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过去的飞行器设计和制造里,结构和工艺一直都是不受关注的部分,反正总体设计就在那里,制造方式也就是那些,只要会画个内部图,最后成品出来看看哪里强度超出就加强度,强度不够就再补强度,可以说只要是个学过的,图画的好看的人,都能当个不错的工程师。可以说,如果没有坐了冷板凳30年,还30年如一日的深挖飞行器结构设计和工艺制造突破的王向明工程师,如果没有沈阳所,沈飞厂和海装部门在舰载机工程结构设计上的大胆创新和通力合作,没有几大航空高校在相关方面深挖技术做出的巨大成就;以我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飞行器制造水平,继续使用传统的水压成型机身制造技术,海军隐身舰载机工程压根不会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当然,你要问歼-35的总师,孙聪总师早在2015年就已经因为多个我军重点项目的成功,成为工程院院士了。王向明以战斗机总师级的身份入选院士不稀奇,稀奇的在于,他并不是飞行器设计本专业的人士,既不做气动外形的设计,也

中航工业最近在不断地放出新一代舰载机的消息,别的先不说,美国媒体有点坐不住了,而且还不是炒作中国威胁论的那种。美国《商业内幕》杂志就跑来替中国担心:‘由于缺乏国家支持,中国的隐身舰载机项目遭遇了巨大的困难。’

要说这个媒体的炒作实在是太没有水平了,尤其是在隐身舰载机原型机都已经基本完成建造的今天,还谈什么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所以会遇到困难,简直是太过滑稽了;我军装备的作战飞机不是国家重点立项型号的可多了,甚至没拿到军兵种重点的也不少,有哪个影响到出成果了吗?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1)

哪怕是去看一看今年的两院院士增补名单,都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今年我国中航工业系统一共有两个人进入了工程院的第二轮院士增补候选人名单,一位是中航洪都的张弘,是我军新一代主力高级教练机教练-10猎鹰的总师,另一位则是沈阳所的王向明,是310/350工程,或者说FC-31外贸五代机,或者说歼-35舰载机项目的副总师。

沈阳所的王向明能以副总师的身份和另一款已经入列我国空军的战机的总师张弘一起,进入工程院院士的第二轮候选名单,并且很可能当选,这还不足以说明歼-35的动向和将要进入我军序列的事实吗?

当然,你要问歼-35的总师,孙聪总师早在2015年就已经因为多个我军重点项目的成功,成为工程院院士了。王向明以战斗机总师级的身份入选院士不稀奇,稀奇的在于,他并不是飞行器设计本专业的人士,既不做气动外形的设计,也不管飞控相关的操作,而是另一个,传统上不被人关注的领域:结构工艺。

而且这个结构工艺的突破还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我国在整个航空工业领域为数不多的,能领先全世界所有航空工业强国的领域——新一代战斗机制造工艺。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2)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3)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4)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5)

王向明院士的结构论文,可见新工艺恐怖的减重能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坐了冷板凳30年,还30年如一日的深挖飞行器结构设计和工艺制造突破的王向明工程师,如果没有沈阳所,沈飞厂和海装部门在舰载机工程结构设计上的大胆创新和通力合作,没有几大航空高校在相关方面深挖技术做出的巨大成就;以我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飞行器制造水平,继续使用传统的水压成型机身制造技术,海军隐身舰载机工程压根不会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过去的飞行器设计和制造里,结构和工艺一直都是不受关注的部分,反正总体设计就在那里,制造方式也就是那些,只要会画个内部图,最后成品出来看看哪里强度超出就加强度,强度不够就再补强度,可以说只要是个学过的,图画的好看的人,都能当个不错的工程师。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基本就是个冷门的没啥重要性和存在感的岗位,隔壁做气动研发的是经费充足到用不完,结构这里却已经穷到经费是很多时候批不下来,批下了也只够发发工资;要说搞多先进的研发想投钱,那是基本不可能的。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向明总师还是坐冷板凳坐了三十年没转方向,去做个更吃香的岗位,而是直接就在这个位置上杠上了。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6)

不过,等到601所开始研发新一代飞机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当年我国所有已经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发动机,都找不出一个加力推力突破15吨的,搞单发中型机显然是没指望了,双发中型机那一个不小心就要成了米格-29,两个中推耗油量大,而且挤占内部空间,扩大机体又会带来结构重量的增长,进一步导致推力不足;不扩大机体那油箱装在哪,弹仓装在哪又成了一个问题,油箱装少了作战半径就真成机场保卫者了,装多了又没地方,更别说弹仓还需要大把的空间。

这个时候就基本靠王向明总师的团队和他潜心多年坐冷板凳研发出来的成果来救场了,早在2003年,也就是国内连歼-11的国产化都还没完成的时候,就先行一步地开始了下一代战斗机结构工艺的研发,搭建了结构实验室,最终和北航的王向明教授一起完成了飞机主结构的增材制造技术,最终正是这项技术,拯救了我军的舰载机项目。

简单地讲,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是一堆主结构先各自制造出来,比如主翼梁啊,机身主承力框啊,这些结构都是水压机压出来的,然后再用连接铆钉等紧固件连接到一起,但是这个新工艺那就不一样了,这些结构都是可以一次性给他打印出来的。

歼35战机是隐形舰载机吗?我国隐身舰载机遭遇困难(7)

这里需要油箱?可以靠着打印把结构预留出来,哪里结构不够强?那就打印的结构厚一点;这样一来,不但省下了许多的加强结构和紧固件,减少的结构重量可以按吨来计算,同时机翼油箱容积也扩大了数百升。直接列数据吧,歼-35在使用了新工艺后的成果大概就是零件数量减少一半,减重三吨以上,制造效率提高10倍以上,整机减阻10%,相当于升阻比增加到1.1倍;在航程等性能水平上,全内油已经站在了和歼-15这种重型机一个水平线上。

美国媒体确实还是有点东西需要担心的,比如,他们引以为傲的战斗机制造工业,在生产工艺上,已经开始落后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