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花园景观:给城市的TA们建个家
无界花园景观:给城市的TA们建个家来源:TNC上海市国土空间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截图生境花园,既具有栖息地功能,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同时具备花园属性,具有观赏、休憩和户外休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活动和交流的场所。2017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上海生境花园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启动,我们与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多功能的社区花园和绿色空间,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我们希望根据不同城市的特定需求,从不同尺度制定策略、采取行动,运用生态创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城市公园生态系统。项目以社区生境花园为基础单位,打造织密相连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对标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实现更多、更具有韧性、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2022年,项目作为“提升栖息地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点,被写入上海市国土空间
摄影:董大正
城市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在城市生活带给人类诸多益处,包括提高生产力、促进创新、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遇;此外,城市也帮助人类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但不容忽视的另一面是,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不断吞噬越来越多的陆地和水域,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预计未来30年内全球城市扩张将直接威胁800多种物种的生存。与此同时,人口密集、“千城一面”等现象使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预测并不等于必然命运,基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帮助拯救物种,把城市变成生物多样性中心,并为自然保存更多的资源。
以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为例,截至2021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89.43万人。作为超大型的河口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带给上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上海的野生动植物数量的变化显得并不乐观,许多物种的分布和数量相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均有明显的缩减。
因此,面对城市化导致的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斑块化和破碎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引发的都市病等挑战,让自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更好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以及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就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建设、修复与优化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将自然融入城市发展进程,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生境花园项目在行动生境花园,既具有栖息地功能,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同时具备花园属性,具有观赏、休憩和户外休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2017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上海生境花园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启动,我们与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多功能的社区花园和绿色空间,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我们希望根据不同城市的特定需求,从不同尺度制定策略、采取行动,运用生态创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城市公园生态系统。
项目以社区生境花园为基础单位,打造织密相连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对标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实现更多、更具有韧性、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2022年,项目作为“提升栖息地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点,被写入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从政策层面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市国土空间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截图
来源:TNC
“生境”——科学保护城市生态“生境”是“生境花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项目希望为大型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必需的生存环境,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在布局设计上,生境花园从生境、体验和休憩三个层面进行划分,分为生境主题保育区、互动体验区和休憩科普区三个部分。
来源:TNC
为了保证营造过程的科学性,所有的生境花园都遵循5项基本科学原则,即:使用本土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乔灌草),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
生境花园包括8个基本要素:
- 观鸟墙:作为生物多样性互动观察设施,可以在不打扰野生动物的前提下开展观察活动。使用解说牌、二维码、拍照打卡点、观鸟掩体墙、AR/VR等互动手段向访客展示并介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情况。
- 花境:使用不同颜色、大小、高度及开花时节的本土花卉植物,为本地野生动物特别是传粉昆虫提供食源。本土植物和本地野生动物存在良好的共生关系,是最可持续的适宜栖息地。
- 自然水源:既可以利用已有的湖泊、河流、湿地、溪流等天然水源,也可以营造雨水花园或池塘等景观水体,坡岸较缓且粗糙,方便前来用水的动物落脚,也方便两栖动物上岸。
- 人工水源:布置简单的水盆、浅盘的水涌泉等人工设施,水较浅且有弧度,便于不同体型的动物使用。
- 昆虫箱:利用干草、落叶、枯枝、竹竿、碎石块等材质搭建,为各类昆虫提供适宜的栖息空间,躲避恶劣天气、捕食者等,提供必要掩护。
- 堆肥箱:在花园内利用枯枝落叶堆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 石笼 :为各类昆虫提供适宜的庇护空间。
- 枯枝堆:可作为动物生活、觅食和冬眠的栖息之所,也可为两栖动物在水体中提供落脚点用来呼吸和休息。
在具体营造时,专业调研人员会详细调查本土动植物的数目和种类;对地块进行全方位空间分析;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入手,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研。通过科学、严密的调查与分析,生境花园将会确定其针对的目标物种,包括鸟类、传花授粉者和两栖类动物。目标物种的不同决定了主题设计的区别,例如,针对鸟类的生境花园考虑种植柑橘类和带刺灌木类植物,减少流浪猫对花园的破坏和对鸟类的侵袭;紧靠乔灌草密集的边缘,保障鸟类有安全躲避和停歇的场所,能安心享用水源。
生境花园中的昆虫箱 | 来源:TNC
在后续维护的过程中,生境花园同样坚持科学的管理原则,例如:不使用农药化肥,而是使用垃圾堆肥的有机肥料养护土壤,搭配香草类植物进行多样化种植,减少病虫害侵扰。生境花园定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科学测量改造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实践奠定基础。
改造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 来源:TNC
科学的生境营造方法保证了目标物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有益于城市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也确保生境花园可以较低的运维成本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建成开放的8个生境花园为超过40种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其中鸟类25种,传粉昆虫10余种,蛙类2种,小型哺乳类动物4种;新增灌木及草花428种次;居民修建休憩空间及设施88处。生境花园在“噪音消减”“景观美化”“气温调节”“固碳”和“雨水径流消减“等5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地图》
“花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花园”是生境花园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境花园内安置了许多人性化设施,兼顾使用者的“五感”。视觉上,使用者能够看见草本植物、蜂蝶飞舞。听觉上,使用者能听见风声、树声和鸟鸣声。嗅觉和触觉上,花园在种植箱内栽种了许多芳香植物,使用者能在花卉草木的香气中缓解焦虑、消除疲惫。味觉上,生境花园内种植许多结果植物,部分供动物食用,另一部分通过活动的形式供儿童采摘,送给老人。生境花园中设有完善的解说解义系统,随处可见物种标识牌和互动装置,用简洁、有趣的文字和图形语言向游客们科普动植物知识。生境花园的铺装具有透水性,一方面可以让雨水下渗到土壤中,补给地下水;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铺装表面不积水,防止使用者滑倒摔跤。
来源:TNC
生境花园鼓励社区居民全程参与项目的各项决策。从设计、施工到后期运维,居民们均可畅所欲言、建言献策。项目有较为成熟的志愿者培训模式,居民和志愿者们学习如何安装红外相机和观察动植物。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自然”与“生态”不再是静止、单一的景观,而转变为了然于胸的知识、技能与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参与者自己所构建的畅想、做出的选择中,“自然”成为了理想中家园的一部分。
生境花园积极开展科普与自然教育,致力于打造一个全年龄段共享的“乐园”。项目针对居住在附近的孩子举办夏令营、冬令营,让他们有机会学习自然知识、开展自然实践活动。生境花园也向老年人科普养护花草的知识,帮助他们放松身心,为他们提供休憩空间和社交机会。
来源:TNC
目前,几乎所有项目点都设置在老旧小区和拆迁小区。项目与高校教授、设计师等生态保护领域专家合作,开展“生境课堂”等社区自然教育活动,使城市家庭的孩子也能较早地接触到自然知识,有机会与专家对话。生境花园希望培养他们对于自然的兴趣与好奇心,提高他们观察自然、自我学习的能力,帮助其成长为关心自然、爱护动植物,并且有能力、有知识去科学地保护环境的一代人。
虹旭生境花园 | 来源:TNC
我们计划#1
对现有的项目点开展运营维护及设备更新:购置、更新红外相机等设备,对生境花园花草植物等设施进行养护和管理,对生境内的生境小品比如昆虫箱、鸟浴盆、喂水器、小型哺乳类动物越冬巢穴等维护更新。
#2
评估生境花园示范网络生态价值:开展现有项目点的后续生态监测及调研工作。
#3
完善活动机制和培训体系:举办科普类活动、启动自然教育课堂、构建志愿者和设计师团队培训机制、完善科学培训及营造手册、开展公民科学家以及各类培训活动。
#4
保证项目的可持续运营:构筑生境花园网络、成立社区工作组、与企业合作、完成办公基础运营。
#5
扩大生境花园规模,拓展试点类型,复制新的项目点。
#6
示范赋能:以上海生境花园试点网络为示范,依据实地考察和评估情况、将上海实践经验推广到国内其他大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