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延安遇刺(周恩来在延安遇刺)
周恩来在延安遇刺(周恩来在延安遇刺)(张云逸)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外交能力极强的周恩来头上。。这一切,都要从西安事变说起。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周恩来作为代表前往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但蒋介石毕竟是瑕眦必报的人,被迫答应抗日后,立刻软禁了张学良、关押杨虎城,等待着有朝一日报仇。然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不意味着联合抗日的准备就此结束,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我党需要派出代表,跟国民党谈判,商议抗日事宜。
1937年前后,可以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之一,先是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使老蒋跟我党建立起了第二次合作,接着就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让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
在这样动荡的时局下,政治上的周旋也很微妙,因此,作为我党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也是危机四伏的。周恩来一生经历过的危机时刻不算少,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哪一个都是危机重重。
但在周恩来自己的感受中,1937年在延安遭遇的刺杀,无疑是最严重的。他曾在事后谈论这次刺杀时,讲过:“我一生遇到过很多次危险,但是最危险的就是那一次。”
这个事件同样也是迷雾重重:1937年的刺杀事件究竟怎么回事,让周恩来都后怕?延安作为当时的革命中心,为何还会发生刺杀事件?刺杀周恩来的人是谁?幕后主使又是谁?究竟有什么阴谋?
这一切,都要从西安事变说起。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周恩来作为代表前往西安,促使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但蒋介石毕竟是瑕眦必报的人,被迫答应抗日后,立刻软禁了张学良、关押杨虎城,等待着有朝一日报仇。
然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不意味着联合抗日的准备就此结束,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我党需要派出代表,跟国民党谈判,商议抗日事宜。
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外交能力极强的周恩来头上。。
(张云逸)
考虑到蒋介石的为人,任何人都明白周恩来此行绝不会“一路顺风”,而是危险极大。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周恩来还是毅然肩负起了这个责任。计划中,有张云逸、孔石泉两位将领随行,以及部队随行人员,还有几位记者。
周恩来一行人的路线,则是从延安出发,经劳山、甘泉等地,先到西安。在西安筹备建立西安办事处的种种事宜,再动身从西安到南京,准备最后跟国民党的谈判。
这一路上多是西北军和东北军的地盘,此外就是沿途的土匪。此外,为了保卫周恩来的安全,中央派出了3辆卡车,安排了32人的警卫排,每个警卫都全副武装。并且,同行的战士都不知道这次任务是去做什么,周恩来此行采用了最高规格的保密。
另一个角度来说,蒋介石毕竟已经答应了抗日,按理来说,此行虽然危机,但也有很大可能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况且中央也为周恩来配备了这么多的警卫,为何路上会出现那么严重的刺杀事件呢?
事后来看,不但严重,而且比想象中更严重。
周恩来的副官陈友才,在车队出发前,主动要求跟周恩来换衣服。让周恩来穿上一身军装,陈友才则穿上了呢子制服,头上戴着一顶礼帽。
车队离开的延安的时候,毛主席站在窑洞外注视着周恩来一行人远去,还没有料想到即将发生的腥风血雨。上午9点,周恩来的车队开出延安,一路颠簸,进入了劳山的地界上,再往前,就是甘泉县。
这两个地方都是延安管辖之下的,所以这一段路程,战士们没有过于紧张,反而很兴奋,因为他们很少坐过卡车做任务,从前长征,都是靠着双脚走过来的。他们真正要紧张的地方在甘泉县,因为那里有国民党部队驻扎。
然而,车队还没有开出劳山时,周恩来正在车上跟陈友才讲话,路边的漫天尘土扰乱了视线,接着,山林间响起了“嘭”的一声。众人正诧异,以为是车坏了,陈友才迅速反应过来,这声音是枪响!
于是,陈友才立刻观察四周环境,让周恩来暂时隐蔽。接着,几声枪响又在山林里响起,众战士也反应了过来,立刻进入了战斗姿态。周恩来的大脑此时也正在迅速运转,他很快就判定这不是国民党军队,原因也很简单:西安事变才刚刚解决不久。
紧接着,准备开车带着周恩来等人逃走的司机也懵了,因为他在慌乱中发动汽车,往前才开出几米,车子就开不动了,还差点侧翻过去。原来是敌人在路上早已经挖好了沟。
说时迟那时快,周恩来刚刚下令指挥,说道:“快下车,散开,组织反击!”话刚落音,敌人的子弹就朝车里扫射了过来,看样子,还不是警卫员们配备的短枪,而是机枪。张云逸迅速跳下车,让陈友才带着周恩来先走,他来组织反击。
陈友才听令后,立刻带着周恩来下车,可是刚一下车,一颗子弹就穿透了他的腿。于是陈友才只能让张云逸和其他警卫员带着周恩来离开,自己则在现场指挥作战。当时敌人居高临下,还在暗处,并且火力强,山下在明处的警卫员们死伤惨重。
对面的敌人如若不是国民党,就只有一个可能:是土匪。他们不认识周恩来,看见陈友才穿着大衣戴着礼帽,就以为他是周恩来,于是对他疯狂射击。
陈友才也明白敌人的心理,用车上的行李当掩体,学着周恩来的口吻指挥作战,敌人一听,更加相信他就是周恩来。于是更加疯狂射击。陈友才等人的火力抵挡不了,没过一会儿,陈友才就倒下了。
而另一边的周恩来等人,则是一路撤退,通过一位农民,找到了三十里铺的方向,那里有一个我党的保卫站。掩护周恩来撤退的战士们,几乎都倒在了土匪的枪下。
周恩来等人到达以后,消息很快传回了延安,毛主席十分震惊,下令说:“什么都不要顾虑,无论如何要把恩来救回来!”
久远的部队到达以后,周恩来等人才能回到战斗地点。很多警卫员已经牺牲,还有生命体征的,都立刻被抬上车送往了医院。而陈友才的尸体上满是弹痕,周恩来看到这一幕,不禁落泪:“友才是替我死的啊!”
回到延安以后,周恩来等幸存的几人拍了一张合照,他在照片背后写下了八个字:“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这一趟,还没有走出延安就遇刺,一行25人,有10多位警卫员牺牲,只有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曹鸿4人无事。
在党中央的严厉调查下,胆敢在延安刺杀周恩来的祸首也找到了。此人名叫李青伍,是山上的土匪头子,曾经还被红军争取过,不过最后没抵挡住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重新上山做土匪,并且听命于国民党。
而且,李青伍在延安还安插了一个打听消息的探子,名叫冯长斗。正是他把周恩来车队即将去去跟国民党谈判的事情告诉了李青伍,并且还说了路线。
而李青伍以为,只要能够在这条路上刺杀了周恩来,一定能够得到国民党的重用,所以才提前做了刺杀准备。他没有想到的是,为了保护周恩来,红军战士们如此英勇。李青伍等人被抓住以后,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均被执行了死刑。
那些牺牲的烈士,则举行了追悼会。这次的事件也让周恩来牢记终生,后来每次回到这里,都要去陈友才的墓前祭拜,直到后来因为战乱,坟墓找不到了,周恩来还是常对人说:“还是再找找吧。”
此次事件中,如果不是陈友才,周恩来极有可能牺牲,可以说,因为陈友才和那些牺牲的警卫员,周恩来才得以脱险,后来的谈判也才得以进行。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浪潮中,我们不应该只记得那些大人物,每一个“小人物”都在影响历史的走向,在他们发挥自己影响力的那一刻,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人物,应该被我们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