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布洛芬不能吃超过五天(经历了紧急召回)
为什么布洛芬不能吃超过五天(经历了紧急召回)可以这样理解,ANSM并非建议公众禁用布洛芬。是药三分毒,只要我们合理使用药物,勿需过于恐慌。关键信息二:“用药不慎”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事件二:法国国家药品和保健产品安全署(ANSM)发出慎用布洛芬消炎药的警告。ANSM委托图尔和马赛药物警戒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本身有感染的情况下,经常服用布洛芬消炎药,用药不慎可能导致感染并发症,严重或者致截肢甚至死亡,因此建议公众谨慎使用。划重点!关键信息一:该项调查并未得出“布洛芬不能用”的结论!
2019年,对于儿童退烧药布洛芬来说,可谓是“流年不利”……
前后经历两次公关危机
事件一:2019年1月29日,美国FDA紧急召回布洛芬。据美国FDA报道,Tris制药公司的一款布洛芬口服混悬滴剂,由于部分批次可能含有较高浓度,而超过规定标准10%的布洛芬,有引发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因此做了全面召回。
一番追根溯源后,药娃发现,召回原因并非令家长们恐慌的“布洛芬这个药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布洛芬浓度超标!而且经查询,被召回的药品只是部分批次,并且尚未在我国上市销售,所以只要是在国内购买的布洛芬,压根不用担心,没问题的。
事件二:法国国家药品和保健产品安全署(ANSM)发出慎用布洛芬消炎药的警告。ANSM委托图尔和马赛药物警戒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本身有感染的情况下,经常服用布洛芬消炎药,用药不慎可能导致感染并发症,严重或者致截肢甚至死亡,因此建议公众谨慎使用。
划重点!
关键信息一:该项调查并未得出“布洛芬不能用”的结论!
关键信息二:“用药不慎”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可以这样理解,ANSM并非建议公众禁用布洛芬。是药三分毒,只要我们合理使用药物,勿需过于恐慌。
经过紧急召回、警告、永久伤害、截肢、死亡等一番轰炸后,布洛芬挺过来了……
但是,你以为这就完了?并没有!
又是一年流感季,家长们不禁又嘀咕起来:娃发烧了,布洛芬到底能不能吃?怎么吃才安全?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莫慌!药娃来一一解答!
布洛芬还能吃吗?
布洛芬是一款经典、高效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退烧。临床应用证明其安全性高,一直深受世界卫生组织(WHO)、欧美各国和我国的推荐。
虽然没有一种退烧药是绝对安全的,但总的来说布洛芬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比较轻微,一般为轻度的肠胃不适,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其胃肠道刺激。偶发皮疹、耳鸣、头痛及转氨酶升高等,在儿童中应用比较安全,如果没有禁忌症,布洛芬是可以作为儿童退烧的首选药之一。
布洛芬应该怎么吃?
要做到专剂专用,不推荐给儿童喂服成人剂型,如片剂、胶囊等。为了更加贴近儿童的用药需求,市面上已有多款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剂型,如布洛芬混悬液,其口味多是水果味,儿童更容易接受。
通过说明书,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服用布洛芬的剂量是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计算的(其中体重是首先考虑的因素)。推荐剂量是每次按体重 5~10mg/kg,需要时可6~8小时重复用药一次,每24小时不超过4次,布洛芬用作退烧仅限于短期使用,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天。
没看明白?
没关系,例子举起来!
除了正确计算服用剂量,还得特别注意服药时剂量叠加的问题。因为剂量叠加不仅会导致过量,还有可能会增加其不良反应。所以服药时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核对成分,避免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品重复使用,导致剂量叠加。
儿童服用布洛芬需要注意什么?
不推荐联合/交替使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关于联合/交替使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以及其缓解儿童不适的效果证据较少,这种治疗方案反而可能引起孩子大量出汗而导致脱水,更会因为剂量累加,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引起肝肾功能损伤。
《中国 0~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交替对使用与单用比较,无明显优势;两药联合或交替不能改善舒适度,还有可能因为交替或联合给药导致的毒性增加、给药错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美国儿科学会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治疗可能会增加给药不准确的可能性,并且可能会诱发发热恐惧症。
因此,药娃建议:
1. 如果使用一种退热药就能很好退烧,那就用只用一种,当一种退烧药不能很好退烧时,首先需要考虑一下药量是否已经用到最大量了,只有在持续高烧不退等少数不得已情况下,才联合/交替使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
2. 布洛芬用于退烧不得连续使用超过3天,若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 禁忌症:有脱水症状的儿童;有活动性或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的儿童;对布洛芬过敏的儿童禁止使用。
4. 慎用情况:消化道溃疡、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患有高血压的儿童;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儿童患者谨慎使用,有此类合并症的患儿,就医时一定告诉医师。
药娃温馨提示:
虽然布洛芬是一款经典且高效的儿童退烧药,但在给儿童用药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药师,注意药物的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做到规范用药;发现疑似的药品不良反应,立刻就医。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刘俏 陈虹
本篇荣获文字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