉观涛描绘镇江金山,浮玉为金山别称,喻意江上浮起的宝玉。展现金山江中之岛最后倩影,后金山被淤沙堆积与陆地相连。
浮玉观涛
狮岩消夏描绘当年镇江焦山,狮岩为焦山别称,如一头绿狮伏立,是消夏避暑胜地。清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到镇江,今焦山行宫仍在。
狮岩消夏
海门泛月描绘登北固山所见江面景色。
北固晚钟描绘镇江北固山,山顶亭台寺庙,形成‘寺冠山’特色。七层铁塔高耸入云,耳边传来悠扬的钟声,不禁想起“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诗句!
北固晚钟
江上救生描绘当年镇江救生会和码头,京口救生会是清代成立的江上救生组织,民办官助,救死扶伤,在长江一线很有名。
江上救生
西津晓渡描绘当年镇江西津渡,扬子江上三大名渡之一,又称金陵渡。詩人墨客常驻足待渡,写下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令人想起昔日白帆点点、商贾兴旺、码头繁忙的景象。
西津晓渡
梦溪秋泛描绘当年镇江梦溪景色。梦溪园,现镇江东门,沈括晚年居所,撰写《梦溪笔谈》之地。秋至,一渔翁泛舟溪水,别有一番诗意。
梦溪秋泛
刁坞藏春描绘北宋刁约的故园——藏春坞遗址的风景。今桃花坞一带。
刁坞藏春
京畿晓发描绘当年镇江街景——京畿岭,又称金鸡岭,为蒜山(云台山)分支,古代西出重要关隘,山口有门楼、牌坊。今名称尚在。
京畿晓发
山绕瓮城描绘古镇江铁瓮城南门与南郊群山,点明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特点。
据记载,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由吴(苏州)迁至京城(镇江),建铁瓮城,四周城池以砖包裹,坚固如铁瓮,故得名。
镇江曾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现遗址已发掘。
山绕瓮城
范桥流水描绘古镇江范公桥,南宋辛弃疾曾重修。
范桥流水
蓉楼话雨描绘当年镇江金山芙蓉楼,古代名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闻名遐迩!‘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蓉楼话雨
城南赛社描绘当年镇江鼎石山都天庙,今宝塔山。古运河、都天赛会,热闹非凡。
城南赛社
半江红树描绘当时镇江江中沙洲的一处知名景色。
名称取自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半江红树
五洲积雪描绘当年镇江五洲山雪景。唯一一幅雪景图,也是画家的压轴之作。阴霾满天,层层积雪,给人以冰冷之感,寒气逼人。同时喻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现五洲名称尤在。
五洲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