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桃源的古诗:古代诗词文章有很多地方写到了桃源
描写桃源的古诗:古代诗词文章有很多地方写到了桃源刘晨、阮肇天台桃源遇仙典故主要源于中国古人爱情梦想中的女神情结,是中国古代文学爱情理想主题的延续。半年后,二人归乡心切,女子再三挽留不住,无奈中为他们指明了回家的路。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却发现家乡早已物是人非,他们的子孙已经传到第七代了。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据南朝刘义庆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今浙江新昌县)村民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时迷路数日,又累又饿之际,忽然发现溪边一株桃树上有许多果实,采下吃了以后精神大振。他们沿溪而上,在一处村落遇到两位姿色绝美的女子,她们将刘阮二人请到家中,酒酣宴罢,陪着刘、阮入红罗帐休息,二人如坠仙境。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那里风景优美,风俗敦厚,人们安宁喜乐,也或者,那里还有俊男靓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宛如人间仙境。
中国人关于世外桃源的梦想主要来自于两个典故: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写了桃源祥和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因为是武陵人发现的,所以叫“武陵源”;又因入口是一片桃花林,所以又被称作“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思想主要源于《老子》和《诗经》中的乐土思想。如《老子》第八十章所写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诗经·魏·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里面的乐土。这些,陶渊明不仅将其载入了《桃花源记》,也将其录入了自己的诗歌,如《桃花源诗》: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据南朝刘义庆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今浙江新昌县)村民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时迷路数日,又累又饿之际,忽然发现溪边一株桃树上有许多果实,采下吃了以后精神大振。
他们沿溪而上,在一处村落遇到两位姿色绝美的女子,她们将刘阮二人请到家中,酒酣宴罢,陪着刘、阮入红罗帐休息,二人如坠仙境。
半年后,二人归乡心切,女子再三挽留不住,无奈中为他们指明了回家的路。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却发现家乡早已物是人非,他们的子孙已经传到第七代了。
刘晨、阮肇天台桃源遇仙典故主要源于中国古人爱情梦想中的女神情结,是中国古代文学爱情理想主题的延续。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
刘晨阮肇天台桃源遇仙也借鉴了楚辞中的《高唐赋》、《神女赋》和曹植的《洛神赋》中的偶遇女神情节。
如《高唐赋》: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洛神赋》是号称“才高八斗”的曹植所作,文中描写了作者与侍从们到达洛水之滨时的情景。当时“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他们税驾蘅皋,秣驷芝田,容与阳林,流眄洛川。在一片静谧的气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极目远眺波光潋滟的洛水。就在他偶尔抬头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一个瓌姿艳逸的女神站立在对面的山崖上,这个女神之美: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刘晨阮肇天台遇仙记》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远。《桃花源记》所写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是在“晋太元中”( 376年-396年);“刘晨阮肇”条写刘晨、阮肇“忽复去,不知何所”的时间是在“晋太元八年”(383年)。
383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有名的战役,那就是淝水之战,东晋名将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以少胜多,以八万军队战胜号称八十万(实际上是30万)的前秦军队。
东晋虽然打了胜仗,但是战争给平民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的土地上。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刘晨阮肇天台遇仙记》两个故事主题很鲜明,一个是向往和平,远离战乱;一个是偶遇女神,不过偶遇女神最终目的与前者一样,也是逃避战乱。所以两个故事主题是一致的,只不过表现手法不一样,《桃花源记》是直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而《刘晨阮肇桃源遇仙记》是借爱情故事来表达逃避战乱的主题。
两个桃源故事相互辉映,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对并蒂奇葩,影响了近两千年的文学艺术创作。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暮,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虽然没有历经战乱,但是由于新旧党争,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作为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天然就属于旧党,因而一贬再贬,先后被贬到杭州、处州,继而又遭到谒告,被削秩,再贬郴州,越贬越远离京师,再起无望,所以希望找一个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远离现实纷争。
又如唐代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诗: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诗中说,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据统计,在现存的唐人诗词中,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就高达24首之多,唐代以后到现在的诗词数量更是难以估计了。
《刘晨阮肇桃源遇仙记》的影响也很大,仅仅唐宋诗词中运用刘郎(刘晨)典故的就有几百首。如唐代李存勖的《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词里直接描写刘晨阮肇遇仙的情景,“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记忆中的情景是那么的美好,可这一切已如梦幻,永无再现之期。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昔年之事如一场无凭的春梦,昔年之景除非在梦里相逢。叠用两个“如梦”,显得更为惆怅、感伤。苏轼云: “(如梦令)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云‘如梦’”。因为词中的两个如梦,直接导致把原来的词牌给改了,可见影响之大。
又如元稹《古艳诗》之二: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
等闲弄水流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
诗文中也运用了刘阮的典故。
综上,如果我们在阅读古代诗词文章时碰到有使用桃源典故的地方,可以根据诗词文章的主题予以甄别,凡主题是逃离战乱的桃源指的是湖南桃源县;凡主题是通过遇仙表达对爱情的向往的桃源指的是浙江天台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