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第一次公路旅行(从旅行到登山--我的第一座6178)
我们的第一次公路旅行(从旅行到登山--我的第一座6178)3、09年坐着火车去拉萨,经过玉珠峰时,列车广播对玉珠峰有专门介绍,并称是中国登山队的训练基地。当时想:哇,登雪山,太伟大了。也许那时,玉珠峰在心里埋下了一棵种子。2、6000米级的雪山,相对来说,玉珠的难度小一些(这个观点有些错误,后面我会说明)今年过完春节,就筹划着今天的旅行目的地,受阿戈珠峰东坡徒步帖子的影响,决定国庆假期到东坡去徒步。因为去年到尼泊尔徒步,感觉对徒步有了很深的感情,竟然迷恋上了那种在路上无拘无束的感觉。但后来同伴们说从拉萨到珠峰那段路在09年西藏旅行时都曾走过,不愿再走。我考虑了很久,在8264上混了一个多月找旅行目的地,突然有一天看到了青衣佐刀的《我的09珠峰攀登,活着真好》,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半个月内,我把青衣佐刀的所有帖子都读了一遍,心里不可抑制的冲动:我要去登山。(详情请参阅http://bbs.8264.com/thread-268077-1-1.html
玉珠峰回来一个月了,整个人都发懒,人是回来了,心却丢在了玉珠峰顶。
好多朋友都在期待我发新帖,可不知为什么,这次不象前几次旅行回来,就有发帖的冲动。这次让我筹划了大半年的登山,我的第一座雪山,登顶了,却不知道要写些什么。
前两年喜欢自由行,到去年独自一人到尼泊尔徒步,到今年登雪山,朋友们都惊讶于我的户外生活三级跳,说跟不上我的步伐,但我却觉得这是很自然的选择,有时候我也惊讶自己会有这些想法和选择,说不出理由,就是喜欢。户外,就象毒瘾一样,一旦染上,就不可自拔。老婆说:你总是用一年的时间去规划下一次的旅行,而且越玩越野了。想想,真的是这样。
玉珠峰,没什么迷人的风景,但毕竟是我的第一座雪山,值得纪念。发帖,我主要是想写写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如果能给想登雪山的准山友们一点点帮助,我就很知足了。
今年过完春节,就筹划着今天的旅行目的地,受阿戈珠峰东坡徒步帖子的影响,决定国庆假期到东坡去徒步。因为去年到尼泊尔徒步,感觉对徒步有了很深的感情,竟然迷恋上了那种在路上无拘无束的感觉。但后来同伴们说从拉萨到珠峰那段路在09年西藏旅行时都曾走过,不愿再走。我考虑了很久,在8264上混了一个多月找旅行目的地,突然有一天看到了青衣佐刀的《我的09珠峰攀登,活着真好》,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半个月内,我把青衣佐刀的所有帖子都读了一遍,心里不可抑制的冲动:我要去登山。(详情请参阅http://bbs.8264.com/thread-268077-1-1.html
为什么将第一座选择玉珠峰,有几个理由:
1、想要登7000米级以上的雪山,要有5000-6000米雪山的登顶证,而5000米级的雪山,我认为太矮,没意思(菜鸟想法)
2、6000米级的雪山,相对来说,玉珠的难度小一些(这个观点有些错误,后面我会说明)
3、09年坐着火车去拉萨,经过玉珠峰时,列车广播对玉珠峰有专门介绍,并称是中国登山队的训练基地。当时想:哇,登雪山,太伟大了。也许那时,玉珠峰在心里埋下了一棵种子。
确定了目的地之后,在4月份,我就确定了由“默竽”带队的商业登山队,然后就是装备准备、体能储备及登山基础知识的了解。因为同行的伙伴有5人,深感压力巨大,毕竟我也是一个根本没登过山的菜鸟。因此,在确定人员之前,我就约法三章:一要锻炼;二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毕竟登山不是旅游;三要听从领队指挥。
5月份,在蜂鸟旅行网的QQ群里认识了青衣佐刀,向他请教了好多有关登山的问题。在向他请教之前,我心里还有些惴惴不安,总觉得提的问题都很肤浅。未曾想青衣佐刀非常热情地将他的登山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我,并主动在电话里跟我联系,以便能更好地交流,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而且第一次在电话沟通就告诉我,他的技术装备那时可以借给我,让我体验过之后再选择自己的技术装备,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对青衣佐刀郑重地道一声:谢谢!
先把这次的行程记录一下:
9月28日,到西宁,宿西宁。
9月29日,游西宁、贵德,晚乘列车去格尔木,宿列车上。
9月30日,格尔木适应,游胡杨木,宿格尔木。
10月1日 报到,检查补充装备,领取技术装备,登山注意事项讲解,宿格尔木。
10月2日 从格尔木至不冻泉,不冻泉适应,基础技能培训,宿不冻泉。
10月3日 从不冻泉至玉珠峰大本营,宿帐篷。
10月4日、5日,玉珠峰冰川训练,宿帐篷。
10月6日 直接冲顶,登上玉珠峰顶峰,并下撤到大本营,后赴格尔木,宿格尔木
10月7日,格尔木休整并等待B组成员,宿格尔木
29日是晚上的列车,白天我们5个就在西宁周边逛逛,塔尔寺前的合影还都显得意气风发。
其中有两个同伴没出过远门,西北的秋色对于他们来说是迷人的、新奇的。
而类似于象这样类似美国大峡谷的地形地貌,他们更是没有见过。
而“天下黄河贵德清”,他们也是头一次听到。我突然有些担忧起来,但愿这次登山能一切顺利。
“黄河不是黄的吗?它怎么会这么清呢?这是黄河吗?你有没有搞错?”几个问题问得我直翻白眼。突然发现,自己真是保姆的命,从规划行程、时间安排、购买装备及订票都是我一手操办,这几位跟着来就行了。这种毫无准备的心态导致了后面的不良结果。
30日的清晨,格尔木气温还比较低,这种气温,对于久居厦门的人还是比较新奇的。同车还遇到了另外两个山友老侃和狮兄(右一)
“我能吃两碗!”
羊杂汤泡馍,对于南方人来说更是新鲜。格尔木海拔约2900米,这时基本上还没什么高反。我说:兄弟,你要是在大本营能吃半碗,你就有种!
后来,我才发现,我是乌鸦嘴。
8月份的时候,阿戈曾邀请我于国庆到额济纳拍胡杨,因为已经确定了登山的行程,所以只能推辞。但对于胡杨,心中一直有一种向往,听说格尔木周边有一片胡杨林,那自然要来看一看。
秋日的胡杨确实让人沉醉。
这种景,在南方是见不到的。
这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吗?
斜阳下的胡杨,更显她的妖娆
千年来,她静静地、坚强地伫立着
10月1日,是所有队员集结的日子。
默竽,新疆艾尚峰探险的领队。是国内不多的能自主攀登技术型山峰的牛人,8264上有很多有关他的帖子。为人诚恳,待人真挚,登山技术娴熟,是值得信任的登山领队。
集合的第一天,领队首要的工作是挨个检查队员的个人装备。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登山过程中的个人安全。对个人装备要求总结一点就是:保暖、透气、宽松。
经过检查,基本有三分之一的队员装备达不到要求,临时到格尔木的户外用品店补充。关于此次登山的个人装备,后文我会补充。
吃过晚饭后,默竽召集大家讲解登山的基本注意事项。
10月2日,吃过早饭准备出发到海拔4600米的不冻泉进行适应。出发前,大家都有一种即将出征的兴奋感。
途中一景。(但愿没人投诉我)
别笑!不断地喝热水,排尿,是缓解高反症状有效的方法之一。
终于见到玉珠峰了。
海拔不断升高,已经有队员出现高反不适症状了。
路过昆仑山口,这里海拔4768米,这是昆仑山口的标志型建筑,但不知寓意。
而玉珠峰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其两侧矗立着众多5000米左右的山峰,南北坡均有现代冰川发育,地形特点南坡缓北坡陡,其中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北坡比降较大,冰川延伸至4400米。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无岩石表露。冰雪坡较平缓。
下午2点左右,我们到达不冻泉,在一家旅舍住下。
这个地方是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交汇处,“不冻泉”既不是镇也不是村,只是在这里确实有一口在冬天不会冻结的泉眼,给早期青藏线的司机们补充水源,后来有人在这里设置了旅店和小卖部,给青藏公路上的司机与骑友们提供方便。晚上发电全靠各家各户自备的发电机。
我们就住在图片中左上方的那家。
午饭时,有些队员已经开始没胃口了。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午休的习惯,但这次登山,从到达不冻泉开始到登顶,就一直不午睡了。因为在高海拔地区,睡觉导致肌体活动减少,会加剧高反。默竽也一直告诫我们不要午睡。吃完午饭,大家就到附近走走,以更快地适应高反。这就是不冻泉,在青藏公路旁很不起眼的一处泉眼。
默竽带着我们在附近的小山坡上练习登山步伐,并且要和“叫床式”呼吸法相结合,这样在雪坡中攀登就比较不容易疲劳。
这个方法确实管用,我在冲顶时能明显感受到。
一群人迈着登山步,叫床的呻吟声响成一片,如鬼子进村般地向坡顶的联通基站走去。
哥俩好哇。(我跟默竽的合影)
远处那最高的雪山是昆仑山的玉虚峰,它位于玉珠峰的西侧,好像未听过有登顶玉虚峰的报告,也许是座未登峰。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经常写昆仑山的玉虚子之类的人物,心想在那雪山深处是否还有仙人存在?
尽管一直强调不能午睡,但还是有队员扛不住,在我们四周活动的时候,跑床上睡觉去了。到了晚上,已经有三个吃不下饭了,一点胃口都没有,人也无精打采。吃过晚饭,默竽召集大家讲解安全带、主锁、8字环等技术装备的使用。
晚上一直熬到快十二点才上床睡觉,忍着头疼迷糊到2点被隔壁一女人的不断的呕吐声与痛苦的哭喊声吵醒,那是自驾从格尔木上来准备到可可西里观景的一家子。我听着那女人都被高反折磨的痛不欲生,哭喊着说自己快死了,最后店老板出来劝他们连夜撤回格尔木。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安宁。就这样,迷糊到7点,头疼得再也睡不着,只好爬起来,一个人往山顶联通基站走去,以让自己的肌体活跃起来,这个方法确实管用,走一走,头疼症状明显减轻。
晨曦照耀着青藏公路,我的心情也跟着开朗起来。
看着远处的玉珠峰,登顶的念头越发坚定起来。初次登山者,心理的自我暗示很重要,要一直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在同等条件下,成功登顶的机会大很多。
看着眼前的青藏铁路,心想:登山,不就是在天路上攀登吗?
到了高海拔,每天早晚测量队员血氧含量与心率是领队必需的工作。当然,这只能作为参考作用,关键还要看个人的具体表现:如你的活跃度、有没有明显的疲劳感、训练的效果等等。但如果血氧含量低于50,基本上就不能继续攀登了。
早上,已经有5、6个队员开始呕吐了。
吃过早饭,活动一个多小时后,领队根据个人表现,把队员分成两个组,那些表现比较活跃的,高反症状不明显的分为第一个组,先到玉珠大本营,而那些比较蔫巴的队员,当然包括那些早上呕吐的队员,分为第二个组,在不冻泉多适应半天,再去大本营,而有两个表现特别差的,则要再呆一晚。我的其中一个同伴熬不住了,下午就在青藏公路上拦了一辆货车回格尔木了。也难怪,在厦门这种接近0海拔的地方生活了近40年,一下子跑到4600米的地方,还真是要命。
我们第一组到了大本营之后,分好帐篷,就出发到玉珠冰川适应一下。
为了尽快适应,领队要求大家这几天尽量穿着登山靴。
这个被冰川雪水冲刷而成的乱石滩,现在走着比较轻松,但对于登顶再回大本营的人来说,这三公里多的乱石滩就成了噩梦。
看,最前面穿着红色登山靴和最后穿着黄色登山靴的,都是8000米级的登山靴,专门跑香港买的,很让人羡慕嫉妒恨!
迎面走来的两个,是专门从格尔木来看冰川的游客。
登上这个小小山坡,都累得直喘气。
第一次这么近跟冰川接触,还是比较兴奋的,可不知为什么冰川会是这种颜色?
冰雪融洞,不小心掉进去可够呛。
今天没什么训练任务,主要是让大家熟悉环境并热身,到达冰川前,大家拍几张照片,就打道回府了。
回到大本营,大家都聚焦到大帐吃些零食。艾尚峰探险公司准备的东西还是挺丰富的,有红枣、八旦木、纸皮核桃、葡萄干等干果,还有果珍、咖啡、奶粉、豆浆、葡萄糖等冲剂。这两位着鸟衣的兄弟表情怎么这么怪呢?
一个小时之后,第二组的队员来到了大本营,其中有我两个同伴,被高反折磨得昏昏沉沉,一到大本营就要钻帐篷睡觉。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我生拉硬拽让他们到附近的山坡上走动一下。右下角的帐篷就是我们队的,再往前的一长溜,据说是东莞队与香港队的。
这时天气有些灰暗,好像要下雪的样子。
等我们到达大本营,天气又放晴了。这是我们的大帐,吃饭和开会的地方,左边是领队、协作们住的帐篷兼厨房。
这是队员们住的帐篷,在夕阳的衬托下,感觉还是挺美的
我们的高山厨师正在准备晚餐,说实在的,菜的味道炒得不错,但晚上没几个人有胃口,我也是硬逼着自己吃了一碗饭加一个馒头。
吃过晚饭,东莞队的几个队员来到大帐串门,其中有一美女。我们这个队20个队员,全是和尚,好几天没见到美女了,突然有一美女来,大家眼睛都发光。结果,东莞队的美女是冲着默竽来的,是默竽的粉丝。尽管如此,等东莞队员走后,几个色心大动的队员便商量着第二天要去东莞队串门。
我生怕他们半夜去钻人家的帐篷。
这个时候还能商量着串门看美女的,都是状态比较好的队员,你看左边低着头的两个,还有右边靠着帐篷睡觉的,估计赤果果的美女站在面前,也没什么反应了。
10月4日,是上到高海拔的第二个早晨,玉珠峰大本营海拔5100米,头天晚上的睡觉比在不冻泉好多了,因为一觉下去,到早上4点多才头疼醒,比第一晚延迟了两个多小时,说明我在逐渐适应高反,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有个山友高反来的慢,2日到达不冻泉及3日到达大本营,基本没反应,但到了3日晚上睡觉时,半夜连续起来三次呕吐,早晨见到他,整个人显得无精打彩。晨曦中的大本营还是很美的。
突然发现右下角有位山友在大解,高海拔登山,这点有些不方便,尤其对女性。为了降低高反症状,要求大家一直喝热水,但到了晚上睡觉时,如果要一直起夜撒尿,那就比较麻烦,所以每个男队员都会带一广口瓶(如脉动的饮料瓶),半夜就不用跑出帐篷了,当然,老人用的纸尿裤就男女通用了。只是处理纸尿裤有点麻烦。
看着山顶这种天气,幻想着站在顶峰的感觉,觉得目标触手可及
10月4日和5日,都是安排到冰川进行训练。训练期间,中午就只能吃路餐,这是协作晓辉(左)和金属在分发路餐。
大家收拾好个人的技术装备,领好路餐,向冰川进发。我的两个同伴因为高反严重,则留在大本营继续适应,其中一个有轻微脑水肿症状,早餐的时候,手不自觉地颤抖。
这是我们队年纪最大的龙歌,前两天没任何反应,昨晚半夜呕吐三次,现在坚持跟我们一起训练,精神可嘉,后来成功登顶。
大家在冰川的底部穿戴好技术装备。
离我们不远的冰川上,香港来的观光队在摆pose照相,两个男士光膀子英勇了一把,吓得他们领队大呼小叫。我们的队员即使想光着显摆一下也不敢,如果感冒,那登山行程基本就结束了。
默竽开始给大家讲解冰雪行走要领和注意事项。
想要走稳当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穿着沉重的登山靴,再装上冰爪,脚底下的感觉跟平时完全不一样。
这些对于默竽来说,就如履平地
犹如雪上芭蕾,旋转自如。这脚步,冰爪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裤子划烂。
对于初学者来说,摔跤是必然的。
再配合着叫床式呼吸法,练习有节奏地在雪地上行走。这次的喘息声就更大了,幸亏没有女队员。
感谢各位朋友顶帖捧场,因这两天出差没及时更新,在此致歉。上午练习好冰雪行走,午饭大家就在冰川底部用路餐解决。在高海拔地区,要把高山靴和冰爪穿好,是要费不少工夫的,弯着腰穿戴,十几秒钟就气喘嘘嘘了。所以中午大家都没解除冰爪。实际上,将冰爪与砂石地面接触,对冰爪的损伤还是较大的。
吃过午饭,默竽给大家讲解下降及过固定点的技术要领。
每个动作的要领及开关主锁的细节都详细讲解。虽然很多人对商业登山保姆式的管理很不屑,但对于真正喜欢登山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在关键时刻保命的本钱。因此,在很多登山的技术细节上,领队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机会还应该参加专门的登山技术培训。
大家练习完过绳节及下降技术后,很自觉地排成一队,在冰川上行走,尽快让自己适应冰雪行走技术。对面山脊上,东莞队的队员正在向C1营地出发,从大本营到C1营地,海拔上升600米,基本上乱石路,走起来有点费劲,正常行走约4-5小时。
行走十几分钟后,队员们的反应不一,有些很悠闲自在,有些高反比较严重的队员就感到体力不支了。
训练完之后,大家返回大本营,不到半小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大家就在主帐喝着葡萄糖水聊天打屁。一小时后,天又开始放晴,营地衬着远处的雪山和白云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回到大本营,我才知道,我的两位留下的同伴因为不堪忍受高反的折磨,已经回格尔木去了。当时他们在营地要求协作楚北把他们送到青藏公路上,在公路上拦了一辆油罐车回格尔木了。因为大本营没信号,所以无法知道他们的确切情况。厦门五个人的团队,就剩下2人了,我有些伤心。
当晚,所有队员集中在大帐里,跟着我带去小音箱里放出的音乐,大声地唱着歌,抗高反,同时鼓励自己。那一刻,大家都有一个心愿,我一定能行。
这张是山友老白拍的星空。
一直到十一点半,大家才陆续回到各自帐篷睡觉。这是山友老孙在摆弄他的睡垫。(山友悟空拍摄)
当晚,我睡得很好,到早上八点才起床,起床后,我到营地附近的山坡上走走。白云如玉带般地飘绕在对面山腰。
云的变化很快,一会就扑天盖地身地面涌来,很象沙尘暴来袭的景象。
玉珠峰完全笼罩在云雾之中。
因为气压的关系,带来的防晒霜一开瓶盖就喷涌而出,大家只好多抹一些。这是山友老侃和默竽的合影,感觉默竽有演曹操的潜质。
小提示:因为夜晚气温较低,帐篷里睡一个晚上,呼出的气与冷空气接触,会在睡袋口的位置凝结水珠、水雾或霜,起床后尽量把睡袋拿到外面晾晒。(悟空拍摄)
吃早饭时,感觉胃口比前两天好多了,知道自己已经扛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身体已经逐渐适应了高原缺氧环境。早饭过后,同样到冰川适应。
现在大家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穿戴技术装备了。(悟空拍摄)
山友狮兄和我。狮兄的冰镐还能伸缩,可当登山杖用。
今天主要练习的是结组行走及过绳结。尽管练习了两天,但摔跤的人还是不少。
今天的训练任务比较简单,因为晚上十二点,有一组人将直接从大本营冲顶。这次冲顶,默竽根据这几天对队员的观察及队员们自身感受,将队伍分为A\B两组。A组直接从大本营冲顶,B组在C1过一晚。
所以训练一个小时后,大家要求玩玩攀冰,那当然是默竽先表演一下。这种冰壁对默竽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默竽在冰壁顶部建好保护站后,我们才开始攀爬。默竽在SOLO很多山峰的时候都是先锋攀,这对于攀爬的技术要求很高,要会处理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势,如岩壁、冰壁、雪地、亮冰等等。所以我才知道,高海拔登山,难度不仅仅只是高度,更多的是山势及地型的复杂性,如新疆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但属于典型的技术型山峰,攀爬难度就很高。
秀一下我自己的攀冰照(默竽拍摄)。
就这5、6米高的冰壁,爬得我两臂发酸,两腿发颤,确实是技术活,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如果要攀爬技术型山峰,攀冰训练是不可缺少的。每年冬季,中国登山协会都会在四川的双桥沟举办攀冰培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加。
象这位山友,攀爬和下降的姿势都比较好,估计有攀岩的基础。
哈哈,这位山友的姿势就明显不对了,屁股撅着,手还抓着主绳。不管怎样,能爬上去就是胜利,毕竟大家只是体验一下。
当天的训练都比较轻松愉快,下午三点,我们就回大本营了,为A组凌晨冲顶做准备。
回到大本营,默竽开始征求大家意见,A组晚上十二点出发,直接冲顶,B组第二天中午出发到C1,休息一晚后冲顶。实际上,大家都希望能到A组,因为A组直接冲顶,不需要背负睡袋睡垫,而且还能少忍受一天高反的折磨,但对体能要求较高,有几个想去A组的队员被默竽劝回了B组,最后确实A组8名人员,B组9人。
时间比较早,我跟几个爱喝茶的山友泡起了功夫茶,哈哈,高山功夫茶,很惬意呀,就是水不太开。(IPHONE摄)
吃完晚饭,大家在大帐里呆了一个小时,约8点的时间,A组队员就各自回帐睡觉,B组队员基本上还在大帐呆着,压低声音说话,怕把A组队员吵醒。约11点30分,默竽把大家叫醒,到大帐补充能量。这时候,就要多吃了,咖啡、豆浆(冲泡型)、果珍、葡萄糖、炼乳以各位饼干、面包等方便食品,能吃尽量多吃,大家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带上路餐。12点钟,默竽和另外两个协作楚北和金属带着我们开始出发。走过三公里的乱石滩,开始爬坡,从爬坡开始到C1营地,海拔上升约600米,走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在晚上。
无论是平时跑步,还是去徒步,我都有自己的步伐和节奏,这次总共11个人,我尽量保证让自己的节奏跟大家合拍,基本上跟大部队在一起,到C1营地时,约凌晨4点钟。因为头一天,协作已经在C1设置好了帐篷,一到达营地,我们就分两组钻进帐篷进行休整,吃些东西,补充水分,并把所带的热水瓶灌满。我们有两个队员到达C1营地,反应有些迟钝,也没胃口吃东西,高反比较严重,体能上也跟不上,最后默竽要求将协作金属留下陪着他们。
休息40分钟左右,默竽要求大家出帐篷,将登山装备穿戴好。最痛苦的莫过于穿鞋和冰爪,戴着手套无法把冰爪穿好,只好除下手套,我花了将近5分钟时间才把冰爪套在高山靴上,累得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地上,结果羽绒裤刮到了后面队员的冰爪上,划了一个大口子。因为没带胶带,只好任羽绒飞扬,幸亏我的羽绒裤是网络状,还不至于让所有羽绒都飞走。
所以,在登山时,要特别注意冰爪,确实很锋利。
5点钟,我们开始向顶峰出发,默竽在前面开路,协作楚北收队。因为从前面爬坡到C1营地,我的节奏有些乱,感觉有点累,所以冲顶时,我不再跟随其他人的步伐,只按照自己的步伐和节奏走着。天很黑,满天的星星,这时也没有心思欣赏了,只是机械地按照登山呼吸法一步一步地向上走着。麻烦的是,我的头灯因为气温低而停止工作,只能后面队员的头灯迷迷糊糊地向上走着。快到7点时,天有些亮了,我才发现,后面的队员是协作楚北,其他队员已经走到前面去了。
连续走了两个多小时,感觉有些疲惫了,原来都按叫床式呼吸法,呼吸一节奏迈一步,到这时要呼吸两节奏才能迈一步,还好节奏没乱。楚北说,爬上前面那个坡,我们就休整一下。
离峰顶约200米到了亮冰路段,而且山势也比较陡,我看到了前面队员留在雪地的背包。为防止滑坠,楚北开始与我结组,这时我已经开始三个呼吸节奏才走一步,楚北走在了我的前头。经过约一个小时后,看到峰顶就在我的眼前,楚北在前面鼓励我说:看,马上就到峰顶了,加快节奏。我深吸一口气,抬脚往上冲,冲5、6步,我就歇一下,这时已经完全没有了节奏,好不容易到达最高点,楚北说:我们登顶了,你激动吗?我除了拄着冰镐弯着腰大口喘气外,什么也做不了,更不要说什么激动了,过了三分钟,我才逐步缓过劲了。特别提示:在登山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节奏,否则容易引发高反和体能衰竭。幸亏,我挺过来了。
这是我和协作楚北的合影,在此感谢他一路陪伴着我,谢谢,兄弟。
我于上午10点15分登顶,其他队员跟着默竽比我大约早十分钟登顶,大家集中在地质标杆处合影,这个标杆在玉珠峰顶算是标志性物品,它不在最高点,但登山的人员都把习惯性这当作是玉珠峰顶。(默竽拍摄)
在此,要感谢公司对我这次登山活动的支持,特别感谢公司老板JACKLE谢的大力协助。
再让劳苦功高的协作楚北亮个相,他所处的位置是玉珠峰真正的峰顶。
在峰顶呆着约十分钟后,大家开始下撤,到达放背包的平台,开始补充能量。从大本营冲顶到现在,已经大约11个小时,大家都有些疲态。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确实,在体力基本耗尽的前提下,在这高海拔地区,对大多数人来说,下山确实困难。尤其是在登顶后,心里放松下来,那么下山就更显艰难了。
这位山友好像来自香港,体能耗尽,基本上是挪着下山的,感觉比我攀登还慢。给他照相的时候,他想对着我笑笑,结果只是咧了咧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我很担心他如何走回大本营。后面的队员走得也是东倒西歪的。
相比之下,我的下山速度是最快的。前面有几个山友累得已经走不动了。
我一路不停,只用了1个小时10分钟左右就到达了C1营地,右边是我们的帐篷,前面是香港队的协作正在撤营地。
15分钟后,默竽带着其他队员陆续回到了C1,在他们进入帐篷开始休整的时候,我提出先下撤到大本营,因为我感觉,一旦休息下去,可能就不想走了,而从C1到大本营,才是让我感觉最难走的一段路。这段路基本都是乱石,走起来很磨脚,尤其是穿着沉重的登山靴。
在下山的途中,正巧遇到B组的队员陆续向C1攀登。看着他们艰难地行走,又很庆幸自己已经开始下山了。
从C1到大本营,我用了大约三个小时时间,到了大本营,我基本上是直接倒进帐篷的,第一次感觉体能完全耗尽。其实,我的做法不正确,我应该先到大帐,冲一杯葡萄糖水,可以马上补充体能。
无论如何,我的第一座雪山完成了。玉珠峰--海拔617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