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风投史上最成功的案例(汽车后市场的风投)

风投史上最成功的案例(汽车后市场的风投)二是:可能一些有潜力的项目,融资方更看重的是政府基金,而不是社会基金。因为政府基金,除了可以提供钱以外,还可以提供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链服务等等,如被誉于最强风投的合肥政府,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异军突起,原来在燃油车时代,汽车的产业格局,基本是以六大国有汽车厂商为核心,如长春的一汽、上海的上汽、北京的北汽、广州的广汽、武汉的东风、重庆的长安,燃油车时代,这个格局很难被改变,但现在新能源时代,合肥成功吸引了整车如蔚来汽车、大众汽车、零跑汽车、威马汽车;电池如国轩高科、华霆动力、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一是:有潜力的项目,可能是大公司自己内部孵化的,不需要到社会上进行融资,他们根本不差钱。如主机厂品牌的售后业务、小米的造车业务、华为的汽车芯片业务等等,这些大公司把这些项目,像亲儿子一样对待,所以会倾注很多的财力、人力、物力,而不用在社会上到处吆喝去融钱,除非这些项目不是内部的项目,而是需要跟

风投史上最成功的案例(汽车后市场的风投)(1)

最近跟朋友聊天,提到了过去几年,汽车后市场有不少获得投资的项目,接连倒闭的现象。

抛开疫情的影响,在这些项目当中,有的是模式的问题,有的是经营的问题,但也有一些是,在很多人看来,非常不靠谱的项目,却获得了A轮、B轮、C轮,甚至几十上百起的融资。

为什么这些看似不靠谱的项目,也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呢?是融资人会忽悠,还是投资人也不靠谱?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汽车后市场的风投,为什么常投一些不靠谱的项目?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些做投资的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独具慧眼,能力超群……

但可能真实的情况是,风投界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抛开一些非正规的基金公司,今天就分析一下,正规的基金公司,为什么会经常投一些不靠谱的项目?

首先,一些好的项目,可能根本轮不到社会上的基金公司。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潜力的项目,可能是大公司自己内部孵化的,不需要到社会上进行融资,他们根本不差钱。如主机厂品牌的售后业务、小米的造车业务、华为的汽车芯片业务等等,这些大公司把这些项目,像亲儿子一样对待,所以会倾注很多的财力、人力、物力,而不用在社会上到处吆喝去融钱,除非这些项目不是内部的项目,而是需要跟外部资源进行合作,而且特别需要钱,才会去融资,但这也说明,这个项目根本没有内部的项目那么靠谱。

二是:可能一些有潜力的项目,融资方更看重的是政府基金,而不是社会基金。因为政府基金,除了可以提供钱以外,还可以提供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链服务等等,如被誉于最强风投的合肥政府,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异军突起,原来在燃油车时代,汽车的产业格局,基本是以六大国有汽车厂商为核心,如长春的一汽、上海的上汽、北京的北汽、广州的广汽、武汉的东风、重庆的长安,燃油车时代,这个格局很难被改变,但现在新能源时代,合肥成功吸引了整车如蔚来汽车、大众汽车、零跑汽车、威马汽车;电池如国轩高科、华霆动力、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

合肥政府能被誉于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是在于2009年与深圳争抢京东方时,一战成名,当时京东方想要建设第6代生产线,需要175亿资金,合肥政府不仅承诺全部兜底,还给出了其他很多的土地、税收等政策, 可以说,合肥政府当时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京东方给搞定,那么合肥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是因为有钱吗?当然不是,据说合肥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300多亿,虽然最后投资京东方的是90亿,但也相当于当时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合肥政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合肥在当时,是跟青岛和顺德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家电基地,合肥在冰箱、洗衣机、空调这些家电,能完成产业60%到70%的配套,但在液晶电视,只能做到30%的配套,因为中国不掌握液晶显示屏的核心技术,90%的液晶屏都得从国外进口。

而京东方在当时,正代表着国内液晶屏技术的未来,所以合肥发动一切可调配的资源,来搞定京东方,完成家电产业的最后一块拼图。

到了2010年,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生产线投产,结束了中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有了液晶面板产能的支撑,合肥的家电产业也在2011年规模突破了千亿,合肥从此超过了青岛、顺德,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而在2011年之后,合肥政府的资金,也陆续退出了京东方的项目,从2009年出资,到2011年后退出,两年多的时间,合肥政府累计获得的收入,超过了150亿。

合肥政府基金的成功,也带动了一股潮流,很多政府也争相效仿,成立政府基金。这是民间基金,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现在很多项目,见的投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投资人,而是投资机构的打工人。现在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都采用的是委托代理的模式,你不懂产业没关系,只要你有闲钱,就可以委托给投资机构,帮你寻找项目进行投资。

作为投资机构的打工人呢,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寻找投资项目,但因为钱不是自己出的,而每个月必须要完成4-6个项目PPT的考核,所以在很多时候,就不得不对某些项目,进行再加工、粉饰和包装,并给出合理化的解释。

当项目的PPT,交到出资人手中,因为他不懂这个行业,但PPT上有很多高大上的描述,如数字化的管理、智能化的仓储、智慧化的物流,大数据的分析等等,虽然出资人不懂,但感觉挺好,或者出资人自己本身非常忙,也没时间搞懂,于是钱,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投出去了。

当基金公司的钱,不是自有资金时,就一定会出现这种利益不一致的情况。投资人考虑的是这个项目要有价值机会,并要做好一定的风险防范,在两者之者做好平衡;而投资打工人,考虑的是,我得完成工作考核,我得找到大量的项目,扩大我的命中机率,这样我才能升职加薪,至于是否风险很大,这在我的价值排序里,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以也就很容易出现,风投经常投一些不靠谱的项目,这样的现象。

再者,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事情,失败的概率在99%以上,所以在基金界,才会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投资100个项目,虽然99个都失败了,但只要有1个能成为巨头,那么这个基金就是成功的”,在这样心态的影响下,他们往往不需要每个项目都保持一定的正确率,而是宁愿错投一千,也不愿放弃1个,通过这样的多头下注,来押宝整个赛道。

当然,基金公司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在过去,他们成功过,那些在过去赌错了,一次也没成功的基金公司,现在大多看不到了。但江湖上不怎么流传,这些失败基金公司的故事,而是把所有的媒体曝光,都给到那些,投资回报率很高的项目上,所以让人误以为,基金公司的投资,都是很容易成功的。

以上三个方面,是基金公司,会投一些不靠谱项目的主要原因。

虽然不靠谱的项目很多,而且目前,汽车后市场很多投资的项目,也都是亏钱的,但是对于管理基金的人来说,他们是不会赔钱的,他们可是旱涝保收的,因为他们通常每年会收取2%的管理费,10年也就是20%,假如你给某个基金投了100万,那其中有20万是交了管理费,剩下的80万,才用于真正的投资的。

而假如这80万投资,每年还产生了收益,比方说是10%,那基金公司,还要从中拿走2%的收益,加上管理费的2%,这10%的收益,基金公司相当于拿走了4%,而投资人只能分到6%。当然,如果投资人真能分到这6%的回报,那在汽车后市场,也是一笔不少的回报,如汽车零部件整体的毛利率,也普遍才15%左右。

写在最后:

虽然风投确实投资了很多不靠谱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也确确实实,在用自己的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来反哺这个社会,补贴后来人,并推动行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猜您喜欢: