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尖岩景区图:这座湘南城市拥有独一份儿的山水绝岩盛宴
南尖岩景区图:这座湘南城市拥有独一份儿的山水绝岩盛宴地处五岭的郴州,唐宋以前开发尚少, 山姿水色壮美秀丽。先后有韩愈、张署、刘禹锡、王昌龄、柳宗元、秦少游、寇准、王安石、秦观、杨万里……或被贬于郴州,或被贬于岭外而往来于郴州。 ——张孝忠《杏花天·看花随柳湖边去》 本期,《跟着唐诗宋词游湖南》专栏来到郴州, 一起品读“宋词郴州” 看花随柳湖边去。似邂逅、水晶宫住。刘郎笔落惊风雨。酒社诗盟心许。玉关外、不辞马武。便好展、云霄稳步。郴江自绕郴山路。欲问功名何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代词人秦少游当年一阕《郴州旅舍》让多少人对郴州心生向往,对郴山郴水魂牵梦绕。郴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郴山、郴水,幽香醉人,它们无不是在无数的歌咏中才有了诗性与灵性。神奇峻秀苏仙岭、水墨长 卷郴江等等这些无需文字点染,内在自有诗意绵延。
跟随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涯足迹,赴一场山水、绝岩盛宴,感受那一段段迁徙途中,山水的柔情,浓浓的诗意。
本期,《跟着唐诗宋词游湖南》专栏来到郴州, 一起品读“宋词郴州”
歌山画水,“郴”字关情看花随柳湖边去。似邂逅、水晶宫住。刘郎笔落惊风雨。酒社诗盟心许。
玉关外、不辞马武。便好展、云霄稳步。郴江自绕郴山路。欲问功名何处。
——张孝忠《杏花天·看花随柳湖边去》
地处五岭的郴州,唐宋以前开发尚少, 山姿水色壮美秀丽。先后有韩愈、张署、刘禹锡、王昌龄、柳宗元、秦少游、寇准、王安石、秦观、杨万里……或被贬于郴州,或被贬于岭外而往来于郴州。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渗。” 众多的被贬文人在郴州游山赏景,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华章迭出。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游览郴山郴水之后写下:郴山奇变水清写,郴江幸绕郴山下。韩秦妙语久绝弦,谁煎凤觜续此篇。
宋代大儒张栻更是咏出“郴山足奇变, 其水复清美”的赞美佳句。
在所有的文人当中不得不提诗圣杜甫。杜甫有个舅舅在郴州,知道郴州山水美,气候好,还有著名的橘井,可静养,可治病, 因此心仪郴州已久,可惜他在前往郴州的船上阖然长逝。这是杜甫的遗憾,也是郴州的遗憾。
郴州旅舍,山水踏莎
走进苏仙岭公园约三百米,即到郴州旅舍,高檐翘角,仿佛宋时的驿站。
这座驿馆样的建筑是后人所造的秦少游纪念馆,房门有联“策论济时艰词宗誉满三千界,江淮存世泽学士风流九百年”。
时光回到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春,词人秦少游以写佛书被降罪,贬徙郴州,正是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回想往事不胜伤感,设想前景不寒而栗。词人站在旅舍观望了很久,他在寻找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然而只有失望而已,现实回报他的是眼前一片雾笼烟锁的景象。于是词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人写尽了中国2000多年来,贬迁文人们的落魄与失意,然而经过山水的慰藉又多了一份情感的浓冽之美。
从山麓到山顶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等景点。桃花居是登山的起点,它背靠青山,面向桃花水溪,四周翠竹修茂,绿树成荫,环境别致。
白鹿洞在桃花居上方。洞内宽敞,洞顶一怪石狰狞,洞外藤葛披拂,丛林繁茂。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现洞口塑有大小二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只白鹤,姿态各异,趣味天成。
据说苏轼特别喜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并书之于扇。秦观死后,苏轼失声痛哭,特地为这首词写下跋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请大书法家米芾亲笔书写秦观词和苏东坡的跋语,由能工巧匠雕刻在苏仙岭白鹿洞旁边的摩崖石壁上。后世将少游词、东坡跋、米芾书称之为“三绝碑”,成为洞穿千年的绝响。
怪石层岩,衲子羽人游银菟分竹,是君王亲付。州在扶舆最清处。紫云楼、记取天语丁宁,襦绔手, 好好为吾摩拊。望公如望月,见说郴江,父老多时问来暮。旌旆试初凉, 紫马西来,青丝络、秋风满路。早桔井丹成入仙班,有乔木前芳,事须公做。
——黄公绍 《洞仙歌·银菟分竹》
“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这是公元1637年,著名驴友徐霞客对郴州的描述。
郴州多山,是典型的江南山地丘陵地形。这些形成于数亿年前的大山,俊俏多姿,绿植覆盖,呈现给人的是“草木花光尽是春”的奇妙景观。
位于郴州市北湖区的万华岩景区,在古代绝对是一个清幽避世的好地方。一条清澈的暗河从万华溶洞里缓缓流出,水清见底。当地百姓相传,这里有神仙居住。
北宋著名诗人阮阅到此一游后曾写下了《坦山岩》一诗,“空山夜雨鬼神愁,怪石层岩虎豹忧。鸟道不通车马到,只供衲子羽人游。”
诗中的坦山岩就是今天的万华岩,诗人将溶洞特征,水色山光,岩洞惊、奇、险、秀都融入其中,游后真实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洞顶镌刻的“万华岩”三个红色大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木式手迹;顶壁左侧有南宋李朴所书“万华岩”三个大字,码头的岩壁上还有台湾著名书法家陈峰留下的“亘古之观”;洞口左侧刻有南宋郴州知军赵不退的《坦山岩劝农记》石碑,至今字迹清晰,完整无缺。
编辑 | 肖太平
撰文 | 佘智洋
摄影 | 曹广文
出品 | 今日旅行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