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谁写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谁写的:塞下秋来风景异清朝又不一样,它自己就来自于塞外,而满蒙既然一家,那么长城又变得没有必要了。从古到今的“边塞”的概念,到这时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塞外”、“边塞”这样的名词,也就只剩下了历史和地理上传统的意义了。
边塞,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名词。古代的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是定居耕种土地的民族。而在中原大地北方,在广阔的欧亚草原上,生活着各支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他们的战士来时一阵风,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的边患。
偏偏这个时候,中国内地正是四分五裂的时代,若干小政权彼此争斗不休。“兄弟阋于墙,则外侮必至”,大好时机,契丹怎会浪费?通过那个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这是塞外民族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进军中原的前进基地。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则恰恰相反:燕山防线丢失,游牧民族的铁蹄挺进中原再也没有像样的屏障,华北大平原平平坦坦,正适合跑马。再加上,这时候的契丹,早已不再是数百年前的匈奴、鲜卑、突厥,而是更加有统治能力的民族。他们建立的辽朝,在草原地区实行适合草原的政策,在燕云十六州汉地,则实行适合农耕地区的政策,在那个年代,甚至搞起了“一国两制”。再以后的金、西夏,都是已经是高度吸收了中华文明成果的民族,比数百年前的北方民族更加不好对付。
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说,从唐朝“安史之乱”时开始,中原王朝是在从北方来的游牧民族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之下,在数百年之内国土一点点被蚕食,终于在南宋末,被蒙古人彻底占领了全部国土。也正是在元朝,长城变得不再必要——既然长城内外都是大汗的领土,那么还有什么防御的必要呢?
可是在明朝,这很有必要。明朝是修长城修得最勤的朝代,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明朝沿着这一线建立了九大重镇,号称“九边”,皇帝更是亲自搬到北京来住,号称“天子守国门”。可最终还是没能阻挡塞外的铁蹄,在内忧外患之下,明朝亡了。
清朝又不一样,它自己就来自于塞外,而满蒙既然一家,那么长城又变得没有必要了。从古到今的“边塞”的概念,到这时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塞外”、“边塞”这样的名词,也就只剩下了历史和地理上传统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