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集聚13家科研机构的海洋科技“航母”邀您一同走进中建八局铸就的精品建筑领略中国建造的高度、精度、速度、深度今天,与大家“见面”的是

一个个地标建筑

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和情怀

中建八局官微“城市名片”专栏

邀您一同走进中建八局铸就的精品建筑

领略中国建造的高度、精度、速度、深度

今天,与大家“见面”的是

集聚13家科研机构的海洋科技“航母”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位于青岛市黄岛区

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共有16栋单体建筑

项目集聚了中科院13家科研院所

涉海优势力量

作为海洋科技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力进行海洋科技等领域的研究

同建设海洋强国

新旧动能转换国家战略密切相关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1)

项目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可有效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培育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实现中科院先进科技创新设施

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青岛市集聚

为青岛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显著推动青岛的高端化

科技化和现代化发展

匠心独运,古朴中见底蕴

项目由国内建筑大师崔彤院士操刀设计

一方面吸收了中科院建筑风格

楼体造型简洁凝练,红砖装饰典雅庄重

彰显顶尖学术研究中心的气质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2)

另一方面又将青岛特色融入其中

玻璃幕墙等外立面犹如蓝色波浪

基于青岛城市风貌

抽象出“黄墙、红瓦、坡顶”的形态语言

转译为面向未来的空间形态

与建筑主体相得益彰

科技赋能,优化建筑品质

01

技术创新助推颜值提升

为营造古朴自然的格调

园区建筑外立面多选用红色陶土砖砌筑

每块重达3公斤,1平方米需用66块

每平方米上的负荷超过200公斤

该项目的建筑物又多是斜面结构

空间折线多

为了解决红砖稳定性问题

项目采用放样机器人辅助放线

对砖墙提前进行排布

然后定尺下料

使得每一块砖在拼装时可以严丝合缝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3)

项目部大胆创新

自主研发多角度超高薄壁清水砖幕墙综合技术

通过优化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建模分析模板预留排气孔等技术

保证了薄壁斜墙成型质量

同时创新采用“型钢龙骨 砂浆砌筑

技术措施

保证了多角度超高清水砖幕墙

安全稳定性,该项技术经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估委员会

认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02

BIM技术为工程保驾护航

项目的16栋单体建筑造型各异

几乎没有标准层

同时又存在大量的跃层、大跨

薄壁斜墙等,施工难度较大

项目部综合应用BIM技术

在设计阶段根据图纸生成三维模型

借助其可视化特点与碰撞检查功能

直观发现图纸存在问题

在施工阶段对现场施工进度

进行动态可调整的4D施工模拟

辅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4)

▲BIM砌体排砖

此外,项目还积极推动BIM 的应用

如借“BIM AR”技术进行施工过程技术交底

利用“BIM 3D打印技术”对建筑构件

复杂节点、新施工工艺构件进行建模等

从2017年10月正式开工到竣工

项目总计完成

科研立项3项(包含1项集团级)

省级工法2项,QC论文2篇,专利7项

荣获青岛市优质结构、山东省优质结构

山东省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5)

▲BIM建模

绿色建造,打造海绵工地

项目部积极建设“海绵工地”

采用了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收集过滤系统

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

绿植自动灌溉系统等诸多环保科技

并在景观、道路设计时

将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透水路面

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形成良性水循环系统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6)

▲下卧式绿地

项目通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

一次性解决了灌溉水问题、园区排水问题

同时还有效缓解了热岛效应

可谓是一箭三雕

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城市名片向海图强(7)

▲透水混凝土雨水回收装置

未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研究集群

引领海洋科学发展

为我国海洋事业培养高层次科研和技术人才

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