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五个神秘之地(地球上的神秘之地)
地球上五个神秘之地(地球上的神秘之地)2、毛里塔尼亚的非洲眼最早的探险家走进无雪干谷地区的时候,发现这里没有冰,也没有雪,只有裸露的岩石,还有岩石下面一堆堆的海豹等兽类的遗骨。没有一点儿生命,只有令人颤抖的死亡,所以就称它为“死亡之谷”。总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从高空俯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高四周低、形状极像锅盖的高原。这个被形象地称为冰盖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4800米。大陆的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总面积超过非洲大陆的白色冰原,这时它的面积要超过3300万平方千米。在南极洲东北方有一个麦克默多海湾。穿过海湾,就可以看见一个无雪干谷地区。无雪干谷的西侧是横断山脉,这里有三个山谷依次向北排列着,它们是: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地拉谷。无雪干谷周围的山海拔大约在1500米至2500米之间,山上有冰川,而且这些冰川向着谷地里边流落而去,形成了冰瀑。不过,这些冰
世界地大物博,地球上有一些地方神秘诡异,令人无法解释但又止不住向往,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地球上15个最诡秘的地方!你知道几个?
1、南极无雪干谷
南极是人类最少涉足的大洲,在那里还有许多现象人们无法解释,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都是无雪地区。“无雪干谷”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个。
总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从高空俯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高四周低、形状极像锅盖的高原。这个被形象地称为冰盖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4800米。大陆的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总面积超过非洲大陆的白色冰原,这时它的面积要超过3300万平方千米。
在南极洲东北方有一个麦克默多海湾。穿过海湾,就可以看见一个无雪干谷地区。无雪干谷的西侧是横断山脉,这里有三个山谷依次向北排列着,它们是: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地拉谷。
无雪干谷周围的山海拔大约在1500米至2500米之间,山上有冰川,而且这些冰川向着谷地里边流落而去,形成了冰瀑。不过,这些冰瀑流落到山谷两旁的时候就没有了。冰川到达不了的地方,一年四季都不下雪,所以人们才把它叫做“无雪干谷”。
最早的探险家走进无雪干谷地区的时候,发现这里没有冰,也没有雪,只有裸露的岩石,还有岩石下面一堆堆的海豹等兽类的遗骨。没有一点儿生命,只有令人颤抖的死亡,所以就称它为“死亡之谷”。
2、毛里塔尼亚的非洲眼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位于毛里塔尼亚,有著奇特的同心圆地貌,自空中俯瞰,宛若一只蓝色的巨眼。
在最初人们以为是陨石落下地面形成的,但后来地质学家认为这是地面隆起并受到侵蚀的产物,至于圆形的成因仍然是个谜。
3、娃娃岛
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人的小岛,位于墨西哥地区,人们相信这里有一种神秘诡异的魅力,娃娃岛上挂满了一千多个各式各样的人偶,当地人认为这些娃娃可以起到驱鬼的作用。
娃娃岛(也有称为玩偶岛,Isla De Las Muñecas)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南部与霍奇米尔科之间的Teshuilo湖上,是一个极为诡异地方。一千多个“鬼娃娃”遍布于全岛,当地人认为这些娃娃可以起到驱鬼的作用,吸引大批猎奇游客前往一探究竟。
墨西哥的娃娃岛一直有一种神秘诡异的魅力,围绕着这个岛与附近的运河,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据说有三个年轻女孩在此地被打,其中一个人被淹死。因此,该地区也成为知名闹鬼之地。
故事演绎:
1951年花匠Don Julián Santana Barrera听到了一个小女孩在附近运河溺水的呼救,他立刻行动,但是仍然来不及拯救那位女游客的生命,从此,她的灵魂一直不能得到安息,花匠每晚都会听到那名女游客的惨叫,而且梦中见到小女孩的鬼魂,为此他痛苦不堪。
连着几天,Don在运河中钓鱼的时候都钓起了旧的布偶娃娃,Don认为这是来自地府的旨意,为了镇住这个孩的鬼魂,他于是开始四处主动搜集旧的人偶,似乎这能使小女孩的鬼魂敬而远之。他开始把运河里捞出来的旧布娃娃(通常是游船上的乘客扔掉的)挂在小岛的树上。这以后,陆陆续续不断有好奇的人把自己的旧娃娃也挂了出来。
尽管如此,花匠也并没有得到“善终”,这些人偶反而使女孩的灵魂得以附著,2001年,花匠Don被家人发现淹死在同一条河里。
后来这里发现很多丢弃的旧娃娃,随着时间的累积,娃娃的数量越来越惊人达到数以千计。这些娃娃被丢得到处都是,有些还绑在树上,越来越多的娃娃改变了这里的环境,令人毛骨悚然,同时在当地人中的知名度也逐步提高,成为当地著名的新景观。
4、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船岩
纳瓦霍族保留地的沙漠高地平原上矗立着一片近482.5米高的残丘,其主峰海拔是2187.5米,位于希罗普克镇西南17.3千米处,故称希罗普克岩,又叫船岩,由断裂的火山角砾岩和云煌岩组成。
5、印度骷髅湖
Roopkund是印度境内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湖,海拔5029米。冰雪融化之时,便是数百块人骨惊现之时,有的人骨可追溯到公元850年。
6、印度德里铁柱
古老的德里铁柱高7米,重6.5吨,据说为纪念旃陀罗·笈多二世而建,历经上千年风吹雨打,却没任何生锈的痕迹,其抗腐性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与惊叹。
德里铁柱从铁柱上刻着的梵文看,这根铁柱并非就地铸造,而是公元5世纪时,被统治德里的伊斯兰王朝从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搬移过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旃陀罗王而造。不过现在人们都习惯把它和2300多年前叱咤印度的一代枭雄---阿育王联系在一起,叫它“阿育王铁柱”。
据现代科学分析鉴定,这根铁柱的铸造时间应在1500多年前,但令科学家疑惑不解的是,至今铁柱通体仍找不到一块锈迹。要知道铁是最容易生锈的金属,一般的铸铁不用说千年,几十年就锈迹斑斑了。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仍然没有找到防止铁器生锈的良方,而古代印度人居然可以做到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最奇怪的是,如果印度人当时已掌握了如此高超的工艺,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再冶炼出其他不生锈的铁器制品呢?汗牛充栋的古印度典籍中为什么也没有关于这种秘技的任何记载呢?当地人称,只要能背靠铁柱将它环抱,许下的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也许这铁柱真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现代人的智慧在它面前也显得无力。
这根神奇的柱子吸引着全世界许多科学家的眼光,从考古学家到腐蚀化学家都对这个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一般归结为:气候条件以及大块铸件。但最终是当地的一位学者、坎普尔(Kanpur)大学的材料工程师拉马穆尔西·巴拉苏布拉马尼安(Ramamurthy Balasubramanian)发现了这根柱子的奥秘。 他首先分析了铁柱的表面,提取了上面的一块锈斑,发现它含磷量很高。这种元素与铁和空气接触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磷酸氢盐的水合物(FePO4·H3PO4·4H2O),在铁柱开始生锈时,由磷、铁和空气形成的保护膜防止了锈迹的进一步发展。
通常,铁的生锈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化学腐蚀,与一些非金属元素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如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另一种是电化学腐蚀,即当两种不同的金属接触时,由于它们的电位不同,在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微电池,从而造成其中一种金属的腐蚀。同一种金属在经过热处理和机械加工之后会造成内部的不均匀,也会形成微电池,使金属受到腐蚀,在这种情况下,潮湿的空气往往充当了电解质。
因此,德里铁柱在建立起来之后就面临着生锈的可能,由于浇铸和锻造时必定会形成一些不均匀和细小的瑕疵,直接面临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但是,德里铁柱中的磷是使其免遭锈蚀厄运的直接保护神。正是这种元素促成了保护膜的形成,保护了这根柱子,一开始就阻止了腐蚀反应的发生。
7、日本与那国岛海底地形
与那国岛的海底地形,拥有大量规则的巨石群,既有上一个冰河时期的遗迹-很细的砂岩和泥岩,又有似被人工切割过的岩石,还有道路、台阶等形状。到底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工的精心雕琢?不可思议的景象让人又赋予了它另一个名字-水下遗迹。
与那国岛海底地形(英语:Yonaguni Monument)指的是日本冲绳县八重山群岛与那国岛南部新川鼻冲海底发现的海底地形。这一区域拥有大量规则的巨石群,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这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加工而成,并将其称之为与那国海底遗迹、与那国岛海底遗迹。
至于这一区域的巨石群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形成的,目前学界尚有争论。
1986年,潜水员在与那国岛南侧的海底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块岩石方圆数百米,似乎有人工切割的迹象,以及城市中的道路、台阶等等形状。当时的媒体皆报道称发现水下的人类遗迹。
1992年以来,以琉球大学理学部教授(现为琉球大学名誉教授)木村政昭为中心,对该海底地形进行考察。1998年,木村向冲绳县文化局提出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但冲绳县认定该海底地形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因此不是海底遗迹。然而现今学界对其成因仍有很大争议。
该区域被与那国町政府当作了“古代人类遗迹”,成为了与那国岛的一处重要观光景点,为游客提供潜水观光的服务。
8、哥斯达黎加巨型石球
20世纪30年代,在哥斯达黎加的迪奎斯三角洲发现了300来个大小不等的石球,多数呈几何状排列,指向磁北,由花岗闪长岩雕刻而成,石球表面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据说这些石球製作于公元前200年于公元前1600年之间。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与弹珠的大小相当,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
加拉卡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有的排列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无一定规则。据怪异现象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两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对它们进行测量后发现,这些石球都是用坚固的花岗岩制成,而且石球表面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直径误差小于0.01,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
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有人推测,摆放在墓地东西两侧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阳和月亮,或图腾标志,有人把它们戏称为“巨人玩的石球”。
对大石球做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1/100,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和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便无法想象他们能够完成这些杰作。诚然,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凿石头的能工巧匠。
1938年 美国肯塔基州柏里学院地质系主任柏洛兹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纪沙岩中发现10个与人类完全相同的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印迹是脚压在沙地上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雕刻。据估计,有人足痕迹的这些岩石约有2.5亿年历史。更早一些时候,有人在美国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块岩石上,曾发现过一对人类脚印。据地质学家判断,这块岩石约有2.7亿年历史。所有这些发现 经有关学者鉴定 均认为令人无法怀疑,是对传统地质学的严重挑战。
1968年,业余化石专家米斯特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一块化石上竟然有一只成人穿着的便鞋踩上去的脚印,还有一个小孩的脚印。经过犹他大学的化学家鉴定 这的确是人的脚印。鞋印放大后 看见左上方有只三叶虫。三叶虫是细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存在时间从6亿年前开始,至2.8亿年前就灭绝。
未解之谜:
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成。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痕迹。 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是什么人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
传说:
有人根据当地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传说: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宇宙飞船降临这里,认为这些大石球是宇宙人制作的,并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一切的谜团迄今未明。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9、美国 51区
51区,传说中一个极其机密的军事基地,指的是两个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南部林肯郡的一个区域,距离拉斯维加斯市中心西北方130公里,有一个空军基地在此,此区被认为是美国用来秘密进行新的空军飞行器的开发和测试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因为许多人相信它与众多的不明飞行物阴谋论有关而闻名。
这里有一条跑道:长7093米,但是现实是关闭的。1944年起,这片不毛之地开始被美国军方数度选中用于秘密实验。1950年,军方在内华达州建立核武器试验地时,此地又被囊括进来,当时它在地图上的分区编号为第51区。后来,由于这里经常出现一些神秘异常的事件,民间就有了“51禁区”的说法。
51区被昵称为水城(Watertown)、梦境(Dreamland)、天堂牧场(Paradise Ranch)、农场(The Farm)、盒子(The Box)、格鲁姆湖(亦名马夫湖GroomLake)、发展计划董事会区(The Directorate for Development Plans Area),是著名的“外星研究基地”。2013年6月,在一份关于美国U-2侦察机的长达408页的解密文档中,确认51区是一处极为重要的秘密军事基地,由国防部负责管理,肩负着推动军事科技发展的重任。
在51区附近,随处可见红色的禁止标志——“禁止拍照”、“禁止进入”,甚至“已被授权使用致命武器”。只有拥有极高安全级别、且受到军方最高层或情报机构高层邀请的人才有可能进入军事基地。
10、美国加州死亡谷漂流的石头
在无人类与动物的介入下,死亡谷的岩石居然能沿着山谷漂流而下,转弯时形态各异,还能“路过留名”,留下走动的痕迹!
死亡谷漂移石头是美国加州死亡谷存在着一种奇特现象,重达25公斤的巨大石块会自动漂移。
科学家观测发现,在7年时间内观测的30块石头中28块漂浮了200多米。科学家猜测,这可能与地下水位有关。
其推动力是什么,移动速度为多少,一切都还在探究中。
11、秘鲁纳斯卡线条
纳斯卡线条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沙漠中,绵延数公里,构成了300多种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除从高空俯瞰外,纳斯卡线条无法被认定成一致的图形。
位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上,是存在了2000年的谜局:究竟是谁创造了它们并且为了什么而创造,至今仍无人能解,因此被列入十大谜团。
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有数以百计的个别出自简单的线条,这些以复杂排列构成的图案中包括几何学图形、鱼类、螺旋形、藻类、兀鹫、蜘蛛、花、鬣蜥、鹭、手、树木、蜂鸟、猴子、蜥蜴和人形生物。
12、土库曼斯坦地狱之门
42年前,地质学家钻探气田时发现此巨大地下洞穴,洞内有大量有毒气体,于是他们将其点燃,希望其很快燃烧完。但这些气体至今仍在燃烧。
土库曼斯坦地狱之门一般指达瓦札:
达瓦札(土库曼语:Derweze,意即闸门)是土库曼斯坦阿哈尔州的一条村落,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中部,在阿什哈巴德以北约260公里。达瓦札约有居民350人,绝大部份是塔克族(Teke)的土库曼人,仍保持着半游牧的生活方式。2004年Derweze村已废弃。 达瓦札附近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有3个天燃气坑。其中一个被点燃,被称为地狱之门,一个水坑,一个泥浆坑。
1971年当前苏联地质学家进行钻探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充满天然气的地下洞穴。钻探装置下的一片泥土倒塌,留下一个直径约50-100米的大洞。为了防止有毒气体外泄,他们决定点燃漏出来的天然气。截至2017年,这洞口的火焰从未间断过。当地人称之为“地狱之门。
达瓦札并不在乌兹别克斯坦达瓦兹小镇附近,是在土库曼斯坦境内,经纬度 40°15'8.90"N 58°26'24.00"E,位于Derweze村北约10公里处。
2013年冬季,世界著名的冒险家乔治·康罗尼斯George Kourounis冒着超过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降30.48米进入这个满是火苗的大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土库曼斯坦“地狱之门”(The Door to Hell)的人,并发布照片向世人展示了其真实面目。
13、智利复活节岛神秘雕像
复活节岛巨人雕像极具神秘色彩,全岛共发现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像,他们头部偏长,深眼窝,高鼻梁。其中600尊整齐地排列在海边的石岛,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形象诙谐,面朝大海,若有所思。其来历,无人知晓。
摩艾(Moai),另译:摩阿仪、摩埃、毛埃,是位于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的一群巨型人像,遍布全岛,是智利的旅游景色与世界遗产之一。有些摩艾会被放置在名叫“阿胡(Ahu)”的石头站台。
这些摩艾只有上半身,具有一对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下巴棱角分明,表情沉毅,也有一些石像被安上了“珊瑚眼”。许多摩艾的外观都是完全相仿,只有一个被称为“图库图利(Tukuturi)”的石像拥有下半身并跪在地上,他还有胡子和一对短耳。这两种类型的石像可能与岛上传说的“长耳人(Hanau epe)”与“短耳人(Hanau momoko)”有关。
有部分石像的头顶会加上一块“普卡奥(Pukao)”。普卡奥是一种圆柱形雕塑,是用非常轻的红色火山岩制作而成。石帽与石像不是一体的,是另外雕刻之后戴上去的。普卡奥的存在意义一直不明,有人认为是象征权力的头饰或当地土著的发型。
关于这些石像的来历,在岛上的原居民连自己也说不清,考古学家们有多种说法,但至今没有定论。在复活节岛的全境内,已知约有887尊的摩艾,多数的摩艾被破坏与推翻倒地。岛上也有留下许多未完成的石像。
面对这一尊尊构思奇巧的巨人石像,游客们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石像雕于何时?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么办法搬到海滨?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问题而突然停了下来?考古学家推断,最少每天要动用30个劳工,工作8小时,约用1年时间才雕凿出1个石像。不过,这还未计算搬运石像到海边的工程,估计需要90人,于两个月时间内可将石像搬运出来。最后,还要3个月才能将石像耸立起来。
可是考古学家怎样也想不到,原来还在人像头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 Pau取材的。因为Puna Pau的火山岩石是砖红色的,非常特别。红帽子由此处雕好再运往海岸,怎样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头上呢:为揭示这些谜,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对于一些问题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据有关学者考证,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始于公元1世纪,石像的底座祭坛建于公元7世纪,石像雕凿于一世纪以后。到12世纪时,这一雕凿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前后历经四五百年。大约到1650年前后雕凿工程停了下来。从现场环境看,当时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灾,比如说火山喷发,或是地震、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是宗教领袖。
石像搬运接下来的问题是石像是怎么运到海边的。在岛的东南部采石场,还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约400吨。据当地人传说,要运走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喷发的力量搬到海边的。
还有的说,是用橇棒、绳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铺上茅草芦苇,再用人拉、棍撬一点一点移动前进的。但是,一些考古学家真的组织人这样做了。但2013年,有美国研究团队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石像是“走”到海边的。
14、中国黑竹沟
黑竹沟,位于我国四川地区,这是一个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地方,甚至有“中国百慕大”之称,很多人畜都在此地神秘失联,一般人都不敢轻易穿越。
中国的“死亡之谷”之一黑竹沟,位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美姑线山18公里处的密林深处,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生态原始、物种珍稀、景观独特神奇,又称黑竹沟。
平时很少有人涉足。该死亡谷的进口称鬼门关,连猎人都不敢进入。“黑竹沟”为汉人定的名。由于黑竹沟藏有不少未解开的“谜”,当地彝汉人民把黑竹沟称之为南林区的“魔鬼三角洲”。
科学解密:
科考队的调查进行了整整一个夏天,结果查明了下列事实:
首先,这种现象仅出现在那棱格勒河中游的谷地,好像雷云被峡谷吸进去集中起来似的。据测定,在这一带靠近山顶的地方有1000—3000高斯的强磁性。
其次,河流中游的地层是由三叠纪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强磁性的玄武岩,且中游的广大地区都有这样的玄武岩。为此,科考队将其原因归结于强地磁的反应,这个磁力招致局部打雷。
再者,那棱格勒河的中游,夏季的湿气流容易被昆仑山阻挡,集中在中游的谷地,由于上空带电的对流云或雷云的影响,这个地区地表的大气电场增强,经常引起与圣埃尔摩火同样的尖端放电现象。
反复打雷使得这一带缺少高大的树木。但是这里牧草茂盛,所以牛马喜欢前来觅食,而一旦引起放电现象,牛马和人自然成了雷击的目标。
至于尸体消失,或许与这一带覆盖着的冻土有关。厚达几米的冻土层可以说已变成了巨大的固体蓄水库。一到夏天气温上升,则变成沼泽地。沼泽地会立即把尸体淹没,隐藏起来,难怪人们找不到了。那棱格勒峡谷之谜,可以说是稀少的自然现象。
15、中国罗布泊“魔鬼三角区”
喜欢探险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地方,罗布泊的确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埋藏着无法解说的楼兰古国消失之谜,也吞噬过地球上无数个生命。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18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被分割成几块洼地。
汉朝时期这里曾经有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古代楼兰王国。它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历史。它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此后,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
而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此之后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至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罗布泊推进,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罗布泊从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研究:
罗布泊和因它而繁盛的楼兰古国,一度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探险者。几千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清代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的插图中标明塔里木河汇注孔雀河下泄罗布泊。
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撰写《河源纪略》卷九中载:“罗布淖尔为西域巨泽,在西域近东偏北,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七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其余沙啧限隔,潜伏不见者不算。以山势撰之,回环纡折无不趋归淖尔,淖尔东西二面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
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论。
经过中国科学家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从而证明了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