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车圈文化介绍,车圈计划名都提老外
各国车圈文化介绍,车圈计划名都提老外那么,这种做法的依据是什么?好处是什么?收效真能很好么?而与之类似的思路在前天(8月15日)上市的北汽新能源EU5上也能看到,人家搭载的是什么?是“达尔文系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达尔文是谁相信多数人都知道,所谓“进化论”的奠基人,由这也就导出了北汽新能源方面的起名说法:“一,为了直观体现这个系统基于自学习的进化能力;二,捎带脚夸一夸我们北汽新能源的创新发展进化能力”。纵观国内科研圈,你看人家的“盘古计划”(我国自主研发超级计算机),“夸父计划”(中国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天琴计划”(我国相关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任务的预先研究)等一系列科研计划,除了和神话沾边,猛然一听确也觉得高端大气。不过由此也就又让人想起了合众新能源方面的计划——“阿基米德计划”。既然你都叫“哪吒”了,好歹企业计划也跟咱三太子沾点边吧?叫一个什么“闹海计划”、“乘龙计划”不也挺带劲么(虽然并不见得与实际有联系)?即便不
这年头,你名字里不带点外国人名或冷门专有名词,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这是带着先驱感、时尚感、科技感的玩意儿……
又一波命名“画风”清奇的车圈概念命名走入眼帘
明日(8月18日),前后几经更迭演变,“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车(字面上的绝对义)——“哪吒01”,就要正式上市了,市了,了……
而之所以称其为“神车”,是因为放眼我悠悠华夏,毕竟确实没几个人敢在汽车这个层面用个虚拟神话人物的名字做名。当然,如果单纯从吸引眼球的角度而言,这确实做到了够亮够炸够另类。而按照合众新能源方面对于这种命名方式给予的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只是想表达一下争当“弄潮儿”的迫切心情和主题态度。而这种兼收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感的命名方式,其实已然不是首创,在汽车圈外已经非常流行。
纵观国内科研圈,你看人家的“盘古计划”(我国自主研发超级计算机),“夸父计划”(中国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天琴计划”(我国相关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任务的预先研究)等一系列科研计划,除了和神话沾边,猛然一听确也觉得高端大气。
不过由此也就又让人想起了合众新能源方面的计划——“阿基米德计划”。既然你都叫“哪吒”了,好歹企业计划也跟咱三太子沾点边吧?叫一个什么“闹海计划”、“乘龙计划”不也挺带劲么(虽然并不见得与实际有联系)?即便不强求与神话沾边,或者跟传统文化沾边也行嘛,自古以来的代表着“探索求知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也是一抓一大把的,叫个什么“鲁班计划”、“祖冲之计划”啥的不也挺有X格的么。
然鹅合众新能源方面偏偏又特立独行了一回,秉承着“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给你翘起地球”的精神气质,便又从字面意思维度狠狠地蹭了一波阿基米德的名气。
而与之类似的思路在前天(8月15日)上市的北汽新能源EU5上也能看到,人家搭载的是什么?是“达尔文系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达尔文是谁相信多数人都知道,所谓“进化论”的奠基人,由这也就导出了北汽新能源方面的起名说法:“一,为了直观体现这个系统基于自学习的进化能力;二,捎带脚夸一夸我们北汽新能源的创新发展进化能力”。
那么,这种做法的依据是什么?好处是什么?收效真能很好么?
可能会有人说,头条君接下来要说的这些内容的角度对汽车产业而言或许有些偏颇了,但也必须认识到的是,一个能朗朗上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好(品牌、计划、产品)名称,将是促进外界普罗大众对某一“神秘存在”般的车企在其今后一个阶段内的大致发展方向形成整体认知的最好窗口。
不信也可以看,怎么能说名字不重要呢?前脚刚还说要“观棋不语”,结果立马就在人家长城欧拉底下怼了一波起名的用意,并顺带表达了对于数学家概念之下“欧拉”之名的崇高敬意。这些实例都在有力的证明,作出合理的命名决定,其作用之大,大在这潜移默化……
借用国外化符号名称的初衷意图及效果影响
用类似于北汽新能源的方式,非要追问个所以然,那么首先就得从实际含义层面分析合众新能源提出的“阿基米德计划”。其套用代换“一个支点撬动地球”理论的说法也确实都有具体所指,其中“支点”就是合众新能源方面所表述的“智能技术”,而这个“智能技术”的概念细化到整车技术、智能系统以及出行服务等方面都还有更具体的指代;而所要“撬动的地球”则是“庞大的出行市场”。
从这个层面来讲,这种比喻还算是相对带有其合理性的,在令外界受众理解的层面上,至少这种对应的指代可以在建立起一个基础印象的情况下,使人对其表述的内容印象深刻。尤其是像车企计划这样庞大而繁复的体系论,更何况是这种带有涉及多个领域的构架,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倒也能起到些许的积极作用。而目前除了合众新能源方面以外,还真的没有哪一家车企此前用过国外知名人士的名字为一个(看起来关系不大的)计划命名,这也算是国内车圈的一种别样“首创”吧?
与“阿基米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计划在业内比较知名的还有百度方面雄心满满意欲进军汽车圈的“阿波罗(Apollo)计划”。百度方面曾直言不讳地表示,该计划命名的逻辑就是借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就是“拿来主义”了怎么滴吧)来意指具备开创性,又需要汇聚众多参与者的力量,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的这种超级工程。
不吹不黑,按照百度Apollo计划首页的官方合作伙伴显示,与其达成合作的主流车企地跨海内外,有宝马集团、戴姆勒集团、福特集团、捷豹路虎;也有本地合资自主车企:本田中国、北京汽车、北汽新能源、东风汽车、中国一汽、一汽解放、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福田汽车、猎豹汽车、力帆汽车、众泰汽车;还有很多同根同源的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拜腾汽车、威马汽车、车和家;以及零部件企业:博世、大陆、采埃孚……
罗列这些,也算是证明了就外延来讲,Apollo“汇聚众多参与者的力量”的说法还算能站得住脚,百度方面称其相信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就是这样的事业。而在业务本质上,将通过这套计划提供一套完整的软硬件和服务的解决方案(包括车辆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云端数据服务等)给合作车企,并将开放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等功能的代码或能力,且提供完整的开发测试工具。
然而,这里也就能看出影响力了,大名鼎鼎的“Apollo”计划确实响亮,也兼收并蓄了“神话人物”以及“外来人名”两大命名逻辑的效力,但造成的影响其实大抵也就是使整个计划的名字如雷贯耳,外界的多数人都曾表示反倒不太清楚“Apollo”所能对应的具体内涵除了能与“人多势众”建立起联系还能有什么别的直接联系。
而其走入公众视野其实也比较难,因为猛一看门槛太高,众人在普通的生活里了解讯息的小兴趣几乎高攀不起啊,多数时候还需要一些大新闻人物的推动,就好比李彦宏亲自上上五环啊,陆奇这两天找到了“新下家”YC中国啊什么的,外界的吃瓜群众才会在意其新闻后几段提及的“Apollo”计划背景知识……
这种缺乏明显的直观代入感的体验,一如“造车新势力”品牌电咖提出的“双螺旋DNA”战略布局。你猛一听,呦呵,这又是什么鬼?电咖CEO张海亮就解释说了,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硬件是基础 软件是核心”,以此为中心,还能拓展出其他概念外延(“有品 有趣”;品质与可靠,颜值主义 高科技……),并也可相应间接指代双品牌“电咖”与旗下高端品牌(???)“ENOVATE”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听完以后,在回想的几分钟里,你会觉得这种套用好像也挺有道理,但仔细推敲这里的联系,反倒觉得其实只要能说圆,“万事万物皆可双螺旋”?
由此,类似“高端文法”的好处与隐忧,都被彰显或掩藏了起来,好处彰显完或继续留有余热,而隐忧掩藏其后则也同样埋下了根基不稳极易倾覆的概念种子……
圈内老玩家以前都怎么给计划命名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现象级的“大有来头的名号”,按照过去的片面逻辑就得戴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了。但从当前的视角来看,则也可客观地判定说,这或多或少能反映出某些方面我们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不自信。用国人熟知的概念名称命名,或许因为太过熟识而担心有被低估和轻视的可能。弄一个你熟知,或者根本没听说过的国外学术名称、人名、概念等等,就在思考过程上加入了必须进一步增添解释的环节与机会,而参与这个解释的过程,起名者的最初目标应该也达成了很多,至少你想懂我说啥,就得先听我的“洗脑”是否合理。
不过,还需要与外部大环境作对比,毕竟这种现象级的起名方式虽然能自成一派,但现阶段还只是一小股势力,外面多数的传统势力,还都算非常老实本分的。而总体观察一下,反而又能看到一种态势:国外品牌争相本土化,国内自主品牌及外圈进汽车圈玩的新生品牌却总想着“师夷名字以装…”,这就很反差萌了。
就又好比,人正儿八经的国外熟知品牌,就不多有太多噱头。像戴姆勒集团当前正在加速推进的2016年就发布的瞰思未来(C∙A∙S∙E)战略(“CASE”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的是Connected“智能互联”、Autonomous“自动驾驶”、Share&Services“共享出行”以及Electric“电力驱动”),而这也是戴姆勒集团及其奔驰品牌、Smart品牌未来将努力发展的四个方向。听起来很直白,看起来很直观,理解起来直接对应,化繁为简,便也收效极好。
又如大众的“2025计划”,简单粗暴一点不造作,直接告诉你我们就是要在2025之前搞事情,具体搞什么事情,还得分着细说。好比旗下高端品牌奥迪就是“Audi.Vorsprung.2025.”战略,按照最新的规划,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在2025年实现年销售约80万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体落实到国内,与集团思路相应和,也有如一汽-大众细化了的“2025战略”,由战略的提出,顺带实现企业愿景、使命和口号的焕新升级:一汽-大众致力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企业,员工和伙伴心中最具活力的公司”,肩负起“造价值经典汽车,创卓越出行服务,促人、车、社会和谐”的使命。
日系车企多数也可能是这种直截了当的思路,要么直接就说战略内容,都不带起名字唬人的,要么也直接用英文缩写,要么直接就用一个单词指明。如日产曾发布的“M.O.V.E”战略计划,(该计划显示,在2022年前日产将会以纯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作为核心内容,并将基于目前日产聆风的基础上推出8款纯电动车),除了“move”以外,其他外延也就得看能建立起怎样的了联系了。
而多数时候,一般国外车企合资进入国内,这种计划名称,要么像大众有直接的延续表现,要么就像日产这样有风格上的延续。再举例就好比东风日产的“i计划”,在以往的广州车展上正式开启YOUNG NISSAN i-life时代(最直接的解释是在新的品牌战略整合下,YOUNG NISSAN i-life新的品牌核心直指智能化),都是看起来非常直观的理念,至多也就是在一个单词下,再导入一个新词,但总体而言,非常醒目直观。
国内的其他品牌多数也走简易化的路线,毕竟战略计划太拗口,就很有适得其反的风险。就好比奇瑞以前提出的“WWW 战略“,抑或是比较进的”雄狮战略”,都很简洁。有如宝沃,提出会在“B-G-W”战略背景下(其中“B”、“G”、“W”分别代表“宝沃”、“德国智造”以及“全球化战略”)进行市场布局。大抵也是直接用词或缩写的路数。
就连国内多数的造车新势力,一般如要求稳的话,也不会总是“剑走偏锋”,多数时候,有传统车企背景的“新入局者”,也还会在企业出生时的计划上多下点功夫,以避免过于高调,或过于“高冷”不易亲近之嫌。好比初始时威马汽车的董事长兼CEO沈晖曾在以往的演讲中提到其未来产品规划的“128战略”,(即基于德国技术,调动全球资源,围绕1个核心架构,延伸出“STD”、“PL”2个整车平台,至少8款高品质主流智能汽车的格局进行逐一落地发展)拆开一看,本质也是首字连携的方式,只不过就是用数字短语集齐。
所以通过上述较为具有分类代表性的举例也能看出,固有的圈内车企玩家,在起战略计划名字、落地产品名称以及相关概念命名的时候,还是显得较为传统和慎重的。表现形式业无非就是上述的直叙、缩略、引用词汇、合并首字等几种大类。这种方式的好处即是几乎没有传播上的忧虑,以及拓展上的吃力,也容易被记住。这种“容易”,源于真正的简介,而非突变刺激后的强烈发差所带来的“深刻印象”。当然在话题度层面,可能也就显得更“老实”了一些。
统归圈内外起名主题风格的心得与思考
前文列举分析那些“妖艳”无比的新概念命名方式时,其内里的效果也在文字间展现出来。这种理解可能因人而异,也会在落实到纸面后留有更多文字后的思考空间。但总归起来,最起始的出发点,也就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外延上的考虑,也多与当前外部经济发展带动下的文化氛围有关。
就再拿外国人名命名的逻辑来看,近些年这种现象不是最早出现在汽车圈的,或者说汽车圈有了这种“新思路”的人,也正是在圈外人士的“提醒启发”之下,完成了一次次“前所未有的壮举”。带起或者跟进这种风气其他科技行业的有如华为的“达芬奇计划”(传言主旨是开发用于数据中心的AI芯片)、京东的“开普勒计划”(意欲打造共赢移动电商生态圈的移动伙伴计划)等等,也是名目繁多。
所以,在外延上苦心包装的用意也能由此略知一二:一来或许是那些“新”车企想借此包装成为科技公司;二来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原本是新创公司的互联网基因。
“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等你(拿来取名字)~~~”
不过这种主打外延的思路,事实上能切实采用的众所周知的外国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学家的名字已经不多了。这不是说名字不够多,而是能被人熟知且广为流传的其实并不多。
然而现实中也还必须友情提醒的是,像什么为人所熟知的,能直接想到的苏格拉底计划(欧盟设计的综合教育计划)、柏拉图计划(欧洲空间局以往的卫星探测计划)、伽利略计划(欧洲计划建设的新一代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爱因斯坦计划(美国国土安全部主导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护系统)、伏尔泰计划(法国高校解决学生拼写问题(?)的项目)以及梵高计划(国内某自主脑部残障人士的慈善项目)等一系列人名都早已有人捷足先登了。而通过这些列举也能看出,几乎涉及到了当今社会中的科技、教育、网络等多个方面。因而汽车圈的那些“后来者”们,需要更多的“三思而后行”。
那么具体而论,还需要“三思”些什么呢?从“吃螃蟹前例”的启示中,外界的人应该能看到,虽然颇具话题性的“异样名字”能起到一定的拓展宣发效果,能直接吸引眼球引人注目,但收益和风险也两面化的,有人为这种“大胆突破”高唱叫好,也就有人认识到了这种眼球经济晕轮效应背后的疑虑和隐忧,毕竟“空中楼阁”总不能落到实地。
而且,也还需要注意那些“高端化”名称所带有的风格与品牌、计划抑或产品本身的主题气质是否能切实完全匹配。是,则事半功倍,相互促进;否,则不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反倒不如老老实实地起一个雅俗共赏言简意赅的通俗化名称更有穿透力。
同时包装成科技公司的直接或间接意图,又会带起不太纯正的崇尚潮流。当然也并非否认国外先进文化的潮流性意义,但在潮流中,如何在本土优势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取舍中收放自如,这就要看企业掌舵人的功底了。
在获取到消费者公众的流量以及极高的关注度目光时,这种名字也还会有喧宾夺主的风险。往往人们记住了命名后,也就只剩下记住命名罢了,除非有着明确的指代对应,否则会对内里的核心信息置之不理。就好比开头的造车新势力里的“哪吒”、“刺猬”、“昶洧”,人们对其话题性的兴趣,远超了其产品或企业核心内里的本身。
且基于受众群体的视角来看,也并非所有的带“国际范”的名称就传神,在认知上,某些特定领域还是与车圈在本质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不跨过去,可能理解不了起名者的用意及苦心;跨过去了,或许又会觉得索然无味,抑或不值得大动干戈。更何况,就是有人觉得,本土的名称比国外的高端,国外的圈子咱也不懂,即便你强靠扯关系,也不能改变本身或许并不高端的事实。
因而综上所述,给企业战略计划起名这事别看不起眼,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始阶段这个计划在外界口碑中的走向。这种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一个品牌名称本身的确定。又好比“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其引用美籍发明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美国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为自己的电动汽车“代言”,影响力也就在其诞生伊始,决定了其注定不同一般的坎坷道路。
回头再看,“阿基米德”计划也好,“达尔文”系统也罢,亦或是“阿波罗”自动驾驶战略,它们的名称自其“出生”起,就饱含了争议。对这类名字争议的过程,就折射出外界对于起名这个“技术活”的意见和思考,亦能从中看出利弊得失。但归根结底,这些名字夸不夸张什么的其实都无所谓,所有人其实在内心深处都诚挚地希望和渴求着,那些“命名之父”的起始出发点,都理应源于本心,而非别有目的的其他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