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综合体规划(让城市建设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回味)
黄岩综合体规划(让城市建设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回味)“出门200米即是绿道 沿河而行可见泛舟 一片自然风光间 不时还能邂逅逾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迹 而一转身 又是颇具烟火气息的商业街巷。黄岩城区的大体格局 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官河古道’工程 就是将这一格局重新利用起来 为老百姓的生活增色添彩。”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文广说出了“官河古道”的未来。如今 护城河的永宁江、西江、南官河、东官河“一江三河”围绕老城区构成的“江湾水岛”特征符号仍在 昔年沿河而建的城中街巷也得以保留。在斗鸡巷看到 保留下来的数百年住宅庭院和街坊楼牌让人回味无穷。研池巷的何师傅在这里生活了76年 他站在门前的水池边 就能看到九峰山宝塔的水中倒影“官河古道”工程以“连线成片、水清可观、岸绿可游、街繁可贸”为标准 将沿护城河河道打造一条供市民休闲出行的环城绿道 贯通黄岩全城的“新动脉”。“我们希望让‘官河古道’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绽放新风采 唤起黄岩人心
(记者 魏光华 通讯员 符贝贝 报道)初夏的江南橘乡 果满枝头 遍地花开。36街72巷从残垣断瓦到焕然一新 五洞桥在沉寂了700多年后 竟在这夜里亮了起来与城市呼应。这几天 一群退役老兵汇聚浙江台州黄岩 寻觅当年的奋斗足迹时 感叹“第二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019年8月30日 浙江黄岩提出开启“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新征程 推动黄岩在高质量发展中跨入“永宁江时代” 其中 “千年永宁”作为文化坐标 在“留改拆”并举中加快城市有机更新 打造大美宜居新城区 立足2年 放眼20年 以“一心两轴三片区”的总体思路 大手笔、大视野地谋划黄岩城市空间布局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拥抱台州现代化湾区建设 擘画橘乡盛世新图的拓展和深化。现如今 黄岩在城市建设中发生的点滴变化 都印证着黄岩区委书记陈建勋的那句话——“黄岩橘乡的美景将成为你美好的回味”。
留住“千年永宁”中的乡愁 回应百姓期盼
“官河古道”工程 是黄岩区打造“千年永宁”文化坐标的重要抓手之一 也是目前黄岩区城市建设的1号工程。2019年12月17日 黄岩区区委书记陈建勋在“官河古道”方案设计征求意见会上强调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标准规划 大视野设计 明确“官河古道”定位 突出官河特色 体现古道神韵 以此展现千年永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
“官河古道”工程以“连线成片、水清可观、岸绿可游、街繁可贸”为标准 将沿护城河河道打造一条供市民休闲出行的环城绿道 贯通黄岩全城的“新动脉”。“我们希望让‘官河古道’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绽放新风采 唤起黄岩人心底‘千年永宁’的乡愁。”陈建勋书记说。
据悉 老黄岩护城河由永宁江、西江、南官河和东官河四条河道组成 总长5.75公里 周边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孔庙、五洞桥、36街72巷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沿河分布 故称其为“官河古道”。古时“官河古道”承载着防洪排涝、观光运输等功能 而如今观光运输等功能不断弱化 亟需重振。黄岩区希望以此为机 修复古道 留住乡愁 “点亮”夜间经济。
为此 黄岩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留改拆”相结合的原则 实施改造和保护“两轮驱动”思路 在拆的同时 做好“留”的文章 重点推进孔庙、桥上街、司厅巷等3大历史文化区块改造 将老城区历史文化节点“连点成片”。随着工程的推进 以五洞桥为核心打造的黄岩都市休闲“新天地”、定位黄岩民俗文化“新地标”的孔庙、36街72巷及其他文脉保护改造工程都将被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如此一来 这条绿道也将成为一条汇聚黄岩地域文化的历史长廊。
如今 护城河的永宁江、西江、南官河、东官河“一江三河”围绕老城区构成的“江湾水岛”特征符号仍在 昔年沿河而建的城中街巷也得以保留。在斗鸡巷看到 保留下来的数百年住宅庭院和街坊楼牌让人回味无穷。研池巷的何师傅在这里生活了76年 他站在门前的水池边 就能看到九峰山宝塔的水中倒影
“出门200米即是绿道 沿河而行可见泛舟 一片自然风光间 不时还能邂逅逾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迹 而一转身 又是颇具烟火气息的商业街巷。黄岩城区的大体格局 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官河古道’工程 就是将这一格局重新利用起来 为老百姓的生活增色添彩。”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文广说出了“官河古道”的未来。
改成“官河古道”上的精品 整体提升环境
“官河古道”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是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最佳古城文化传承地、最美市民休闲游憩地、最靓观光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的达成绝不能单纯地只靠保护对应的文物单位 更重要的是要以文物保护为起点 抓好周边配套的提升 打造与之匹配的整体环境建设。“要强化精品意识 既注重内部景点风格上的协调 又要体现官河古道内部场景与周边环境的统一。” 陈建勋书记说。
黄岩区住建局坚持用“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持续推进城市建设 不断探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和内在品质提升相统一 城市治理和城市景观相得益彰。近年来 黄岩区住建局抓重点、提亮点、连片成网 全面谋划环“官河古道”沿线老旧小区的立面改造 注重整合提升周边资源 注重品质建设 除了对生态环境、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外 也对公共设施进行改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采用EPC模式 对未来3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进行打包实施 可大大缩减工期 提升改造品质。2020年将完成西江新村、滨江新村、横街一区、海棠新村、管驿小区等5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 并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 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在具体实践中 历史街区改造增加基础设施改造 与周边不协调的建筑搬出汇集 沿着古强化力量保障 专门建立领导小组 明确时间要求 各乡镇街道及各相关部门全力以赴 苦干实干 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黄岩”的总目标 以老旧小区改造、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为契机 精准治标、统筹治本 着力提升水质环境 完善配套服务 有效整合现有的老城区沿河绿地资源 加快打通重要节点 使得护城河通过绿网连贯通畅 争取早日将这一民生实事做好做实。
“对沿线管网进行改造 一方面能加强护城河的防洪排涝作用 另一方面也优化了环境 提升了‘官河古道’生态、文化、旅游的价值。”杨文广和他的团队们坚信 要把“官河古道”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来建 争取以一次建设换取多种成效。
以当前最热的“5G ”为例 黄岩牢牢抓住5G建设的发展先机 从细微之处入手 在古道建设中实现基站布局与古道景观建设和谐统一 为古城更新注入更多“活力因子”。“5G基站的建成不仅能给老黄城注入新活力 让人带来‘慢生活 快享受 古今共生’的感观体验 同时 还将较大程度上地提高古道的管理效率。”杨文广表示。
拆出“江南橘源”里的空间 助推经济发展
翻开“官河古道”工程规划图纸 发现护城河将老城区围成一个“心形”闭环 城内街巷四通八达 四大水系的河道沿线村落众多 景点密布 这些都为将来市民漫步绿道创造了便利条件。黄岩按照“促发展、拓空间、优环境、保稳定、惠民生”的要求 深入推进“无违建区”创建 以拆违为抓手 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全域城市化 拆出发展空间 拆出民生福祉。
6月16日 记者在黄岩天长路看到 挖掘机、打桩机穿梭轰呜。天长路区块是黄岩15年来规模最大的拆迁地块 计划在2022年建成高品质居民生活区。而在三年前 这里还是城区脏乱差的代表 这次拆建虽然难度大 但顺应了民意 有利于城区高品质建设发展 得到了公众支持。此外 东浦半岛、以及“官河古道”上的零散住宅都将进行拆除 还天然美景。
“官河古道”项目由“一江三河”等水系围合形成一个心形区域 总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 依托江滨公园、五洞桥公园、西江公园、南官河绿地、东官河绿道等 打通桥下景观通道、滨水栈道等节点 使整个古道连贯畅通 串点成环 其中包含了四个文化核心、十大景点 最终形成水清可观、岸绿可游、街繁可贸的总体目标。“要确保执行有力、实施有序 配备专业团队 并联推进各项工作程序 早日推动项目真正落地”。陈建勋书记说。
黄岩一直坚持保护和改造“两轮驱动”思路 留下黄岩城里的文化遗迹。随着工程的推进 以五洞桥为核心打造的黄岩都市休闲“新天地”、定位黄岩民俗文化“新地标”的孔庙、36街72巷及其他文脉保护改造工程都将被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如此一来 这条绿道也将成为一条汇聚黄岩地域文化的历史长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黄岩区住建局还注重整合提升周边资源 除了对生态环境、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 也将对公共设施进行改造。
“对沿线管网进行改造 进一步加强护城河的防洪排涝作用。”杨文广说 “‘官河古道’工程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 融合城市功能和自然景观为一体 兼具生态、文化、旅游、商业及防洪等功能。它既是对黄岩昔日文明的传承 也是黄岩迈入‘永宁江时代’的重要创举。”
为了接通护城河此前断开的河段 打通全城重要节点 使绿道连贯通畅 黄岩区住建局以“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为抓手 积极牵头推进施平桥里、瓦厂头小商品市场、印山路翻簧厂等区块的征迁工作 力争奋战500天 贯通出亮点 为“官河古道”项目打好空间基础。
在拆迁基础上 黄岩区住建局还积极谋划“城村双改” 做到成熟一块启动一块拆除一块建设一块。在这一原则上 江北公园委羽山文化公囤、投资10.1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都已经陆续开工。
“官河古道”将成为黄岩重要的展示窗口 通过古城文化元素、橘文化元素和模具文化元素的集中融合展示 使人一进入官河古道就能欣赏到黄城上下千年之历史 了解其“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这三张名片 让城市更美好 老百姓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