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吉林省民间故事传说(吉林传说故事之十九)

吉林省民间故事传说(吉林传说故事之十九)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他盛情回报。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京剧界名人梅兰芳、萧长华等倡议梨园界给牛先生义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为牛子厚购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间,又用1500元银大洋购买香木棺材一口。牛子厚的业余爱好也是丰富多彩的。摄影、园艺、修理钟表、看病,以及占卜、算卦、批八字等无所不好,尤其喜欢戏曲,特别是对京剧情有独钟。日常,除了经商外,在业余时间,他经常摄影照相洗照片、嫁接果木、给人看病等。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吉林城发生大火,烧毁繁华街道、官府衙门大半,毁掉民房2 400余间。就是他用自己的照相机拍下珍贵的照片资料,记录了当时火光熊熊和一片瓦砾的悲惨景像,使我们今天能目睹当年房倒屋塌、街道破烂的情景。他还经常吹打弹拉,凡笙管笛箫无不精通。他因母亲爱看皮影戏,又赶上家里准备办庆祝堂会,而当时"地处边陲"的吉林

吉林省民间故事传说(吉林传说故事之十九)(1)

吉林市是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19世纪吉林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明朝此地为“乌拉国”,明永乐十八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奉命来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厂”之称。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东巡时赋诗《松花江放船歌》,诗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国江城”之称。吉林市还是京剧的第二故乡,素有“书法城”之称。1676年船厂改称吉林乌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会,是中国惟一一个市名与省名相同的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特产:“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 ,四大景观:雾凇奇观/滑雪天堂/白山松水/满族风情 ,吉林还有它鲜为人知的吉林市传说故事——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是在吉林城拥有几十家商号,并在东北各主要城镇都布有"买卖"的大东家。他创建了"喜连成科班",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吉林省民间故事传说(吉林传说故事之十九)(2)

牛家原是甘肃人,后逃荒到山西省太原县。因家庭生活艰窘,无以为生,遂四散逃荒,并以砸碎家中仅有的一口铁锅,各执碎碴一片,作为日后重逢的凭证。后人把吉林牛家又称"砸锅牛"。牛家在东北祖辈相衍,辈次排列为"玉升麟秉章,世绍永安长"。吉林市背靠长白山,面临广袤的松嫩平原,处于松花江之滨,位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长白山的很多资源,都要以吉林为集散地,向外地发运。经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近百年的发展,吉林已成为柳条边外第一重镇。精明的牛金玉看到吉林如此便捷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日后发展的有利条件,遂于小东门办起了大车店,兼营油盐烟麻。这就是牛家的第一个企业。从此,牛家在吉林商界名声越来越大,被称为"船厂牛家",列为"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一,与当时富甲一方的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齐名。

牛子厚11岁出家,13岁还俗。到牛子厚接手家业时,牛家的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牛家的"升"字号企业也在扩充和发展。到牛子厚时,牛家因经商富足已历三世。牛家资本雄厚,"升"字号企业有多年的经商经验,也积累了商业信誉,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专业队伍。总之,牛家在前中华民国以至近代吉林历史中,商业规模、经营范围、富裕程度都曾是罕有罕见的。当时社会传说,牛家人去北京,不用喝别人家的水(因各处都有"买卖")。还传说,清朝廷一次就向牛家借款70万两白银。

吉林省民间故事传说(吉林传说故事之十九)(3)

牛子厚故居

经营商业是牛子厚的主业。他是众多"升"字号企业的财东、老板,但直接的经营活动和具体的管理都不需要他参与,对牛家所有商业的具体负责,则是"源升庆"大掌柜。在"源升庆"一百多年历史中,经历了三个大掌柜的。第一位刘寿清,第二任刘云,第三任掌柜的是孙毓堂。牛子厚作为财东,经营商业所作的主要工作是:搜集行情,掌握和决定"升"字号企业的建立与撤闭,决定各企业经理的委派及他们"身股"的增加。在牛子厚的经商历程中,值得提出的还有两件事:一是投资修械司,一是投资"恒茂"火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牛子厚逐渐将经营大权移交给他的大儿子牛翰章,他自己"退居二线"。面对企业经营日趋困难,牛翰章和"源升庆"大掌柜孙毓堂更热衷于商业投机,铤而走险,以求捞一把,扭转被动局面。但每每事与愿违,赔了钱就只好关闭几个企业,卖掉几家商号来兑现。开始,家大业大,未引起重视,久而久之,积重难返,走向没落。经商100多年的牛家退出了商界舞台,赫赫有名的牛子厚也退出了吉林商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牛子厚的三个儿子分家,家人各散东西。

牛子厚声名显赫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乐善好施。牛家的施舍非始于牛子厚,而是"率由旧章",其父牛化麟,老实厚道,待人处事,不善言谈,愿做好事。捐巨资资助公益事业。因为他施舍行善,市民多有赞誉,"牛善人"之称远近闻名。清光绪皇帝、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分别向牛家颁发"乐善好施"的匾额。永吉县长送楹联一副,称牛子厚是"泊然与人无争,修世服畴,应共松江流泽远;富而好行其德,赈灾济困,料诸庐室感恩多"。

吉林省民间故事传说(吉林传说故事之十九)(4)

牛子厚的业余爱好也是丰富多彩的。摄影、园艺、修理钟表、看病,以及占卜、算卦、批八字等无所不好,尤其喜欢戏曲,特别是对京剧情有独钟。日常,除了经商外,在业余时间,他经常摄影照相洗照片、嫁接果木、给人看病等。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吉林城发生大火,烧毁繁华街道、官府衙门大半,毁掉民房2 400余间。就是他用自己的照相机拍下珍贵的照片资料,记录了当时火光熊熊和一片瓦砾的悲惨景像,使我们今天能目睹当年房倒屋塌、街道破烂的情景。他还经常吹打弹拉,凡笙管笛箫无不精通。他因母亲爱看皮影戏,又赶上家里准备办庆祝堂会,而当时"地处边陲"的吉林又无大戏可看,于是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通过京剧艺人叶春善,请到北京"四喜班"戏班来吉林"康乐茶园"演出。在交往和演出过程中,他通过观察和了解,知道叶春善为人诚恳,办事认真,京剧中生、旦、净、末、丑行行精通。于是,很得牛子厚的赏识和信赖。进而,由叶总其成,由牛家出资,在北京、吉林两地轮流演出,开办一个京剧科班,叶对此很慎重,正式给戏剧科班起名,以牛子厚的三个儿子的乳名(牛喜贵、牛连贵、牛成贵)各取一字,定名为"喜连成科班",后来,由于"喜连成"科班办得有成效,牛子厚又为该班派专人管理财务,增添了服装道具,又增聘了13位京剧名家作教师。1912年因家务纠纷,牛子厚无暇顾及"喜连成"科班,就将科班交给叶春善管理。此时牛家与叶家已经结亲。牛子厚和叶春善成了"连襟"(东北话"连桥")。后来叶先生又与大财主沈玉昆合作,沈先生又对科班投资,经征得牛子厚同意,改名为"富连成"科班。在该科班学习的学员因是受正规专业教育,很多学员日后在京剧界都成了"名角",比如梅兰芳原名梅喜群,后改名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都是从这个科班学成的学员。

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他盛情回报。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京剧界名人梅兰芳、萧长华等倡议梨园界给牛先生义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为牛子厚购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间,又用1500元银大洋购买香木棺材一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